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素質培養:提高中等生學習以外的綜合能力(3 / 3)

然而,一直等到夜裏11點多了,媽媽還是沒有回來。原來,媽媽公司裏有緊急事情需要加班,而且媽媽以為她帶了鑰匙。

夜裏12點了,小甘又饑又冷,樓道裏一片漆黑,她害怕極了,蹲在地上小聲哭起來。她的哭聲被鄰居史女士聽到了,這才把她帶回家中,讓她吃了飯,先在家裏休息。

事後,史女士深有感觸地說道:“這孩子看著挺機靈,沒想到昨天會愣在門外等,不知道去鄰居家裏,也不知道給媽媽打個電話。如果不是我發現,說不定她會在門外凍一晚上。現在的孩子一切都由父母包辦,應變能力太差了,我看這值得很多家長和學校思考一下了。”

在麵對突然的變故時,部分中等生的應變能力之差,由此可見一斑。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社會裏生存?又如何應對變化莫測的市場競爭?

事實上,在當前的就業市場上,一個人能否靈活應變正越來越成為現代企業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麵。隻有那些思維敏捷、靈活機智,事先毫無準備而臨場出色發揮的人才能進入老板的視線。

小慶是某英語專業的高材生,他剛參加一次麵試。其中,當麵試官看到小慶來自成都時,直接就讓小慶用英語介紹一下成都這座城市。

小慶對自己的英語水平十分自信,但要從多方麵介紹一個城市,他頓時感到手足無措。當時他的頭腦裏一片混亂,說話也開始語無倫次、斷斷續續。結果可想而知,連小慶都覺得自己的表現捉襟見肘、不盡如人意。

果然,麵試官對他的評價是“可能你從來沒有介紹過成都,這說明你欠缺應變能力”,就這樣把小慶否定了。

由此可見,出色的應變能力對於中等生未來的事業發展是多麼重要。因此,作為家長,我們從現在開始就應該盡早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以免孩子在將來的生存競爭中措手不及,敗下陣來。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培養孩子臨危不亂、沉著冷靜的能力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作為一個7歲的孩子,能夠在關鍵時刻,砸破大缸、救出孩子,其臨機應變、沉著冷靜的能力令我們今天的人們無不歎服。

當今的中等生,之所以缺乏臨機應變能力,很大程度上與我們的教育有關。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一些家長過於注重知識層麵的教育,而對孩子的綜合能力培養明顯關注不夠,對生活技能培養更是寥寥無幾。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溺愛過多,孩子成長所需要的一切都被家長包辦。這樣一來,孩子不僅因此缺乏獨立生活能力,還因此缺乏自主判斷能力。長此以往,孩子的臨機應變能力自然也就無法得以培養。

事實證明,曆練越多,孩子的應變能力就會越強。因此,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臨機應變能力,就必須讓孩子經常去麵對而且獨自去處理突發情況。而當遇到意外時,如果孩子不能保持冷靜,情緒過分激動或緊張,就會大大地抑製自己的想象力,結果隻能是自亂陣腳,陷入自己於不利境地。因此在麵對突發事件時,孩子最需要保持的就是強烈的自信和高度的冷靜。

事實上,任何一種情況,無論其來勢有多凶猛,現狀有多嚴重,隻要能夠冷靜去對待,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智力,就一定能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家長要著重培養孩子沉著冷靜的能力。教育孩子,無論麵對怎樣的情況,都要穩住情緒,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從而擺脫困境,化險為夷。

方法二: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能力

歸根結底,孩子良好的應變能力是基於高度靈活的思維能力之上的。離開了大腦靈活的思維,應變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談。

其實,生活中的許多突發問題,如果按照一般的做法去做,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的。但如果能多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則可能獨辟蹊徑,找到更便捷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不墨守成規、不拘於傳統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發散思維能力。

生活中,家長經常會聽到孩子會忽然冒出一句沒頭沒腦的話,讓人莫名其妙,再細問,孩子還能講得頭頭是道。其實這就是孩子發散性思維的體現。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引導孩子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思考,最終找到多種答案。

有一次,小焦一家三口一起乘電梯。電梯上貼了一張收水電費的《通知》,卻被生生地撕去一半。

“這是誰幹的,實在太不道德了。”小焦順口說道。

小焦的爸爸靈機一動,就給他出了一道題:“如果你是警察,要找到撕通知的人,你怎麼去分析?”

爸爸以為小焦要想半天,不料小焦很快就想出了答案:“撕《通知》這張紙的人有三個特征。”

“哪三個特征?”父母愣住了。

“首先,撕紙的人可能是個小孩,因為如果是大人的話,他的身高足以使他把整張紙撕下來;第二,這個人很可能是個左撇子,因為這張紙的左邊被撕掉了,否則,撕掉的部分應該是紙的右邊;還有,這個人所住的樓層可能比較低,因為在他還沒有撕完的時候,電梯已經到了目的地。”小焦分析得有理有據。

聽完小焦的話,父母忍不住拍掌叫好:“行啊,兒子,你快能趕上大偵探了!”

每一位中等生的思維都是非常敏捷的,隻要我們家長善於去發現、去引導,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辦事能力就會得到大大地提升。因此,家長要經常給孩子這樣分析問題的機會,盡量給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間,讓孩子的思維得到充分發揮,這樣孩子才能想得深,想得全,想得更有新意。

方法三:多鼓勵孩子參加一些挑戰性的活動

為了鍛煉孩子的應變能力,家長要鼓勵孩子參加一些富有挑戰性的活動。

無論家庭、學校還是小團體,都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這些相對較小的範圍內,孩子經常會遇到各種需要應變能力才能解決的問題。當孩子努力去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時,他的應變能力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增強。

家長可以讓孩子參加“小記者在行動”、“全家總動員”、“我是小小主持人”等各種現場應變情況比較集中的活動。這些活動對於鍛煉孩子的應變能力和口才能力都是非常有利的。

家長隻有首先讓孩子在一些小的場所裏學會應對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事,將來才能推而廣之,到社會上去應對更加複雜多變的局麵。

細節60 合作精神是立足社會之本

當前,許多合資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常常會通過一些小活動來考核應聘者。

“我們會在旁邊觀察他們的表現,看他們在活動中對別人、對團隊有哪些動作、是否願意與別人合作,同時也會關注他們說過哪些話。”在某企業負責人力資源的秦總這樣說道。

據秦總透露,這種方式可以看出一個人在團隊中是否具有合作精神,也可以看出是否具有領導才能。在選拔人才的過程中,創新意識與團隊意識缺一不可。

“二者兼備,才是我們需要的人才。”秦總表示。

由此可見,善於合作是一個人適應社會、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在當前,為了讓中等生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主動,許多家長千方百計地培養孩子各方麵的能力。一段時期以來,孩子的個人素質、能力越來越強,獨立性越來越強,但與此同時他們的“個人英雄主義”思想也越來越嚴重,越來越不擅長跟別人合作,團隊意識更是越來越淡薄。

天津某中學在1000多名學生當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題目是這樣的:“在班級裏,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當你與同學發生矛盾後,你會怎麼處理?”75%的學生選擇“順其自然”,認為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沒有必要去主動與對方和解;而認為有必要主動去與對方進行溝通、和解的學生隻有13%。

還有一個題目:“如果你是勞動委員,當你檢查教室清潔時,發現有一位同學未到場,而他負責的區域還沒有打掃,學校馬上就要來檢查了,你該怎麼辦?”結果84%的學生第一反應都是:立即通知該同學來做,而願意自己動手做清潔的學生隻有7%。

由此可見,一部分的中等生過分地強調以自我為中心,嚴重忽略了與他人的相互協作。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當今社會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更是一個相互合作的社會,單打獨鬥者已經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因此,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讓孩子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因為合作是未來社會對每一個人的要求。我們的能力可以不是最強的,但我們必須是最懂得與人合作的,因為這才是製勝人生的法寶。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隨時隨地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培養中等生的合作精神,需要家長平時一點一滴地積累。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隨時隨地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則上為人處世,告訴孩子無論對誰都應樹立平等的觀念。隻有在這個基礎之上,人與人之間才能相互信賴、和睦相處。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合作可以外化為一個個小小的細節。通過這些細節,家長可以讓孩子更深刻地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家長因為有急事,而在排隊時加塞兒。雖然這隻是權宜之計,但對於孩子合作精神的培養卻是不利的。讓我們來看看日本人在這一點上是怎麼做的。

日本人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就要給他“灌輸”一種思想:我不是獨自一個人,大家是一個集體,幹任何事情都要講究合作,講究協調。從孩子懂事起,日本家長就告訴他們任何時候都不能無端占用和浪費別人的時間,做事時要想想這件事對別人造成的影響有多大,因為大家都是集體中的一員,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去過日本的朋友都有這樣一個印象,無論置身於人山人海的商業街,還是人頭攢動的公交車站,到處都井然有序,沒有插隊現象。因為在日本,不論是年齡多小的孩子,隻要是排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有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加塞兒”,即使是前麵排隊的大人出於愛幼之心主動讓他們靠前站,他們也不會“領情”。

方法二:讓孩子多參加家庭活動

孩子有生以來接觸到的第一個團隊,就是家庭。因此,要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首先就應該從家庭活動開始。

家長可以事先開一個家庭會議,讓所有家庭成員明白自己的職責,然後分工合作。這樣的討論會在孩子們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個生活團體的概念,每個人都要各司其職,相互協作,這樣才能使生活過得更加美滿。而整個過程都應該讓孩子參加,不管年齡大小,家長都要一視同仁。

那年艾尼森12歲,有一天爸爸告訴艾尼森,周末時要帶他們去國家公園野餐。

星期五的晚上,一家4口人商量了該如何進行準備:媽媽負責去超市買食品,爸爸準備烤肉的爐子,哥哥德班整理所有的餐具,艾尼森的工作是準備調料。爸爸提議最好列出一個單子,以防遺漏。德班很快就列出了單子,請爸爸過目,隨後便開始準備。

討論會一結束,艾尼森就跑到外麵去找鄰居的孩子玩。爸爸警告他帶齊調料,否則野餐不會好吃。

“放心吧,我會帶好的,別擔心。”艾尼森邊跑邊說。爸爸不大相信他會準備齊全,想自己來做,可轉念一想應當給艾尼森一個鍛煉機會,不要越俎代皰,於是便沒有再督促艾尼森。艾尼森玩到很晚才回來,到廚房裏忙了一陣子,就上樓休息了。

星期六一大早,一家人高高興興上路了。他們走了兩個小時的山路,選好了野餐的地點,大家開始準備午餐。很快,肉烤熟了,德班給每人倒了一杯飲料,整理好盤子。大家圍著簡陋的桌子坐下來,一場美味的午餐馬上就要開始了。

“艾尼森,烤肉汁在哪裏?”德班的手在袋子裏找來找去,卻怎麼也找不到。

“昨天晚上,我從冰箱裏拿出來的,怎麼會沒有呢?”艾尼森著急地跑過去查看。

“我記得把所有的調料都拿出來了。”他反複地翻著袋子。

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但是最終,艾尼森沒有找到烤肉汁。

他慚愧地低下了頭。艾尼森知道,由於自己的疏忽,不但影響了自己,也影響了家人,使這次的活動大為遜色。

爸爸並沒有說一句責怪艾尼森的話,但整個事本身對他的教育已比任何話語更有效。這個教訓是如此的深刻,直到多年之後,艾尼森依然記憶猶新。

在這件事情上,爸爸媽媽完全可以避免艾尼森的疏忽。但他們寧願選擇不參與、不督促。事實證明,這是一種明智的做法。盡管這次野餐因艾尼森的遺漏受到一些影響,但對艾尼森的影響卻是深遠的。通過這件事,他學到了協作、責任、認真做事、做好計劃等諸多道理。

方法三:引導孩子向團隊靠攏

當前的孩子之所以存在個人主義的傾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的教育態度。許多家長一看到孩子回家,首先關心的就是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沒有;在學校吃的飯菜怎樣;老師講的課聽懂了沒有——所有這些事情無一例外都是圍繞著自己,而不是圍繞著他人或者說團隊。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隻需關注自己,不必關注團隊。這樣的孩子當然不會有合作的意識。

讓我們看看下麵這位外國朋友是怎麼樣教育孩子的。

這位朋友來中國做生意,順便把孩子也接過來上學。不料,他的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卻不太好。很多同學都不理他。有一天,那個孩子受了欺負,回來就向爸爸倒苦水。

不料,爸爸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笑著問他:“你今天幫老師和同學做什麼事情了嗎?”

孩子搖了搖頭。

於是,爸爸對他說:“從今天開始,你每天幫老師和同學做些事,回來以後告訴爸爸。”孩子同意了。

半個月後,再沒聽到那孩子回來訴苦,相反同學們不僅接受了他,而且還處處幫助他,他們的關係可好了。

在遇到相同情況時,國內的家長大多都是支持孩子,和孩子站在一起。而這位外國朋友的做法卻令我們眼前一亮。他關心的是,孩子是否融入了團隊,是否為團隊努力奉獻了。

對於真正想培養孩子合作精神的家長來說,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 東子. 家有中等生——成績中等也照樣成才[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方剛.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M]. 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