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人格培養:可以成績不優秀,不可以人格不健康(1 / 3)

細節43 自尊,幫助中等生找回自我

愛默生曾經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誰掌握了這把鑰匙,誰就能獲得成功。”自尊是人格的門戶,是一個人可以被引導、教育並使之成功的前提,對於學生來說亦是如此。不過,家長在麵對中等生的時候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小光是某初中的一名普通的男生,他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是一位年輕的軍官,作風嚴厲,說一不二。從小父親就對小光管教非常嚴格,總是按照軍隊的標準來要求他。在他父親看來,隻有這樣,才能讓小光成為一個出色的人才。

每天早晨,小光一睜眼起來聽到的都是來自父親的“命令”。他的早飯必須在10分鍾之內吃完,如果過了時間沒吃完就不許再吃了。不僅如此,在吃飯時小光說些同學們之間的趣事,也要被父親訓斥:“吃飯就要有一個吃飯的樣子。”

生活中,小光必須聽從父親的話,沒有不服從的道理。要是小光向父親要求點什麼,就被教訓為不聽話,不務正業。

一天,小光放學後去同學家玩了一會兒,回家晚了些。一進門,父親上來就問小光去哪裏了,小光說明了原委,父親竟讓他在院子裏站了半夜,以示警告。

還有一次,小光和另一個同學發生了爭執,打了起來。回家後,父親二話不說但就打了小光一頓,還責令小光向對方道歉。

在如此嚴厲的管教之下,小光非但沒有變得出色,反而是更加反叛。他放學後回家越來越晚,但不是在學校裏學習,而是到社會上去結交一些地痞,還學會了吸煙、喝酒。在學校裏,小光聽課越來越不專心,下了課經常和學生拉幫結派、打架鬥毆。

麵對父親更加嚴厲的打罵,小光總是一言不發,事後更是變本加厲,竟染上了偷竊的惡習,學習成績當然也是越來越差了。

在現實中,像小光這樣的中等生還有不少。他們做了錯事臉不紅、心不跳,對家長的批評無動於衷,甚至蠻橫頂撞。在他們心中,已經滋生出一種“我就這樣了,你能把我怎麼樣”的觀念,拒絕一切幫助和教育。

麵對這樣的中等生,家長們痛心疾首,甚至於不知所措。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獲得家長應有的尊重。長久的批評、冷遇和漠視,使他們覺得自尊蕩然無存,從而走到了自尊的反麵。

其實,孩子本身是純潔的。他們這樣做,實質上是無奈之中在向家長示威,想以此獲得另一種他們想象的“自尊”。

因此,在麵對孩子時,家長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即使孩子身上有缺點或者犯了錯誤,家長也要注意批評的方式,用傾聽去代替教訓,用建議去代替命令。

自尊是教育和培養的結果。家長必須尊重孩子,理解他所存在的缺點和弱點,相信他不是有意要犯錯誤,因為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願意成為壞孩子。家長一定要相信他會成為一個好孩子。這本身就是一種動力,會大大地促使中等生自覺地找回自我,為自尊而努力。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凡事征求孩子的意見

一位台灣女作家曾經說:“所有的真愛基於一份尊重,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資格否認另一個人,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雖然我們有時很難不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別人,但是一顆尊重的心,可以避免我們錯得太多。”

家長對孩子的疼愛,應該建立在一種平等的尊重之上,而這種尊重首先就體現在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必須要符合孩子的意願。因此,在為孩子做決定之前,家長最好能夠征求一下孩子的想法,切不可武斷決策,讓孩子無所適從。

新學期開始沒幾天,媽媽就為小成報了一個奧數學習班,每周六、日去上兩天課。那天放學後,小成才知道了這件事。

“媽媽,我不上這個班,一周下來,我都快累死了,我想周末休息一下,多玩會兒。”他立即表示反對。

“你的數學成績不好,一直拉你的分數,媽媽想讓你補一下。”

“我知道,可我實在是不想去上這個班。”

“媽媽不也是為了你好嗎?你說你在班裏學習總是中等水平,將來怎麼考上重點高中?”

“你去報輔導班,怎麼也不提前問我一聲?”小光覺得自己很委屈。

“這事就這麼定了,別再說了!況且我把學費都交上了,人家說交了就不能退了。”媽媽一口回絕。

“哎呀,這學習班我真不想上……”麵對現實,小光不勝煩惱,卻又不得不接受。

毫無疑問,家長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其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切不可不征得孩子的同意就擅自做主。上麵的案例中,小光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去上這個學習班的,這就不利於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愛孩子,就應該尊重孩子,使他們從中感受到父母的疼愛和自身的價值,並由此學會尊重父母、尊重他人,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最深沉的關愛。

方法二:適當地委以重任

信任,是增強中等生自尊的一種有效方法。

因為長期成績不理想,不少中等生總覺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會把自尊心看得很淡。這時,家長一定要給他以強大的支持力量,相信他會做得更好。

別看中等生在學校裏表現並不突出,其實其內心裏有著極強的表現欲,都希望把家長交給自己的任務做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敬佩。

因此,家長可以用其所長,把一些孩子擅長做的事情放心地交給他去辦理。

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勤奮,就讓他幫家裏做一些體力勞動,既強健了他的體魄,又增強了他的自信;有的孩子腦子很靈,就讓他幫自己計算一些數據;有的孩子辦事周密,就讓他記錄家庭的財務收支情況……

隻要能抓住孩子渴求進步的心理契機,並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就能充分發揮其優點,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礎上,家長再逐步擴大激勵麵,使其獲得多方麵的進步。

方法三: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

最近,看到這樣一則報道: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曾對智商在135以上的1800名超常中學生的成才教育做了追蹤,30年後分析資料的結果表明:成就大小的明顯差別不在於智力,而在於其個性品質,而且主要反映在中學生對自己所持的自尊程度上。

要想使孩子擁有充分的自尊,家長就必須讓其建立一種積極的自我形象。所謂自我形象,就是指一個人在內心裏對於自身能力和自我價值的認識。

在生活中,有些家長總是有意無意地對孩子做出不恰當的評價和判斷。

比如:有的家長對孩子說話時,常常使用懷疑或否定的語氣:“就你也能學好英語?”、“不行,你幹不了!還是讓別人幹吧。”、“你還會跳遠?”、“你真笨,這麼簡單的東西都記不住,還不如低年級的學生。”等等。諸如此類的評價,就會導致孩子對自己能力做出錯誤的評價,進而嚴重影響到他們的自尊。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經常肯定孩子的進步和成績,使他們的自尊心不斷地得到證實,從而樹立一種“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的強大信念,一步一步地向著理想的目標堅實邁進。

細節44 樂觀,用積極的心態看世界

樂觀,就是以接納、愉悅和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周圍的現實世界,它對於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美國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米勒和戴爾納通過研究發現:樂觀的人多數是自愛、自信的,自我控製能力強,且性格外向易與他人交往。由此可見,樂觀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基石。

然而,由於在成績上不占優勢,使得很多中等生的心態常常籠罩在一片悲觀失望之中。這種消極的情緒,不可避免地會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極大的負麵影響。

小京在小學時一直是個優等生,但自從進入了某重點中學之後,他的學習成績排名開始持續下滑,心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每次考試結束之後,小京都處在一種深深的自責之中,有時他甚至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一待就是幾個小時。為了能有一個好成績,小京學習比以前更加努力了,每天晚上都學習到很晚。可能是方法不對,小京的成績一直徘徊不前。

開班會時,老師總是不停地強調,要是進不了省重點高中,考大學基本沒戲。媽媽更是擔心,僅憑小京現在的成績和表現,進省重點高中可能性不大。小京心裏更是著急,脾氣也越來越壞。有時媽媽和他談心,他不是發牢騷就是摔東西,要不就是不吃飯,還說活著對不起自己,死了對不起父母……

事實上,人生的路有很多條,不一定非考上大學才算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學習成績不突出,不一定在其他方麵也不行。而且,即使是學習,也要講究方法、循序漸進,這樣的話,成績才會慢慢提上來。而小京卻一味地自責,這樣的心態不僅無益於他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可能影響到他對生活的態度和未來的心理成長。

一位企業家說過:“成功是98%的汗水加2%的天分,而樂觀是使你堅持下去的動力。”每個中等生的成長過程中,都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和打擊。對於一個樂觀者來說,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暫時的,他總能從現實的困難中發現積極的一麵,從而時刻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信心百倍地去麵對困難,積極努力,爭取成功。如此一來,他們往往能夠把積極的想法變成積極的現實。

因此,家長一定要注重培養中等生樂觀的性格,讓他們學會無論麵對怎樣的艱難險阻,都能夠用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去迎接挑戰。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有樂觀的父母才會有樂觀的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自己最好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強烈的示範作用。如果父母是悲觀主義者,孩子就會受其影響以悲觀的態度思考問題。要想讓孩子具有樂觀的品質,父母就必須首先改變自己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樂觀積極地對待生活,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也會變得開朗活潑。

前不久,小煜的父親在一場車禍中去世了。本來就不夠開朗的他越發變得憂鬱了。除了在學校裏跟同學們玩兒一會兒外,放學後他隻跟他的小狗待在一起。不僅如此,他上課時還經常走神,成績也越來越差。

小煜的媽媽還沒有從心靈的打擊中恢複過來,但小煜的變化她還是看在了眼裏。她明白,為了孩子的未來,她必須振作起來,給孩子一個充滿陽光的未來。

不知從哪天開始,在小煜的眼裏,媽媽的臉上不再有憂愁和淚痕。每次遇到困難,媽媽都要和小煜一起商量。媽媽總是告訴小煜:“因為有小煜在,媽媽覺得生活很開心。”每次聽到這句話,小煜都覺得自己就是媽媽的依靠,自己一定要生活得更好,媽媽才會更開心。沒事的時候,小煜就和媽媽一起看搞笑劇,彼此激勵要樂觀地麵對人生。有時,媽媽也會講笑話給小煜聽,聽著聽著,小煜也學會了講笑話。幾個月過後,小煜又重新恢複了對學習的信心。

孩子樂觀的性格首先源於家庭的和諧、源於父母的樂觀自信。父母麵對生活的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作為家庭的支柱,父母在社會上承擔著各種各樣的壓力,然而回到家中,還是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至少在孩子麵前,要保持應有的樂觀和開朗。

小齊是一位初中生,平時在班級裏表現一直不積極,不管什麼活動,他都很少參加。不光如此,他還總愛在課下發一些酸酸的評論。原來,小齊在家裏經常受父母的氣。本來他挺愛提問題的,但一個問題剛提出來,就被父母一句“你怎麼那麼多話呀”給打回來了。他父母都在公司上班,一遇到工作上的不順心,回到家中就相互往對方的身上撒氣,要不就是在飯桌上邊吃邊抱怨待遇太差、工作太累、領導不公、人心不古等。在小齊看來,父母每分每秒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煎熬之中。在這種家庭環境裏,小齊的心情當然很難樂觀起來。

因此,家長不僅自己要樂觀麵對生活,更要幫助孩子樂觀地麵對學習,用自己的精神去感染、鼓勵孩子。隻有這樣,家長才能讓孩子養成樂觀的性格,從容地麵對生活的各種挑戰。否則的話,即使每天都生活在陽光之下,孩子的心靈也難免會是一片灰色。

方法二: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事實證明:當孩子興趣廣泛時,就不會沉溺於網絡和遊戲。如跑步、打球、遊泳、滑冰、射擊、唱歌、跳舞這些文化娛樂活動,都可以讓中等生強健體魄、愉悅性情。

有一個叫小瑞的中等生,平常在班裏表現很一般。後來,在媽媽的帶動下,她竟然愛上了繪畫。本來小瑞畫得很一般,但她非常喜歡畫畫,於是爸爸媽媽就經常鼓勵她畫。結果,不久以後,小瑞的繪畫水平竟有了很大進步,而且別有風格。後來,在市裏舉行的繪畫比賽中,她居然得了二等獎。

如今,小瑞學什麼都非常自信。在她看來,隻要自己願意去學,就沒有什麼本領是學不會的。

培養中等生廣泛的興趣,使其獲得成功的快樂,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形成樂觀向上的性格。

方法三:讓孩子多接觸樂觀的人

羅蘭曾說過:“開朗的性格不僅可以使自己經常保持心情愉快,還可以感染你周圍的人們,使他們也覺得人生充滿了和諧與光明。”當一個人身處樂觀的環境時,他也會變得樂觀起來。因此,要培養中等生樂觀的性格,家長還要引導其經常與熱情洋溢的人接觸。

家長可以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尤其是多接觸性格樂觀的夥伴。家長可以讓孩子多邀請夥伴來家中做客,給孩子安排充裕的時間與同學、夥伴一起玩。

與此同時,家長在外出和會客時,也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這樣做有兩方麵的好處:一是可以讓孩子廣泛地接觸外界的人文地理環境,大大地開闊他的視野;二是可以擴大孩子的接觸麵,讓其學到待人接物的技能和感受與人交往的樂趣。在恰當的時候,家長還可以鼓勵孩子和陌生的客人交談,並給予適當的指導,以鍛煉孩子獨自交際的膽識和能力。

細節45 自立,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許多中等生之所以成績長期處於班級的中層,與其強烈的依賴心理不無關係。這種心理之所以產生,主要應“歸功於”中等生的成長環境和其家長的教育方式。

一方麵,部分中等生的家庭條件十分優越。在這些學生看來,上代人已經為自己將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就產生了“無論我今天是否努力學習,明天父母都會給我所需要的一切”的思想。這些孩子在學習上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出色的成績。

另一方麵,許多中等生的家庭條件並不富裕,但因為他們個個都是家中獨苗,所以備受疼愛。有句話說得好:“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這些學生在家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務活從來不用自己做,就連削鉛筆、整理書包這些小事都是由父母代勞。長此以往,這些孩子不但缺乏應有的動手能力,更糟的是養成了一種惰性:懶於學習、懶於做事,從而變得不學無術,碌碌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