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情商培養:情商決定中等生未來發展(3 / 3)

而在主觀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備受父母以及雙方祖輩的寵愛。長期以來,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觀察世界,這使他們很難客觀地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因此,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就容易表現得過於敏感或處理不當。

尤其對於中等生來說,他們正處於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極易受到孤獨、寂寞、自卑和疑慮等心理問題的困擾,甚至導致人格的扭曲。

小希從小在父母的讚美聲中長大。憑借優異的成績,他考入了蘭州某重點中學,每年都被評為“三好學生”。長期以來,小希都是父母眼裏的驕傲。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好學生,在高三時竟然因投毒被送上了法庭。

原來小希的成長經曆太順利了,對於同學之間產生的矛盾,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同時他又不懂與人交往的方法,長期缺乏朋友。為此,小希深感苦悶。

後來,小希與同學小江交上了朋友。但是因為來往甚密,引來了師生的議論。於是,小江開始疏遠小希。小希想挽回與小江的友誼,但沒有結果。一氣之下,他就想到了報複小江。於是,他就到媽媽工作的醫院偷來砒霜,投入小江的杯中。當發現小江喝下砒霜後,他又動了惻隱之心,連忙把小江送往醫院搶救。

在生活中缺少交際能力,遇到一點刺激就要打擊報複,這就是一些中等生的交際心理。而隻關心學習成績,忽略孩子對朋友和人際交往的需要,最終釀成慘劇,是小希事件帶給廣大家長的沉痛教訓。

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事業成功,隻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剩餘的85%都要歸功於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由此可見,人際交往對中學生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家長應該讓中等生多與夥伴們交流,從中學會如何愛家庭、愛同學,進而掌握基本的交際技能,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家長首先要給孩子與其他同學自由交往的空間。孩子雖然還小,需要相對地保護,但決不能因噎廢食,妨礙了他們正常的交往,甚至對其交往橫加幹涉。

有教育專家指出,在中國的青少年中間已經逐漸出現了一種“夥伴危機”。其實,以孩子的天性是很容易交到朋友的,出現“夥伴危機”的原因大多數是由於家長的保護性限製。實際上,缺少夥伴的中等生更容易產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因此,鼓勵中等生多交朋友,引導他們交到好的朋友,對於其未來的成長都非常關鍵。孩子總有一天要麵對社會,如果現在家長對孩子限製太多,到時候孩子突然間麵對眾多陌生的麵孔,反而會覺得不知所措。

小閏是個初二的學生,他的媽媽就經常鼓勵他與同學們交往。剛開始,小閏隻與那些學習好的同學交往,因為在他看來,他們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學習上的難題。

媽媽發現了這種情況,就有意識地引導他和班裏一些成績一般的同學多交往。在與這些同學的交往中,小閏發現他們不僅品德高尚、樂於助人,而且還有許多他沒有的優點呢!

除了交流經驗,小閏還經常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學習中的難題,以求共同進步。在相互幫助中,大家的學習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不過,家長必須提醒孩子,在交友的過程中要學會謹慎選擇交往對象,尤其是要盡量避免與社會上的不良青年交往。

古人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於中學生的社會閱曆較淺,對是非黑白的辨別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很容易受人影響、被人蒙蔽。而對於交友,中等生又常常憑自己的感覺和一時的意氣。據調查,87%的少年犯罪都是因為交友不慎,誤入歧途。在過去的幾年中,這樣的慘痛教訓不勝枚舉。

因此,對於孩子平常交往頻繁的朋友,家長需要及時關注,了解這些人的學識、人品,及時向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議,切不可不管不問、聽之任之。

方法二:教給孩子必要的交際技能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孩子這樣說:

“我很少與人交流,因為見了人,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我也不想成為班裏的‘邊緣人’,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

類似的人際交往困難在中等生中間尤其常見。這就給我們家長提了一個醒:許多時候,孩子並非不想交往,而是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不知道怎樣與人交往。

小趙是一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回到家裏,向媽媽抱怨說:“我在學校裏沒有朋友,真鬱悶!”

“班裏那麼多同學,怎麼會沒有一個朋友呢?”

“因為要不就是我嫌棄他們,要不就是他們嫌棄我。反正,誰也看不上誰。”

“原來是這樣,孩子,你要記住,誰身上的都會有缺陷和不足,如果你總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你就永遠交不到好朋友。你要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用欣賞的眼光,真誠地去接受每一個同學。這樣,你才會交到朋友,交到很多好朋友。”

與人交往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家長要善於利用平時的機會一點一滴地幫助孩子學習交往。長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在交往中應對自如了。

方法三:啟發孩子解決交往中的矛盾

由於家庭背景、成長經曆、個性特征各異,因此兩個孩子在交往中不可避免地會有這樣那樣的意見分歧。對於這些分歧,如果孩子不能正確地處理,就會使得兩人的交往出現嚴重的障礙,甚至發生像小希那樣的悲劇。

因此,當孩子與同學之間發生矛盾爭執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給以引導和啟發,使其學會冷靜分析,通過協商解決問題,必要時讓孩子來一個角色換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總之,家長要讓孩子學會用和睦相處、克己讓人的態度去麵對矛盾,一步步縮小彼此之間的分歧。

此外,當孩子之間出現矛盾時,家長最好先讓孩子自己解決。萬不得已必須出麵時,家長也一定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切忌打壓一方、偏袒一方,否則,會對孩子將來的人際交往帶來極壞的影響。

細節54 善於溝通才是生存的硬道理

前不久,看到這樣一則報道:在北京有78%的企業表示,在專業成績相近的條件下,優先選擇溝通能力較強的學生。有的企業直言不諱地說:“對專業成績要求不高,但溝通能力一定要過硬。”企業對員工溝通能力的關注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遺憾的是,在當前教育中,老師和家長過度地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中等生的學習成績上,而對於其溝通能力卻很少關注。

榮教授是某高校的一位心理學教授,他曾對200名中等生進行過一項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經常不能與別人順利溝通的同學占到了49%。而在“感到自己總是被人誤解”的同學占到了27%。由此可見,中等生在溝通方麵的能力尚待加強。

所謂溝通,就是人與人相互之間交換彼此的想法,然後使雙方達成理解取得一致的過程。中等生溝通能力的欠缺與當前國內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很少真正與孩子平等相處,並鼓勵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多的父母以家長的身份自居,對孩子進行訓誡式說教,這就使孩子長期處於一種思想壓抑的狀態,更談不上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了。

一位教授在兒子8歲生日的時候,送給他一盒精致而又美味的蛋糕,然後問他:“兒子,你長大了想幹什麼?”這個孩子認真地想了想說:“我想成為一名糕點師。”聽到這話,身為教授的父親不但沒有取笑他,反而真誠地對他說:“那麼,祝你成功,我未來的糕點師。”之後,這位教授真的給兒子買了一些製作糕點方麵的書籍。盡管這個孩子後來上了大學,並沒有成為糕點師,但製作糕點一直是他的愛好,也是他快樂和自信的來源。

這個世界處處都需要溝通,善於溝通是成功人的共同特質。仔細觀察一下各行業的成功者,我們就不難發現,他們幾乎個個都是溝通的高手。

而在生活中,溝通是一個人基本的的生存技能。一個推銷員隻有善於溝通,顧客才會了解他的產品,接受他的服務;一個領導隻有善於溝通,下屬才能擁護他,竭盡全力為其做事;一個員工隻有善於溝通,同事們才能更信任他、更好地配合他的工作。

因此,家長一定要從長遠的角度關注中等生的成長,從現在開始培養其良好的溝通能力,這對於其未來的事業發展是極其有利的。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家長首先要善於與孩子溝通

家長要讓中等生學會溝通,首先就要在生活中與其做好親子溝通。父母和子女之間出現無法溝通或者溝通不正常的情況,絕大部分的責任在父母。在平時,他們對孩子不是“棍棒教育”,就是“放任自流”,唯一沒有想到的,就是隨時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試想一下,在這樣的情況下,親子之間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嗎?而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家長又怎能奢望他們更好地與別人溝通?

今年中考小寧成績很不理想,於是爸爸為他找了一所普通高中。錄取通知書都寄來了,一家人於是忙活著為其做入學的準備,可小寧突然說不去讀這所高中了,要回去複讀。

爸爸隻好又托朋友給他聯係了一所複讀學校。可是小寧隻去上了幾天,就跑回來了,說太累了,不去複讀了。

爸爸無奈地說:“讀書是累,但是你到底想幹什麼?打工?參軍?還是在家玩?”

小寧一句話都不說。爸爸隻好強壓住心裏的怒火,退了出來。母親又進去和小寧聊天,結果問了半天,她還是不知道小寧到底想幹什麼。

就這樣,兩代人之間的親子溝通步入了一個死角。

類似的溝通難題在不少家庭裏時有發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固然是主導因素,父母的說教應該是主要形式。但是,教育的主體對象是孩子,他們才是中心。因此,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以此為前提,采取合理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

小克從小就成績不錯,今年開學後,他跳級進入初中三年級學習。結果,第一次期中考試,他數學隻考了53分。

對這樣的成績,小克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著試卷,他心情鬱悶地回到了家中。他不知道該怎麼樣向爸爸媽媽“交代”,一進門就進了自己的房間。

“出什麼事了,孩子?”媽媽走進來關心地問。

“我數學成績才53分,不及格……”小克沮喪地說道。

“53分已經不錯了。”讓小克沒想到的是,媽媽一點兒也沒有生氣。

“隻有53分。”小克以為媽媽聽錯了,又說了一遍。

媽媽笑了,拍拍小克的腦袋說:“你想啊,像你這麼大的孩子現在才上初中一年級,而你已經上初中三年級了。就算是不跳級,你也要比他們高一級。你知道嗎?你在媽媽心裏一直是最棒的!你現在剛跳級,對新的課程還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媽媽相信你,不用多久,等你逐漸地適應過來,成績自然會上來的,媽媽相信你!”

聽了媽媽的話,小克一下子信心就起來了。果然,在期末考試中,他的數學成績竟然得了83分,比前一次考試整整提高了30分!

家長要隨時了解孩子的現狀和心理:他們在想什麼?想說什麼?想幹什麼?平時幹了些什麼?有什麼樣的朋友?讀什麼書?玩什麼遊戲?哪些方麵是專長?哪些方麵是弱處……隻有把孩子了解透了,家長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方法二:角色互換,傾聽對方的心聲

我們經常聽見父母抱怨:“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他根本就不聽我說話,也不和我說話。”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家長平時的態度。在孩子與您交流時,家長沒有認真地聽孩子說話,而且經常以自己的主觀意願去猜測孩子,還沒有聽懂孩子要說的話之前就妄下結論,擺出家長的架子去教訓孩子。

溝通是一種雙向的心智交流。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形式,就是與孩子溝通,世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溝通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

要實現與孩子的溝通,家長就要做到與孩子心理互換。父母必須小心翼翼地維護孩子的自尊,站在孩子立場上去體察孩子,理解孩子。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有些想法和感受是合乎情理的。因此,兩代人溝通的藝術,就在於父母要“童心未泯”,否則孩子就會對父母敬而遠之,沒有共同語言。

溝通的前提是尊重對方。隻有尊重孩子,家長才容易走進孩子的心田,才能讓孩子學會真正的溝通。

方法三:避免爭辯,追求雙贏

在溝通中,家長可以與孩子多討論,但要盡量避免雙方陷入爭辯的狀態,而應該求同存異,尋找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結果,努力追求雙贏。

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這樣一番話:

“辯論時,十有八九的結果是:雙方都更加堅信自己原來的看法是對的。你不可能從辯論中獲得勝利。因為假如你輸了,你是輸了。但假如你贏了,你還是輸了。

“為什麼呢?因為你想想看,假如你把對方攻得體無完膚,最後證明他的論點一無是處,結果又如何呢?你覺得很痛快,可是對方呢?你隻不過讓他覺得自己很差勁,已經傷他的尊嚴了。對於你的得勝,隻不過讓對方感到憤慨而已。更何況如果一個人口服心不服,他的觀點仍然不會改變。”

每個人都有自我防衛心理,很難直接接受對方的批評。即使不是言語的批評,隻是眼神透露出不屑,都會刺激對方敏感的心靈,而毫不猶豫地去捍衛自己。

因此,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在對方心門沒有打開之前,真正的溝通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溝通之前,一定要先接納對方。你可以和對方說:是的,你講得有道理。在對方的氣勢緩和下來後,你才有機會讓他接受你的想法。

即使自己有理,家長也要讓孩子努力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有句話說得好:“得饒人處且饒人。”避免對抗,接納對方,進而轉化對方的思考,這才是溝通中的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