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爸媽都很忙,怎麼辦?”
“那就放著唄,他們總會有時間的!”
“將來你長大了,爸爸媽媽都老了,誰給你洗?”
“那就請個保姆來!”小戴理直氣壯地說道。
不知道家長們聽了小戴的這些話有何感想,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完全可以有能力洗淨自己的襪子,但每天這些事情都由父母代勞。試問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還能做些什麼?
其實小戴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在當前的中學生中,類似的現象比比皆是。
據調查,某初中1200名學生,有72﹪的學生每天都是父母代為整理生活和學習用品;有10﹪的學生能在休息日,偶爾幫助父母做一點簡單的家務活。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天下的父母沒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然而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剝奪了孩子實際鍛煉的機會,而沒有經過鍛煉的孩子如何能夠長大,如何能夠成才?
家長不讓孩子吃苦,表麵上看是愛護孩子,實則是害了孩子。
孟子說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無不經曆過一番大苦大難。在他們邁向成功的道路上,吃苦受罪幾乎是家常便飯。也正是在艱苦卓絕的磨難中,他們各方麵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增長,進而才有了輝煌的成功。
因此,家長要想讓中等生成為未來的棟梁之材,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讓孩子吃些苦頭,從中鍛煉他的能力,增長他的見識,使其更快地成長起來。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讓中等生學會吃苦,家長首先就要從身邊的事情做起,讓孩子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比如: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通過親自去做,孩子不僅能夠學到知識,還能真切感受到生活的艱辛和父母的恩情,這對於他的成長是大有好處的。
在日本,家長從小就給孩子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意識。在外出時,日本孩子都是自己打包裹,再重也要自己背。如要別人來幫忙,那就要被人看不起。還有的家長,從小就讓孩子洗冷水浴,一年四季都要堅持,以此來鍛煉他們的意誌和吃苦精神。
有一年,國內某中學利用暑假組織了一個夏令營,到青藏高原進行科學考察。當時,全營有30幾個中學生,絕大多數孩子都把背包放在花錢雇來的牛車上,隻有一個來自日本的女學生,背著一個大大的包艱難地走在隊伍中間。相對於身邊那些身材結實的男同學,隻有15歲的她是那樣的瘦弱。但是這位女生自始至終堅持背著自己的背包,一直到活動結束。同行的中國學生都對她的行為感到十分驚訝,而她卻覺得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從小開始父母就教育她這樣做。
方法二:設置障礙,讓孩子吃些苦頭
從某種意義上說,吃苦也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重要的生存能力。吃苦能力越強,人的生存空間就越大,所以家長要經常為孩子設置一些障礙,讓孩子吃些苦頭,以訓練其吃苦耐勞的能力。
在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要求下,英國王子威廉在10歲時就放棄了豪華的宮廷生活,去一所普通的寄宿學校上學。在學校裏,他的一切待遇都按照一般學生的標準配給。一個學期,女王隻給他9英鎊的零花錢,而且每3周才允許他回一次家。在家裏,他幾乎所有的玩具都是父親幼年時玩的。即使在節假日,父母送給他的禮品也都是從平價超市裏買來的。
作為英國報業的巨子,羅伯特擁有數十億美元的資產,但為了培養兩個兒子的吃苦精神,他很早就向他們宣布:你們不要奢望能夠繼承我的財產,哪怕隻是1美元。
無論是伊麗莎白一世還是羅伯特,他們都有足夠的條件讓自己的孩子享盡榮華,但他們沒有這樣去做。恰恰相反,他們故意把孩子推到了受苦的邊緣。因為他們明白,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不會懂得珍惜,隻有通過吃苦努力掙來的財富才會受到重視。
因此,真正聰明的家長絕不給孩子萬貫家財、安逸享受,他們總是讓孩子多吃些苦,讓其學會真正的生存本領,這才是人生中真正享用不盡的財富。
方法三:父母要給孩子做出榜樣
什麼樣的家長,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自己首先應該做到吃苦耐勞。
作為台塑的創始人,王永慶從小就是吃苦長大的。直到成為億萬富翁後,他依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他的一條擦臉用的毛巾,一用就是30年;他的跑鞋幾次開了線,他都讓女兒給自己補上,繼續穿。
王永慶總是教育兒孫們:“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第一代白手起家,如果不努力根本沒有出頭的可能;第二代受第一代的影響,還知道努力;第三代什麼苦也沒有吃過,最容易鬆懈。”
作為王永慶的長子,王文祥13歲時就出國留學。期間他一直隱瞞身份,直到取得了倫敦大學的博士學位。此後,他以一個普通員工的身份進入台塑工作,像普通員工一樣進入工廠實習,熟習業務,然後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提升。
庭院裏跑不出矯健的駿馬,溫室裏育不出挺拔的青鬆。家長想要讓中等生成為一個有誌青年、棟梁之才,就必須讓孩子學會吃苦。隻有在吃苦之中,孩子才能變得更加堅強、更加成熟,才能在未來肩負起更艱巨的人生使命。
細節58 表達能力是成功路上的敲門磚
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現出來。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無論是一名推銷員還是一個企業經營者……在任何一個行業,我們要做好工作,都離不開良好的口才。
而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有的人能把平淡的話題講得引人入勝,有的人雖然講的內容很好,但是人們聽起來卻索然無味。這就是不同的人在表達能力上的差距。
對於中等生來說,他們不僅需要有新的思想和見解,更要能夠在別人麵前恰當地表達出來。這無論是對於其當前的學習還是未來的事業發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許多中等生的表達能力卻比較差。
有一位中等生在網上這樣訴說自己的煩惱:
“我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差,想說一件事情卻經常說不清楚,而且我無法將一件事情流暢地表達出來。我總感覺自己是屬於那種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人,但我的腦子比嘴巴快多了。因為我的文筆很好,作文也寫得好,也很有哲理。如果不讓我嘴巴說,讓我把事情寫在紙上,我可以寫得很清楚,因為在紙上我有足夠的思維空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該怎麼辦呢?”
另一位同學也有同感,他這樣說道:“我的性格一點也不內向,就是語言表達力不強,因此,好多機會都失去了,因為怕丟麵子,怕出錯。可是我越在意,出錯就越多,表達就越不好。我也很想改變自己,曾經嚐試很多次,但沒有實質的改變。
“我知道,語言表達能力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畢竟,內秀也要表現出來別人才會發現你、重用你。這確實是一件非常令人苦惱的事情。而且我絕不是那種喜歡裝清高、喜歡玩深沉的人,我內心裏非常渴望和別人交流,可是嘴上就是說不出來,很難與別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類似的情況在中等生中間並不少見,用一句歇後語說就是:“茶壺裏煮餃子——有口倒不出。”毫無疑問,他們並不是沒有才華,因為他們在作文上是高手,但嘴上表達不出來,別人就不會知道,從某種意義上說就等於沒有才華。如果這些中等生不及時地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那麼必然嚴重影響其當前的學習成長和未來的發展高度。
古人說:“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在曆史上,許多人的成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歸功於他們的善於辭令。我們經常會發現有這樣一些人:如果僅憑在其他方麵的實力,他們可能升不到高位、拿不到高薪,但是出色的口才卻讓他們得到了這一切。因此,良好的口才往往能夠起到其他能力無法代替的作用,從而在關鍵時刻助孩子一臂之力。
對於口才,美國醫藥學會的前會長戴威·艾默曾說過這樣一番話:“我們應該培養出一種能力,能夠在別人麵前、在人群當中、在大眾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傳遞給別人。在我們這樣努力去做時便會發覺:真正的自我正在人們心目中塑造一種前所未有的形象,產生前所未有的衝擊。”
因此,家長一定要注意培養中等生的表達能力。尤其是對於那些口頭表達存在不足的同學來說,這是他們提高素質、開發潛力的重要途徑,是其駕馭人生、追求成功的製勝法寶。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要鼓勵中等生敢於去說
中等生之所以表達能力差,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平時訓練得少;二是不自信。而這兩點原因,都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
許多家長對中等生的表達能力練習重視不夠。因為在當前的考試製度中,口試部分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所以在這些家長看來,中等生隻要學會文化知識就可以了,至於會不會表達,並不會影響到當前的成績。
此外,在某些家長的思想裏還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偏見:隻要一個人口才不錯,就會被扣上“油嘴滑舌”、“愛耍嘴皮子”的帽子。在他們看來,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做人就夠了,至於會不會說話並不重要。這樣的家長,對於孩子表達能力的培養自然不會太重視。
不僅如此,他們還常常在孩子想要表達時,一句話把孩子打斷:“大人說話,小孩少插嘴!”這樣就使得孩子很少有表達自己的機會。中等生越不練習口才就越差,久而久之,他們連表達的自信都沒有了。
要想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父母就要鼓勵中等生大膽地去說,不要害怕說錯。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可以訓練出來的,口才也是。隻有多說多練,中等生的表達能力才會一步步提升上來。
而在訓練的過程中,家長不要強迫孩子接受或理解自己的意見,應該適當地尊重孩子的意見或觀點,並尋找雙方的共同點。
一位中等生的母親這樣描述自己培養孩子的心得:“每當孩子反駁我們的意見時,丈夫一點都不生氣,反而露出滿意的笑容。孩子並不是遵從父母命令的機器人,而是具有自己主見的獨立個體。正因為如此,我的兩個孩子都體驗到了溝通的快樂,學會了溝通的方法,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表達能力。”
在許多成年人的社交場合,中等生往往被晾在一邊。他們沒有講話的外在要求,也就缺乏口語表達的內在要求。其實隻要你不是在辦公,就應讓孩子參與到大人的話題中來,必要時應促使孩子與別人進行交流,讓孩子講述自己的想法。經常這樣去做,對於提高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表達能力很有幫助。
方法二:要讓中等生多讀、多聽、多看
有位名人說過:“一個空洞的頭腦是不能進行思維的。”要培養中等生的表達能力,家長就必須讓其不斷完善知識結構,這樣他們才能言之有物。
首先,家長要讓中等生博覽群書,積累各方麵的資料和信息。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讀的書越多,知識儲備越豐富,他的境界就會越高,言談就會越深刻犀利。
平時有空時,家長還可以讓中等生多看一些有益身心的雜誌,如《青年文摘》、《讀者》、《意林》、《格言》等。這些書都有利於中等生拓寬視野、增長見識。
為了增加中等生的閱曆,家長還要鼓勵中等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心,多聽多看。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隻要用心去收集,中等生一定可以獲得許多最新、最時尚的信息。中等生把這些信息集中起來,並且使之變成自己的知識,在表達時如果有需要隨時都可以脫口而出。
方法三:讓中等生掌握表達的技巧
為了提升中等生的表達能力,家長有必要讓其掌握一些基本的表達技巧。在當前的市場上有許多關於口才技巧的書籍,家長可以買來讓中等生學習。在此,我們隻講一下表達時應遵循的“四要四不要”原則,家長可以從中借鑒一二。
1. 要求真務實,不要花言巧語。和辦事一樣,語言表達要講究實在,不要一味追求華麗的辭藻,更不要嘩眾取寵。
2. 要通俗易懂,不要故作姿態。說話時應避免艱澀難懂的詞語,盡量使用大眾化的語言,比如俗語、歇後語、幽默笑話等,這樣別人才更容易聽得懂,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要簡明扼要,不要模糊不清。說話要突出主題、條理清楚,不要長篇大論、言之無物,這樣,別人會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4. 要學會謙虛,不要“擺架子”。我們在表達時隻有放低姿態,謙虛待人,別人才更願意接受。否則的話,我們很容易引起別人的抵觸情緒,有違表達的初衷。
細節59 應變能力是成功的必備要素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時而風平浪靜,時而狂風巨浪。在突如其來的風浪麵前,有的人迅速調整自己,順利地穿過了風浪;有的人則不知所措,在風浪中一敗塗地。盡管一個人的成敗是多方麵的,每個人的個性和實力各不相同,但無數事實證明,良好的應變能力,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對於中等生而言,應變能力同樣至關重要。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中等生經常會遇到一些意外的情況,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意外,不同的中等生表現得參差不齊。
一年暑期,某市一所初中舉行了一次野外生存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用於點火用的打火機突然壞了,無論如何也打不著火。
一看這種情況,有的學生沮喪地坐在地上,有的學生則不停地抱怨組織者沒有多準備幾個打火機,有的學生則沒事似的跑到河邊去捉魚,隻有一個學生一直在不急不慌地擺弄那個打火機。
10分鍾過去了,打火機還是打不著火,別的同學都勸他算了,再想別的辦法吧。但是,他並沒有放棄。
又過了10多分鍾,他竟然用那個打火機把火打著了。
事後,老師問他當時是怎麼想的。他說:平常在家裏的時候,他經常遇到打火機打不著。每當這時,他就慢慢地琢磨,幾乎每次都能重新打著。況且,在荒郊野外要找個火種談何容易,所以必須把火打著。
幸虧這次是集體行動,如果是單獨行動,那麼其他的同學該怎麼辦?難道就是餓著肚子幹等著?由此看來,一個人的應變能力是多麼的重要。
這裏,我們再來看一看報紙上的另一則報道:
小甘是某初中一年級的女生,在學校裏成績應該也算是中上等水平,平時鄰居都說她挺乖巧。然而有一天,小甘回到家中,卻發現家門沒開,而她又忘記帶鑰匙了。於是,她就隻好坐在家門口一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