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55 生存能力比成績優異更重要
當前的中等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用“千傾田,一棵苗”來形容這些孩子一點兒都不為過。在長輩的眼裏,他們自然是金貴得不得了。
然而,正是這種“眾星捧月”式的寵愛,使得他們身上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如適應能力差、依賴性強、性格懦弱、膽小怕事等。顯而易見,這些毛病無一不是父母“悉心培養”出來的。
這些毛病現在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不及時糾正,任其發展,很可能對中等生日後的成長帶來嚴重的隱患。
忽視對中等生生存能力的培養,這是目前一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誤區之一。家長必須明白,自己對孩子的疼愛,永遠代替不了孩子自身的成長。孩子必須要學會獨自去生存、去麵對生活的挑戰。未來的路還需要他們自己去走。而麵對一個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正確選擇走向,順利度過,所有這些都是孩子應該學會的生存技能。
眾所周知,未來的社會競爭會更激烈,人們也許會同情弱者,但不會袒護失敗者,社會的發展遵循的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
有的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還不到步入社會的時候,其實越早培養孩子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孩子的成長就越快越完善,因此何必等到孩子未來處處碰壁之後再來“補課”呢?
讓我們來看看美國父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在美國,家長從小就注重對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當孩子六七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就讓他們自己抱著瓶子喝水、喝奶,稍大一點就讓他們學用刀叉吃飯。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得到處都是,但父母絕不喂飯,而是讓孩子自己吃。
6歲以後,家長便會帶著孩子到山區旅遊。當遇到山澗時,家長總是叫孩子觀察水勢,尋找最淺、水流較緩的過河地點,然後由父母決定是否可以渡過。如果選擇不當,父母會告訴他們其中的道理,並教孩子怎樣識別水深及流速。
上山時,他們從不乘坐纜車,而是由孩子來選擇登山路線。途中遇到陡崖峭壁,就讓孩子判斷有無危險,決定是否攀登,並問孩子該怎樣保證安全。經過多次跋山涉水的實踐,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險了。
對於家長來說,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僅僅是教育的一個方麵,雖然這是一個重要方麵,但絕不應該以此代替對孩子生存能力的培養。
李大釗說過:“會生活的人才會工作。”同樣道理,那些生存能力強的孩子會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更自覺地學習。在步入社會後,這樣的孩子會更好地適應社會,運用自己的知識和專長,成功地開辟人生之路。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訓練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家長要給孩子更多接觸外界的機會,不能把他們像小鳥一樣關在“籠子”裏,那樣的話,他們雖然沒有什麼危險,但也很難學會飛翔,更無法領略搏擊長空的壯闊。
生活在芝加哥的約瓦蒂有3個子女,他們現在都已經長大成人,並且都擁有了自己的一番事業。提起自己的教子心得,她這樣說道:
“有的父母隻想著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們怎樣保護自己,教他經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們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存。”
她的觀點得到了許多父母的認可。事實也證明,她對孩子們的教育非常成功。
家長可以故意設置困難,讓孩子獨立去麵對陌生的環境、處理複雜的事情。下麵小芸家長的做法也很值得大家學習,不妨來看一下。
小芸是一個初中二年級的學生,由於父母“保護”得緊,她從來沒有離開父母,單獨行動過。
一次,小芸的學校組織他們到離家30公裏外的森林公園活動。聽到這個消息,爸爸一反常態,積極支持她參加。爸爸事先為小芸買了一張地圖,讓她騎著自行車去。然後,他也找了一輛車在後麵暗暗地跟著。
小芸走走停停,不住地看著地圖。騎了3個多小時,終於騎到了公園門口,可小芸竟沒有看到,直接走了過去。爸爸沒有叫她,而是站在原地等待。過了很長時間,小芸才兜了一大圈兒回來。雖然這次小芸遲到了,但這是她第一次單獨到達目的地。
事後,小芸抱怨爸爸:“人家都是爸爸媽媽陪著去,就我一個人孤單地走,差點兒找不到地方。”
“那說明我們家小芸獨立性強,不必大人陪伴,照樣能到達。”爸爸鼓勵道。
“對,以後再遠一點,我也不怕。”通過這次活動,小芸不僅鍛煉了獨立活動的能力,而且還增加了不少自信。
作為父母,我們給予最好的疼愛和最好的財富,就是讓孩子學會生存,自立自強,早日脫離父母的懷抱。也隻有掌握了生存的技能,孩子才能真正地從一個自然人成長為一個社會人,從而變得更加成熟。
方法二:讓孩子迅速適應新的環境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反映孩子小學時學習很好,但到了初中學習成績就不行了。究其原因:一方麵是小學與初中的學習特點不同,另一方麵就是孩子在初中起始階段的不適應造成的。因此,家長一定要引導孩子學會迅速接受新的環境。
對於初一新生來說,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的第一步,是欣然接受學校的管理製度。初中學校的管理相對小學來說要更嚴格,有時間上的要求,有校規、班規的要求,還有中學生一些常規的要求。但是,作為保障學生順利進行學業的前提條件,這些製度不是某個同學能夠改變的。因此,如果初一新生能夠在心理上消除抵觸情緒,欣然接受新製度,就會為順利實現“小升初”的過渡打下良好的基礎。
方法三:讓孩子盡快地接受新的規則
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規則,一個集體有一個集體的規則,以此類推至一個公司、一個社會——每一個社會單元都有自己或明或暗的運行規則。這些規則是長期以來約定俗成的一種機製,也是保證這個社會單元正常運行的前提。因此,身在其中的個體,隻有嚴格遵守規則、合理地運用規則,才能讓自己更好地生存下去。
為此,家長要引導孩子接受社會上的一些大的、基本的規則,不要去幫孩子創造自己的小規則。因為大的規則是不能改變的,是大家所認可的、共有的,也是每個成員所必須遵守的。家長隻有引導孩子適應這些運行規則,才能增長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否則的話,如果一個人總是在和規則過不去,那麼他唯一的結果就是被這個社會所排斥甚至寸步難行。
對於孩子來說,適應社會的運行規則也許是最難的一種適應。但如果不適應這些規則,孩子就無法在現代社會立足生存,因此這又是必要的。
細節56 承壓能力是生存的必備要件
當今時代,社會各行各業的生活壓力空前加大。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壓力必然有增無減。因此,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軍,中等生在不遠的將來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是他們在未來生存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
然而,許多家長在教育中卻隻關注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中等生心理素質方麵的培養。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不少家長把生活中所有的艱辛和壓力都擔在自己身上,自己累死累活,也不讓孩子受一點兒的波折。這就造成了這些孩子過於嬌嫩,隻要在學校、集體或者社會上遇到一點壓力就承受不了。他們有的不知如何化解矛盾,有的不知如何減輕壓力,有的甚至想不通走向了極端。這實在是令人可惜!
小柳是一位初二女孩,她相貌平平,學習成績中等,在班裏很不起眼。不過,小柳平常比較喜歡英語,最近一段時間她在英語學習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所以期中考試成績下來後,盡管總成績不突出,但她的英語成績比較好。因為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印象中她的成績很一般,所以很多同學認為她肯定在考試過程中作了弊,連老師也對她的英語成績表示懷疑,她甚至感覺到大家都對她投來了鄙夷的目光。本來想通過努力來證實自己的能力,沒想到卻遭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懷疑,她一氣之下,回到家裏喝了安眠藥,幸虧發現及時,才避免了一場悲劇!
因為一次考試不理想,小柳竟然選擇極端的方式來發泄心中的鬱悶。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這些中學生的心理脆弱到了何等地步!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壓力的環境。無論我們走到哪裏、做什麼事情,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壓力。人的一生中要想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現實,學會承擔壓力、化解壓力,從而在壓力下變得更加堅強。
對於中等生來說,他們一方麵要承受來自優等生方麵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麵還要應對家長給自己額外增加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在自己的成績長期徘徊不前時,這種壓力更大。
然而,有壓力未嚐不是一件好事。俗話說:“井沒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世界上有許多奇跡,都是在巨大的壓力下創造的。
因此,隻要家長合理地引導,中等生就完全可以承受任何外來的壓力,並且化壓力為動力,促進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長。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引導孩子正確地麵對挫折
對挫折的良好承受能力,是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標誌。但這種能力並不能憑空擁有,它需要中等生在不斷地實踐挫折和解決困難中磨煉出來。對於中等生來說,首先就要樹立一個正確麵對挫折的態度。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對於成長中的他們來說,學會承受挫折是最好的成功教育。
許多在事業上到達了輝煌頂點的人往往不是走得最順的人,而是飽經挫折與失敗的人,因為他們在無數次的挫折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麼叫做成功。而一帆風順長大的孩子,很難創造出生命的輝煌。
作為全世界女性的驕傲,居裏夫人在挫折和困難麵前不屈不撓的精神令人折服。
她說:“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絕不屈服!”
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說:“挫折是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強者在挫折麵前會越挫越勇,而弱者麵對挫折會頹然不前。”
因此,家長要鼓勵孩子勇敢地麵對挫折,把挫折當做磨礪自己的機會,從而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麵對挫折,百折不撓地向著目標進發。
方法二:教給孩子化解壓力的方法
為了幫助中等生提升承受壓力的能力,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化解壓力。下麵幾種方法,家長不妨讓中等生嚐試一下。
1. 對付壓力的最重要的辦法就是放鬆。比如在孩子學習累了的時候,建議他們去戶外走走;平常多聽音樂,輕快、舒暢的音樂不僅能給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而且還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鬆;開懷大笑也是消除精神壓力的有效方法,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非常搞笑的喜劇片,這樣可以幫助孩子轉移壓力,忘掉憂慮等。
2. 讓孩子一吐為快。當孩子麵對壓力時,家長要盡量多地和孩子待在一起。不僅如此,家長還要創造機會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讓孩子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幫助孩子選擇用積極的眼光看待生活。告訴孩子,當前的困難和挫折還不是最糟糕的,而且總有解決的辦法。
4.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壓力。在遇到壓力時,有些孩子喜歡和自己的知心朋友談心,而不是選擇父母作為自己的傾訴對象,因為他和父母在一起時會有一定的壓力和忌諱,而和知心朋友在一起則不存在這些顧慮。
5. 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盡管時代不同,但人在成長階段所麵臨的壓力卻大體相似。因此,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自己當年是怎樣的情況、如何對待等。一般情況下,這些心得體會孩子很願意了解。對於孩子來說,這些心得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且可以大大增強其克服壓力的勇氣和信心。
當然,選擇什麼樣的調節方式,需要中等生根據實際情況來定。隻有最適合孩子的方式,才是最好的選擇。
方法三:用樂觀向上的精神去影響孩子
家長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生活,對於孩子有著極大的暗示性。家長積極、樂觀、鎮靜、愉悅的心態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積極的示範作用。反之,孩子在麵對壓力時就會出現焦躁不安、憂心如焚的狀況。
有一個叫小謙的男孩,他10歲的時候,爸爸在一場車禍中失去了一隻胳膊和一條腿,整個家庭生活隨之陷入了困境之中。
為了維持生活,小謙的媽媽屢經周折,終於在附近的工廠找到一份做手工活的兼職工作,艱難地支撐著家庭的生計。爸爸經常給小謙講笑話,一家人在一起非常開心。
父母的樂觀堅強,深深地影響了小謙。在父親殘疾的那一年,他不但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還很快就學會了幫父母做飯。
有段時間,媽媽病倒了。小謙就每天早早起來給媽媽做飯、熬藥,自己再去上學,晚上回來還幫媽媽洗衣服。
麵對生活的沉重壓力,小謙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勇敢地幫助父母承擔著起自己的那一份責任。而所有這一切都得益於他的父母,在麵對困難時,他們所表現出的樂觀與堅強,讓小謙在茫茫黑暗中看到了遠方的光明,進而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尋找幸福的本能。
我們每位家長都應該向小謙的父母學習!即使麵對再多的艱難、再大的壓力,我們也要微笑著去麵對。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為自己、也為孩子燃起一團不滅的信念之火!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把困難和壓力踩在腳下,從而超越困難、走向成功!
細節57 吃苦能力的培養不能放鬆
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對中等生的關心越來越無微不至。為了讓孩子安心學習,許多家長竭盡全力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甚至孩子的生活小事也全部包辦了。
家長的動機固然是好的,畢竟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早年沒有充足的條件學習,還有的家長因為家境貧寒沒有上過一天學,現在他們有條件讓孩子上學了,當然要把自己當年的遺憾加倍地補償在孩子身上。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度,家長毫無節製地滿足孩子的種種要求,對他們百般疼愛,不讓他們吃半點兒苦,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許多鍛煉的機會,進而養成了四體不勤、好吃懶做的毛病。
有人曾問一個叫小戴的中等生:“你平常洗襪子嗎?”
“不洗。”小戴平靜地答道。
“那平常的襪子誰來給你洗?”
“媽媽洗。”
“要是媽媽不在家呢?”
“那就讓爸爸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