正文 第5章 企業財務信息概述(1)(3 / 3)

他們最後指出,國外學者對信息資源的理解常取第四種,並援引了霍頓對單數形式和複數形式的“信息資源”的理解:當“信息資源”為單數時,是指某種內容的來源,即包含在文件和公文中的信息內容;當“信息資源”為複數時,是指支持工具,包括供給、設備、環境、人員、資金等。再次使用了複數形式的“信息資源”,並定義如下:擁有信息技能的個人;信息技術及其硬件與軟件;如圖書館、計算機中心、傳播中心、信息中心等信息設施;信息操作和處理人員。

以上信息資源概念,一是羅列信息資源的表現形式,如圖文、數據、聲音等,這混淆了信息資源和一般信息;二是羅列信息資源生產的條件,如設備、技術、人等,這混淆了信息資源和信息材料。信息資源從本質上說應是一種信息,而不是信息的生產工具或生產者,但也不是一般信息。按照本體論層次的信息概念,萬物皆為信源,即便信息資源本身也是一種高純度的信源,都反映出信息;但唯有符合一定特征、達到一定標準的信息才構成信息資源。

我國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和研究信息資源概念,並且更多地抽象和概括了信息資源的本質,特別是將信息資源的生產和信息管理聯係起來。例如:“現在國外普遍認為沒有控製、沒有組織的信息不再成為一種資源,因此都加強了對信息的管理。”“信息資源是指寓於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中的,經過人腦加工處理過的,對人類具有某種意義或價值的信息或信息集合。”“信息資源是將信息通過在生產、流通、加工、貯存、轉換、分配等過程中,作用於信宿(用戶)進行開發利用,為人類社會創造出一定財富而成的一種社會資源。”“信息資源也就是可以利用的信息的集合……換言之,信息資源是經過人類開發與組織的信息的集合。”本書認為,把握和理解信息資源概念有兩個關鍵點:

一是信息資源是信息的一部分,是其中與人的信息需求相關的部分,也就是所謂“有用的信息”或“可以利用的信息”。

在形式上,它不是原始的、孤立的和靜止的片斷性信息,而是經過整理加工後達到序化、實現增值並有相當積累的信息或信息集合。

二是信息成為信息資源,必須要經過整理加工和相當積累。

由直觀、直覺、經驗性信息,經過人們抽象、概括和推理,轉化為理性認識的信息,從而相對減少了它的狹隘性和局限性,增大了它的廣泛性和普遍性,而成為人們常說的那種可同物質、能量相提並論的三大戰略性資源。總之,信息成為信息資源,源於人的信息需求,並由人的智能勞動實現,這決定了信息資源的特征。

1.1.3.2信息資源的特征

資源,就其本意來講,是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就經濟學的理解來講,經濟資源是指能滿足人的某種需求,但存量有限、需要節約使用(經濟利用)的那部分存在物。

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人。首先,資源是稀缺的,鑒於人類欲望的無限性,任何經濟活動都必須解決效率問題;這裏,效率是指最有效地利用經濟資源來滿足人的需求。其次,資源如何分配給不同的人?通常分為兩種本質不同的經濟體製:一個極端是指令經濟,另一個極端則是市場經濟。但當今社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完全屬於這兩種極端;相反,所有國家都屬於既帶有市場成分也帶有指令成分的混合經濟。

那麼,相對於非資源的一般信息,信息資源具有三個明顯特征:

(1)智能性。信息資源是由人感知、發掘、轉化,加以利用並積累的那部分與人的信息需求相關的信息,是人的認識過程和腦力勞動的產物,無論從其量還是從其質來看,都由人的智能所決定。

(2)有限性。這有兩層遞進的含義,由於人的智能有限,以及技術的限製,或出於經濟性的考慮,信息資源不僅隻是信息的一部分,比之人類無限的信息需求,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信息活動同樣必須解決效率問題。

(3)不均衡性。對個人或一定主體(如國家、企業)而言,由於認識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技術條件和經濟實力等不盡相同,其能夠掌握的信息資源也就數量不等、質量不均。所以,同樣需要研究如何通過政府或市場力量來配置信息資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