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情商培養:情商決定中等生未來發展(2 / 3)

細節51 自我激勵讓中等生發揮更大潛能

我們經常看到一種現象:有的人雖然各方麵的素質都很一般,但總是善於激勵自己,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最終竟然把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現實。相反,有的人盡管具備各方麵的優越條件,可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這樣的人注定不會有大的作為。

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總是在自我激勵、給自己喝彩,那麼他必然更容易取得成功。

對於中等生來說,如果他總是在給自己成功的激勵,那麼即使他現在表現平平,將來也可能有一番非凡的成就。

小金現在正上初一,他雖然天資聰慧,卻並沒有表現出超出別人的地方。事實上,許多時候老師在課堂出的思考題,小金早已解出來了,可不知怎麼的,他卻沒有信心站起來回答。

許多時候,父母會為一些事情批評小金。其實,他們根本沒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一上來就數落小金的不對。對此,小金也很少去辯解。

其實,小金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在小時候他非常愛動、愛鬧,喜歡玩,興趣廣,好奇心強……可是在遭到父母數次的訓斥之後,小金慢慢地學“乖”了、變“老實”了、不再提問、不再辯解,於是就成了現在的樣子。在老師眼裏,小金腦子反應挺快,可在有些方麵還不如別的孩子。

在上麵的案例中,小金的行為一方麵緣於他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麵就是他缺乏自信,不會自我激勵。

孩子是否能夠自我激勵,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父母是否對孩子尊重、是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否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孩子未來的發展空間和高度。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時刻給孩子應有的激勵,不利於孩子自尊的話不說,不利於孩子建立自信的事情不做。隻有這樣,家長才能讓孩子隨時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發現自己的長處,時刻都信心百倍、努力向前。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凡事讓孩子主動去做

為了激勵孩子主動去做事,家長有時需要動用一些技巧。在這方麵,小波爸爸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小波的爸爸在農科所做技術工作。有一次,小波和爸爸在爭論水的張力時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對小波的爸爸來說,這當然是一個非常容易的問題。但是,爸爸並沒有用武斷的方式來讓小波接受自己的結論。

爸爸提出了一個建議:如果小波能夠通過實驗證明自己的結論,那麼爸爸就認輸,否則小波就認輸。

這樣一來,小波的興趣被調動了起來。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他到處找材料、做實驗。盡管最終結果是小波輸了,但通過做這個實驗,他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而且學到了許多新的課外知識。因此,小波學習的興趣反而更加高漲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時刻都需要家長的激勵和鼓勵。家長隻有對孩子足夠的賞識、尊重和信任,才能讓孩子具備強大的自信心,並時刻用積極的心態去迎接前進道路上的挑戰。

方法二:給孩子積極的自我暗示

家長對孩子的激勵,不應該隻停留在給孩子口頭上的表揚和物質上的獎勵,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孩子的心靈深處,使其能夠從關係到自己成長的高度來做好每一件事,從而對每一步努力都信心十足。

小向是一名初三的女生,在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她的成績很不理想。考試結果出來的那一天,小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

媽媽把這一切看在眼裏,安慰道:“沒關係,現在離中考還有幾個月的時間,隻要你認真複習,完全可以考出好成績的。”

為了激勵小向學習的熱情,媽媽費盡心思,想出來一個辦法。她從一本書裏找到這樣幾句話:“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要成功!”每天早上一起床,媽媽就讓小向站在窗邊大聲地把這些話喊5遍。

開始的兩天,小向的聲音很小,她怕別人笑話自己。媽媽對她說:“你聲音這樣小,分明是不相信自己,你要相信自己,大聲地喊出來!”

在媽媽的鼓勵下,小向把自己的嗓音越來越高。幾天下來,小向發現自己的心態奇跡般地好了起來,每天學習起來都精神抖擻。

小向堅持喊話,一直到中考。結果,她果然戰勝了自己,考入了心儀已久的重點高中。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自我暗示的效果還是非常顯著的。又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使他們保持積極的心態。

方法三:把父母的鼓勵巧妙地轉化為孩子的自勵

父母的賞識固然可以激勵孩子進取的信心,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孩子通過自我激勵來強化自己的行為,並使之成為一種長期的習慣乃至本能。

作為19世紀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赫茲從小就一直跟著叔父學習。當時他的叔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科學家,在電磁學方麵有著深入的研究。

每天天不亮,叔父就起床,在實驗室裏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而小赫茲就緊緊跟在叔父的後麵,看著各種各樣的實驗器材。有時候,叔父工作累了,就坐下來休息一會兒。這是叔父特意留給赫茲的提問時間。在這短短的幾分鍾裏,叔父允許小赫茲提出任何一個他想到的問題,然後他負責解答。

在一問一答中,小赫茲學到了許多物理方麵的知識。對於物理學,他著迷到了瘋狂的地步。在他的心目中,已經把叔父當做了一個偶像。

然而,這位偶像卻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叔父出殯那天,許多著名的學者不遠千裏前來送行,甚至國王和王後也趕來了。母親拉著赫茲的手,指著長長的送殯隊伍,對他說道:“孩子,你的叔父是為了科學而獻身的,他受到了全世界人們的無限敬仰,你一定要向你的叔父學習啊!”

媽媽的話說到了赫茲的心裏,他向自己許下諾言:一定要向叔父那樣,為人類的科學事業努力學習!

後來,赫茲閱讀了叔父留下的所有書籍和工作日記。每當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時,他總會想到為叔父送行那天自己許下的諾言,進而從內心裏迸發出無窮的力量,向困難發起更猛烈的衝鋒。

赫茲果然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他的一生為人類的物理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位名人曾說過:“成功是一種態度。”要想讓孩子走向成功,家長就必須讓孩子在內心裏認可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從而堅定不移地向著目標一步步邁進。

細節52 讓中等生學會與人分享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中等生的學習條件越來越優越。再加上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長輩們殷勤備至的關懷下,他們很容易養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不顧他人、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等傾向。

小傑就是這樣的一個初中生。從小到大,由於爺爺、奶奶的過分溺愛,小傑在家裏總是吃著最好的、穿著最好的,也隻有這樣他才滿意。

然而,最近爸爸的生意遇到了一些困難,家裏的經濟日益拮據,於是生活方麵的標準就降低了不少。但是,小傑絲毫不管這些。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衝著家人發脾氣,甚至以絕食來抗議。

小傑的媽媽非常傷心:自己盡最大努力為孩子提供好的學習條件,為什麼現在遇到一點點的困難,孩子就不能理解一下父母呢?

其實,小傑出現這種情況,原因還是在家長這裏。一直以來,隻要是家長能夠做到的,對小傑的要求從來沒打過折扣,生怕他受一點點的委屈。這就給孩子留下了一個印象:他的任何要求父母都得滿足,這是天經地義的。如果父母不能滿足要求或是滿足得不及時,那就是父母犯了錯誤。

這樣的中等生,在社會上有許多。他們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好像別人都是在為他服務,理所應當為他做任何事情。因而他們很少心存感激,更不會體諒別人。

家長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即使智商再高、成績再優秀,又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又有多少人願意幫助他?無數事實證明:隻關心自己的人是自私的,他們隻會把路越走越窄,直至陷入絕境。

因此,無論學習成績是優是劣,家長都必須讓中等生學會了解別人,體諒別人的感受,進而學會與人分享,這樣他們才會在班級裏、在生活上得到更多的支持,才會在未來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去了解他人

一個人隻有當他親身體驗到不被理解的困頓,才會真正懂得理解的含義。當前的許多孩子從一出生就過著優越的生活,不愁吃、不缺穿,當然很難體會到別人陷入困境時的艱難。對於這些孩子,家長要適時地讓其身臨其境,去感受別人的困境。

家長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突發事件,讓孩子在困境之中學會理解。

小艾是某初中的一名男生。作為家中獨子,他從小就是個“小霸王”。隻要稍不滿意,他就要大吵大鬧。每次吃飯前,他總是站起來把好吃的菜先放到自己前麵。在學校裏,他從來不把別的同學放在眼裏。為此,他和同學們的關係一直很僵。

為了改變小艾的這個毛病,爸爸沒少費心思,可一直收效甚微。

有一天,小艾和爸爸去外地遊玩。剛到那裏,爸爸突然發現錢包和手機全不見了。他們身無分文,回不了家。

沒有辦法,爸爸隻好帶著小艾向過路人求助,希望能夠借到一部手機,往家裏打個電話。可是,他們一連問了幾個人,都遭到了拒絕。

沒有錢,沒有吃的,對於從來都是飯來張口的小艾來說,這是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事情。那天夜裏,他和爸爸隻好在郊外的一個荒廢的草棚子裏蹲了一夜。刺骨的寒風呼呼地吹了一夜,他們的全身都凍僵了。好不容易挨到了天亮,他們才在一個好心的大媽幫助下,幾經周折,終於打通了家裏的電話。

通過那次經曆,小艾第一次嚐到了陷入絕境的滋味。回到家中,爸爸趁機教育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理解,將心比心,我們也要經常去理解別人、體諒別人的感受。

小艾慚愧地說:“以前我從來都沒在意過別人的感受,現在我才明白,原來我無意中傷害了許多人。”

如果有機會,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到一些貧困地區去和那裏的孩子同吃同住,了解他們生活的艱辛,讓他們知道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有許多人過著另一種與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

方法二: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上周末,小翠滑旱冰回來一進家門就喊著說餓了,非要吃酸辣粉。媽媽說本來隻剩一包了,你爸爸去外地出差,剛才出門前吃掉了。

小翠一聽,立即大聲嚷道:“那是我的東西,為什麼讓爸爸吃?真討厭!”

“你都12歲了,怎麼還這樣說你爸?”媽媽氣壞了。

“就說了,怎麼著?誰讓他偷吃人家的東西?”

“家裏的東西是大家的,怎麼成你一個人的了?”

“就是我的,哼!”小翠一賭氣,扭身就回她房間了。“嘣”的一聲,房門重重地關上了,剩下媽媽一個人愣在客廳裏。

從小辛辛苦苦把女兒養大,到如今竟然連一包酸辣粉都不肯讓自己吃,小翠的爸爸如果當時在場的話,一定很寒心。

許多家長總是關心孩子的學習,隻要能讓孩子提高一點成績,他們受多大的苦、花多少錢都願意。其實,有一樣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很多家長卻沒有給孩子,那就是分享的意識。

在北大的一次演講會上,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講了兩個意味深長的故事:

“一個企業家朋友曾和我講起他上學時的一件事:他們班有一個同學,家庭比較富有,每個禮拜都會帶6個蘋果到學校。宿舍裏正好6個同學,開始大家以為蘋果會是一人一個,結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個。盡管蘋果是他的,不給別人誰也沒話說,但是從此他給同學們留下一個印象,就是太自私。後來這個企業家事業有成,同宿舍有3個人都跟他一起幹,那個吃蘋果的同學還沒有取得成功,就希望加入到這個隊伍裏。但後來大家一商量,說不能讓他加盟,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大學的時候他從來沒有體現過分享精神。”

“我從小到大,一直比較具備為同學服務的精神,到了北大以後我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每天為宿舍打掃衛生,這一掃就掃了4年。還有一件事,我一幹也是4年,那就是我每天都拎著宿舍的水壺去給同學們打水。畢業10年後,新東方做到了一定規模,我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美國和加拿大去尋找我的那些同學,後來他們回來了,但是給了我一個十分意外的理由。他們說:俞敏洪,我們回去是衝著你過去為我們打了4年水。我們知道,你有分享精神,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所以我們願意回國和你一起幹。正是同學們的鼎力支持,才有了新東方的今天……”

一個人隻有處處與人分享、與人為善,才能獲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聚集更多的力量和人氣。因此,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這對於其未來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方法三:讓孩子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

如今,社會上經常會組織一些大型的愛心公益活動。比如:近幾年國內相繼發生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麵對災難,社會各界紛紛解囊相助,向災區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對於這些捐助活動,家長不僅要讓孩子通過媒體多了解災情信息,更要督促他們主動行動起來,力所能及地向災區的人們獻上一份愛心。

除此之外,家長也要積極行動起來,去幫助社會上那些生活困難的人們。作為一種示範,家長的這些行動對於培養孩子樂善好施的高貴品德是很有幫助的。

細節53 學會和諧相處比一味追求學習成績更重要

最近,國內某教育機構對6個省、直轄市的3000名中等生進行了一項心理調查。結果顯示,人際溝通不良、關係敏感者高達39%。中等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有著多方麵的原因。

目前,在中等生中間,獨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從客觀上講,這些中等生缺乏兄弟姐妹和自然交往的夥伴,再加上現代社會家庭之間相對封閉,因此他們很少得到同齡夥伴的友情和親密的鄰裏互助機會,因此容易變得性格孤僻、不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