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摘要(1 / 2)

21世紀來臨的時候,我們正在經曆一場新的時代變革——信息時代。考察美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經濟”和印度軟件開發產業的發展,我們相信,經濟能夠跳躍式地增長;而當前的一個基本認定是,繼原料、資產、勞動力和資本之後,信息已成為第五個生產力要素。世界各國和我國都把大力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發展信息產業作為重大發展戰略。

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信息化這兩股力量,極大地改變了企業外部的競爭環境和企業內部的經營模式、管理體製,具體表現在:競爭範圍由區域競爭變革為全球競爭,競爭主體由單個企業競爭變革為供應鏈競爭,競爭戰略由產品競爭變革為顧客競爭,競爭優勢由規模競爭變革為速度競爭,而競爭基礎由人、財、物的競爭變革為信息競爭。這要求企業財務承擔相應的信息任務。

毋庸置疑,變革依賴於現代信息技術(IT)的支持,但失敗的例子和成功的例子一樣普遍。信息悖論在20世紀80年代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包括:IT並沒有提高工作效率——利用IT,企業幾乎能在生產經營的每一方麵收集到自動化信息,但管理者覺得信息傳遞給決策的“旨意”並沒有比以前更明確,海量信息讓他們無所適從,甚至受到錯誤信息的引導;IT並沒有帶來經濟效益——越來越多的資金已經或正在投向IT,但對具體企業而言,IT花費無法和諸如利潤、資產報酬率、投資回報率等業績指標連接起來;IT並沒有“淨化”信息環境——當前,多數企業處於信息爆炸與信息稀缺交困,信息數量膨脹與信息利用不足同在,信息係統發達與信息犯罪、電腦病毒共生,以及信息社會化與商品化、共享與占有、交流與交換的並存之中。

信息悖論有兩大根源:其一是對技術的“迷信”,很多企業的CEO、CFO們錯誤地以為,有了IT就能提高效率和效益,他們把過多注意力集中於對計算機、網絡和軟件的選購、調試和維護上,而忽略了信息本身,很少考慮哪些信息、什麼樣的信息才是決策需要的,以及如何去獲得和使用這些信息。其二是對信息的低估,企業始終隻把信息視為經濟活動的“輸入”,而不把信息視為經濟活動的“輸出”,即信息也可以是一種商品,可以通過市場交換獲得經濟效益。

中國正在成為下一個IT大國。如何避免讓巨大的IT投入成為信息悖論?現在,是時候重新關注信息本身及其價值了!基於此,本書將不僅僅是關於利用IT或實現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的研究,這些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對企業財務信息管理如何提高信息價值、改進信息利用和促使信息增值的研究;並進一步相信,企業財務信息管理的工作成果,由於包含了高智能性勞動,可以通過市場交換獲得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