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人格培養:可以成績不優秀,不可以人格不健康(2 / 3)

家長對孩子疼愛有加是人之常情,但這種愛不應該變成溺愛。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明白:一個孩子如果不能自立,那麼他永遠也長不大。而隻有學會了獨立,孩子才能真正地走向社會、變得成熟。

小雅是某初中的一位女生。她的媽媽和校長是老同學。暑假前的一天,小雅媽媽在和老同學聊天時,聽說學校要組織去澳大利亞的夏令營。她覺得這是鍛煉小雅自立能力的好機會,於是就直接向校長報了名。

不料,小雅去參加了一期夏令營的行前培訓之後,回來竟說:“這個夏令營我不喜歡,原來8天的活動改成了6天,而且安排的一些訓練都沒多大意思,我不去了!”

“錢都交了,怎麼又不去了?媽媽剛把12000元的費用交給學校。”

“讓他們把錢退回來不就行了嗎,有什麼奇怪的。”

媽媽這下可犯了難,自己和校長是老同學,剛剛交費又要退費,這臉麵上如何過得去?可她轉念一想,自己讓孩子去夏令營,初衷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現在這件事不正是一個讓她獨立選擇的機會嗎?

於是,媽媽緩和了一下語氣,對小雅說道:“這樣吧,去不去夏令營是你的權力,你可以選擇去,或者不去。如果你不去,你必須為你的選擇負責——家裏為你交了12000元錢,你自己要想辦法把錢拿回來,並且你還要向學校的有關方麵解釋清楚,不能給主辦方帶來任何負麵影響。你能做到嗎?”

顯而易見,如果不去的話,這是一件非常難纏的事。不過小雅認為自己參加這樣的夏令營意義不大,於是她痛快地答應了媽媽的要求,而且立即書寫退營申請。結果,隻用了3天的時間,她就把費用如數交給了媽媽。事後,校長遇到小雅的媽媽,一個勁兒地誇小雅有主見,獨立性強。

由此可見,家長一定要學會對孩子放手,讓他自己學會在前進中成長。即使這樣可能會讓他摔幾個跟頭,但摔過之後,他會慢慢地學會走路。如果因為害怕摔倒就總是把他抱在懷裏,那麼他可能永遠都無法學會走路,那樣的話,豈不是害了孩子?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為了鍛煉中等生的自立能力,家長必須適當地給孩子獨立的機會。隻有在獨立的實踐中,孩子才能體會到真正的生活技巧。

上初中了,小邵的爸爸想讓他住校,這樣做一方麵有利於他集中時間學習,另一方麵也可以讓他加強人際交往的能力。不過,他還是把主動權交給了小邵,小邵一聽自己可以住校,非常高興,馬上就同意了。

然而,住校剛一個星期,小邵就回來說不想住校了。

“為什麼呢?”爸爸問他。

“每天起床後還要自己整理床鋪,天天都要打掃宿舍,太麻煩了!更可氣的是,我們宿舍的人好像個個都跟我過不去。”小邵憤憤不平地說道。

長這麼大,小邵從來沒有打理過自己的生活,因此爸爸對此並不奇怪。於是,他開始耐心地勸慰小邵:

“人這一輩子,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和人打交道中度過的。因此,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的人,是不會成功的。現在有一個難題就擺在你的麵前,如果連你的同班同學都搞不定的話,那麼將來你還想成就什麼大事?

至於說你不想天天整理床鋪,那麼你是想讓我和你媽幫你整理一輩子嗎?你都13歲了,也該學著打理自己的生活了。我敢肯定,你們班裏的許多同學早就學會疊被子了,要是不信,你偷偷地去問一問。”

這番話對小邵啟發很大。幾個星期後,他回到家中告訴爸爸:經過他的努力,現在宿舍的幾個同學關係十分融洽,他們還獲得了年級的流動紅旗呢!

如果家長真正關愛孩子,真正想讓孩子成長,就必須給孩子獨立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成長,靠自己的力量,去打開屬於自己的一片空間。

方法二: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學習內容繁雜,難度也普遍超過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因此孩子在學習中容易產生疲勞和厭倦。

據調查顯示:一天下來,特別是一個星期下來,89%的學生感到乏力、瞌睡、頭痛、視力下降,13%的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經過長時間的學習之後,學生非常需要自由的時間來調節自己的心情。通過玩耍、體育運動、遊戲、聊天等方法,孩子們可以有效地消除疲勞、緩解心理上的壓力,從而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之中。

然而在現實中,家長卻常常支配和控製著孩子的課外時間,讓孩子無法自由地活動,這就會大大地限製孩子的身心發展自由,對其適應社會也非常不利。

事實上,處於學生時代的孩子終究還是個孩子。而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一個不想玩耍、不會玩耍的孩子,對於每個家長來說都是無法想象的。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玩的時間,在雙休日,在孩子完成作業的前提下,最好給他一天時間讓其充分自由地玩耍。

家長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就是讓其真正地把握自己。家長可以引導、幫助孩子更加有效地利用時間,發現生活中的樂趣,使其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方法三:尊重孩子的隱私

作為家長,我們不要總是想著控製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家長應該了解孩子,但前提是必須尊重孩子,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自己的隱私。

然而,許多父母卻總是以一家之長自居,從來不把孩子的感覺放在心裏,從而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了不少負麵的影響。

孩子雖小,也是獨立的個體,因此,對孩子的隱私我們必須充分地尊重。

比如不要隨便翻看孩子的日記;在進入孩子的房間之前我們應該先敲門;使用孩子的東西最好能得到他的允許……

隻有當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時,他才會擁有真正的自尊;隻有當家長還孩子以獨立時,他才會真正地走向自立。

細節46 開朗,讓中等生笑口常開

西方有一位文學家曾經說過:“不懂得開朗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在生活中,開朗可以淡化人的消極情緒,消除沮喪,緩解緊張氛圍,給人們帶來喜悅和希望。

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中等生卻表現得並不開朗。也許是學習任務太重,也許是來自優等生的競爭壓力太大,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整天生活在壓抑之中。想想未來的中考、高考,再想想遙不可知的前途,他們如何能夠笑出來?

小佳是初中一年級學生。期中、期末兩次考試,他都是班裏第24名。這讓小佳心裏很不是滋味。因為在小學時,他從來都排在前5名,而且感覺非常輕鬆。然而現在……

因此,小佳像換了一個人。從前活潑好動的他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愁眉苦臉的他。小學時,他是班裏的積極分子,隻要有活動,他總是第一個報名,現在他對這些活動一點也提不起興趣來。“學習都成了這樣,參加再多的活動也沒有用”,他這樣想。

像小佳這樣為了學習成績不開心的中等生,在當前不在少數。作為家長,我們切不可對這種現象漠然視之。因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快樂成長更重要的事情了。

而對於未來社會來說,開朗活潑是新一代創造型人才的性格特征,是充滿朝氣、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的體現。一個性格活潑開朗的孩子,總是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容易和周圍的人們友好相處,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喜歡參加各種活動,所有這些都對其身心的健康發展極為有利。

自從轉入現在的重點初中後,小廖在班裏跑步每次都是最後一名。這讓生性好強的小廖很是沮喪。於是,媽媽就安慰他說:“跑得慢沒關係,你本來就是班裏年齡最小的,跑得最慢也是情理之中。”

接下來,媽媽又叮囑他:“不過,你要記住,下一次你的目標就是超過你前麵的那一個。”

小廖一下子有了信心。於是,接下來跑步時,他隻盯著前麵的那一個,奮力追趕,從倒數第一、倒數第二……一步步追了上來。

小廖幾次考試一直是班裏的第30名,他也很著急。於是,媽媽又趁勢引導小廖把“超過前麵的那一個”的理念移植到學習上來。

“你的目標就是前麵那一個,一次超過一個,你一定能夠做到的。超過一個,再超過一個,到最後,你有可能就是第一。”媽媽這樣鼓勵小廖。

在媽媽的指導下,小廖的心情舒暢起來,他在學習中不急不躁,把每一個知識點都紮紮實實地學透、學精。後來因為身體受傷,小廖幾次休學,成績一再受到影響,但每次都是過不了多久,他的成績就會不緊不慢地穩步跟上。

在少年時期,每個孩子都應該學習,但對家長而言,絕不應該因為學習而讓孩子的心靈布滿陰霾。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多學知識,更要培養孩子開朗活潑的性格,讓孩子在快樂中長大,這是家長應盡的職責,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營造快樂的家庭氛圍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為孩子營造一個快樂的家庭氛圍。事實上,做到這一點並不難,不需要太多的錢,更不需要太多的技巧。

連續8年,拉維一家都獲得了所在社區“溫馨家庭”的稱號。為此,芝加哥一家報紙派了一位記者去拉維家采訪。

當那位記者走到拉維家門口時,竟然發現門上醒目地寫著一行字:“進門前,請丟掉煩惱;進門後,把快樂帶回家。”

那位記者看著這行字沉思片刻,便轉身離去,因為他已經找到了這個家庭之所以獲獎的全部秘密。

快樂的家庭,對於孩子養成開朗的性格至關重要。在家庭內部,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爭執和矛盾,但是家長絕不可以在孩子的麵前發牢騷、抱怨。家長要克製自己的不良情緒,從走進家門的那一刻起,就一定要開開心心,忘記所有的煩憂。

讓我們看看小晨的家長是怎麼做的。

小晨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公司職員。隻要回到家裏,他們總是說一些開心有趣的話題。即使在公司裏有不順心的事,他們也從不把消極的情緒帶回家裏,以免影響孩子。他們夫妻倆有一個約定:絕不當著孩子的麵抱怨社會上的不良現象。

一旦小晨有不高興的事,小晨的媽媽絕不會輕易地責怪孩子,而是首先檢討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做事說話的方法不對,或者是在教育孩子的哪個環節上出了問題。在她看來,自己雖然沒有給小晨太優厚的物質生活,但可以讓他的學習生活充滿樂趣和溫暖。

進入高中以後,小晨的學習一直是中等偏上,雖然沒有進入前幾名,但成績一直很穩定,這大概和家長溫馨的嗬護不無關係吧。

方法二:在生活中多些幽默

幽默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在生活中,幽默有助於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對其心理上的健康成長,培養其樂觀向上的精神很有幫助。一個有幽默感的孩子總是能夠很好地處理學習和生活上的各種壓力和困難。因此,家長不妨在平時說話辦事時多些幽默感,讓孩子笑口常開。

每次小諾在學校裏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回到家裏爸爸總有辦法讓他高興起來。有一次,小諾考試成績不太理想,一回家就悶悶不樂地坐在沙發上一言不發。

爸爸看見了,走過去故作驚訝地問:“小諾,你怎麼今天長出來一條尾巴呢?”

“尾巴?”小諾被爸爸的話弄得一頭霧水:“沒有啊,在哪裏?”

接著,他“噌”地一下跳了起來,轉著圈兒看著自己的身後。

“哈哈……”,他的樣子一下逗得爸爸一陣大笑。

“到底在哪裏嗎?”小諾越發不知所措,推著爸爸要問個究竟。

“哦?”爸爸笑道:“是我看錯了,原來是你的臉呀,拉得那麼長,我還以為是你長了條尾巴呢!”

小諾一聽,忍不住笑出聲來,心情也好了很多。

不僅如此,每當小諾遇到不順心的時候,爸爸就會給他講一些小笑話,讓他忘掉那些不快。久而久之,小諾也變得幽默起來。在班級裏,他經常給同學們講笑話。小諾發現,自己在班裏越來越受歡迎了。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家長一定要引導孩子多關注那些有趣的、令自己開心的事情。如此一來,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開朗起來,學習和生活也會越來越快樂。

方法三:培養孩子不要帶太多的功利

在當前,許多家長在培養孩子方麵總是附加了太多的功利色彩。他們本身就對成功的理解存在著太多偏差。尤其是對於中等生來說,家長對他們的要求太狹窄、太單一,似乎孩子隻有考個好成績,將來進個好大學,畢業後找份好工作,這才算成功。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家長持續不斷地給中等生增加學習的壓力,同時又自作主張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學習班、興趣班,恨不能一日之內就把孩子打造成一個“天才”。

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方式,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使得中等生苦不堪言,反而容易產生一係列心理問題。

前不久,新聞曾有這樣一則報道:

某小學六年級學生小隋,為了能夠考上本市重點初中,竟然在家長的督促之下用5年時間考了36個證書出來,這些證書中有奧數、英語、作文、古箏、珠心算、繪畫、音樂、朗誦、計算機……可謂應有盡有。

不難想象,小隋為了考過這些證書,在課外時間付出了怎樣的艱辛努力。而她隻是個剛滿13歲的孩子!

成功是相對的,不一定每一種成功都要轟轟烈烈。其實,平淡中做好自己,未嚐不是一種成功。而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快快樂樂地度過自己的少年時代。

因此,家長首先要把快樂植入孩子的心靈,讓孩子擁有一個開朗樂觀的人格,這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寶貴且享用不盡的財富。

細節47 寬容,心胸寬廣為人格加分

由於在班級裏常常處於老師關注的盲區,部分中等生的心理難免會變得狹隘起來。這時候,如果再遇到一些不順利的事,他們就可能會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嚴重的還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事實證明,許多學生犯罪,都是因為一些小事引起的。

浙江金華某中學的徐同學,因為聽不進母親的嘮叨而殘忍地將其打死;雲南大學的馬同學因打牌時與同宿舍的人發生爭吵而將幾名同學全部殺死;成都某高校學生劉某,因為在路上騎電動車時與嚴同學發生擦刮,竟將其活活踢死。

類似的事件,不勝枚舉。從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事件背後,我們看到的是這些學生狹隘的心理、扭曲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