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心理疏導:避免中等生走入心理誤區(1 / 3)

細節37 避免中等生產生厭學情緒

厭學是一種對學習的厭倦、厭惡,乃至逃避的心態,在中等生中間比較常見。一旦產生厭學情緒,中等生的學習狀態和成績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會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有關調查表明,中等生的厭學與他們是否聰明沒有直接的關係。在通常情況下,導致厭學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是社會因素。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拜金主義、腐敗等不正之風,以及社會道德水平滑坡等,無不對中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中等生本來在學習上就處於劣勢,當受到一些“金錢至上”、“讀書無用論”的影響時,就更沒有學習的興趣了。

在某一課堂上,老師正在講“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內容。當他讓同學們談談自己是怎麼想的時,一位同學居然答道:“我最關心的是:什麼方法才能偷稅、漏稅?”他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

對於這樣的回答,不知道我們家長作何感想?這個社會上的一些有害的思想,過早地腐蝕了孩子的心靈。這樣的學生,又如何能夠腳踏實地地學習?

尤其是當前社會上存在的“走後門”現象,少數不學無術的人通過關係照樣可以有很好的工作,這種現象嚴重地挫傷了部分中等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劇了他們厭學情緒的產生。

其次是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心靈的港灣,家長是孩子心靈的導師。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12.5%的學生厭學來自家庭壓力,其中有9.56%學生厭學和家庭經濟狀況有關,有28.6%學生與家長、同學、老師缺乏溝通而產生厭學情緒有關。由此可見,不良的家庭環境對中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再次是個人因素。個別中等生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對學習沒有信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都有可能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

在現實中,中等生的厭學一般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小羅在某市一所初中上學。小學時小羅的成績還不錯,可能是進入初中後不太適應的緣故,最近成績一直不太理想。

小羅一向比較頑皮,經常和老師頂嘴,好幾次惹惱了老師。後來,老師就將小羅的座位安排到了教室最後麵(當然老師這樣做是不理智的)。

如此一來,小羅感覺同學、老師都疏遠了他,於是幹脆破罐子破摔,一點也不想學習了。

在上麵的案例中,小羅的厭學現象有主觀方麵的原因:小羅正處在青春期,這時候的孩子往往想通過對父母、老師的挑戰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而在客觀上,小羅上初中後成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學習的積極性,此時老師的態度又進一步惡化了這種狀況,從而使小羅陷入了“厭學→成績下降→老師斥責→更加厭學”的惡性循環。

因此,作為中等生的家長,我們要格外注意其心理上的異常波動,隨時做好疏導工作,使其時刻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給予中等生足夠的理解和尊重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家長給予孩子一定的理解和尊重是必要的,否則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後果。

小方是個初中二年級的男孩。他小學時成績很好,活潑、好動,是班上的體育委員。

初一時,爸爸把小方送進了一所私立學校,但小方並不願意。學校管得很嚴,每天早晨5:50起床,中午隻有30分鍾休息,晚9:30睡覺,每周日下午有3個小時休息時間。麵對這樣高強度的學習,小方覺得受不了,住校3個月,就不願意上學了,學習成績更是一路下滑。

最近,他們班又換了新班主任,小方就更不適應了,一有空就出去泡網吧。上課不認真聽講,經常上著課就睡著了。這樣的學習狀態,怎麼能夠學習好?學校實在沒辦法,隻好請他休學。

在上麵這個案例裏,就是因為家長在擇校時沒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感覺,才導致孩子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這個教訓是沉痛的!

因此,家長要學會在學習上尊重孩子。有關孩子的事情最好不要首先替他做決定,而是和他商量,接受孩子合理的意見。如果孩子不願意提起學校裏的事,媽媽不要刻意去詢問,以免他再次受到傷害。孩子遇到困難時應先問明情況,並真誠地詢問“爸爸(媽媽)能幫你什麼”,如此一來,孩子自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樹立學習的信心。

尤其當中等生在學習上出現問題或者成績下滑時,家長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多多理解和支持他。因為此時,孩子的心情也不好受,因此父母要理解他的處境、尊重他的感受,絕不要說出“為什麼老師隻批評你一個,說明你肯定存在問題”、“為什麼別人能夠考高分,你的成績總是往下掉”諸如此類的話。

學習是個苦差事,家長要讓孩子心理上感覺應該學習才行,千萬不要強製孩子學。這就要求家長經常去換位思考,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了解孩子心裏在想什麼,這樣家長才能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才算是一位稱職的家長和朋友。

其實,有時候家長一句關心體貼的話,就會打開一扇心門,就會使孩子忽然明白自己以前是多麼的幼稚,接下來不用我們督促,他就會自覺地去努力了。

方法二:放棄分數高於一切的觀念,讓中等生全麵發展

分數高了就是好孩子,分數低了就是壞孩子。這種觀念依然在老師、家長和學生中間普遍存在。而不少中等生的厭學情緒,就與學習成績跟不上,而受到來自老師、家長和同學的壓力、責怪和鄙視有很大關係。

有位中等生在網上寫下了自己的心聲:“很久以來,生活令我沮喪不已,寫這封信以前,我把我高一前前後後想了一遍,覺得我整個兒就是個失敗者。中考時分數差七分上線,我是用爸媽的辛苦錢上的高中。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我就背著這個包袱。為了對得起爸媽,我拚命地學習,然而,事與願違,我的成績越來越差。

“現在離期末考試還有一個月,考試頻率很高。每次我都是滿懷信心走進考場,但最終給我的都是失望與羞愧。考一次,我就被打擊一次,我有時會為老師看似平常的一句話羞得無地自容。

“就這樣,我的心情越來越糟。在學校,我經常孤孤單單一個人,聽到別的同學討論問題,我想問、想說,可是我覺得自己成績太差,沒有資格和他們在一起。盡管我知道同學之間沒有貴賤之分,可是我怕那些成績好的同學的那種眼神。”

事實上,這位中等生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分數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要知道,分數隻是他在學習上的一個見證,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而他最終的目的是要到社會上去自由發展,成為一個有用之人。他的人生會變得豐富多彩,會擁有無限可能。

因此,麵對中等生,家長應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成績好了固然可喜,成績不好也不代表孩子在其他方麵就沒有發展潛力。相信孩子,他一定會有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明天。

方法三:幫助中等生提高學習水平

不把分數看得高於一切,並不代表中等生不必搞好學習。相反,家長一定要幫助中等生找到一些適合其本人的學習方法,紮紮實實提高其學習水平,這才是避免其產生厭學情緒的根本解決之道。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等生的學習情況,想方設法幫助孩子提高學習的效率,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請一些專業的家教來對其較弱的科目進行輔導。當然,最主要的是家長要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來。

中等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了,他們才會變得更加自信起來,他們學習的動力自然也會越來越強勁。

細節38 別讓中等生走入自卑誤區

自卑,就是一個人經常對自己的能力、品質做出較低的評價。目前,有不少中等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卑傾向。在此需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自卑心理一旦形成,輕則造成中等生對學習的消極心態,重則影響到他以後學習的信心,甚至導致他一生都走不出自卑的陰影。

中等生自卑心理的形成,無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是學習上的不理想。中等生之所以被稱為“中等生”,就是因為其學習上位居“中等”。因此,中等生出現的自卑,多半都與此有關。

一位中等生在給某心理谘詢中心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麵對一次又一次的60分,我的心快要涼透了。每次我都要麵對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怪,在同學們麵前更是抬不起頭來。每次我走進考場,都像是進了一個地獄。我害怕考試,因為一考試完,我就不得不麵對老師和家長的目光,那種感覺如芒刺在背,讓我恨不得馬上找個地縫鑽進去。”

由自卑到逃避,由逃避到厭世,這就是中等生自卑心理的真實寫照!

其次是個人身體上的不足。

據一份對500名中學生的調查顯示,有56%的學生感到過自卑,而其中有一半的同學坦言,長相不好是自卑的最主要因素。在這些同學的記憶裏,無論是父母還是同學,從來沒有人肯定過自己的長相。

也許家長會覺得這個原因很好笑。但這正反映了青少年敏感而脆弱的心理,他們渴望被肯定,哪怕隻是一句無心的讚美,哪怕隻是讚美一句他們的長相。如果長期得不到一點肯定,他們的心理就會變得消沉、自卑。

再次是家庭條件不好。有的學生因為家庭條件困難或者父母是城市裏麵的下崗職工,長期生活在貧困邊緣,而導致了心理上的自卑。這些孩子的心理是非常敏感而複雜的。一方麵,他們理解父母操勞的艱辛,麵對家庭的困境自己又無能為力。另一方麵,當他們看到家庭富裕的同學上學放學都有專車接送時,當他看到別的同學三天兩頭去吃麥當勞、肯德基時,就會產生自卑心理。

還有一種因素是家長的過度打擊。麵對中等生不上不下的學習狀況,家長過多的指責會使孩子感到自己一無是處、今生再也沒有什麼希望了。

作為家長,最主要的是要幫助中等生找到自卑的根源,對症下藥,及時地幫助孩子調整心理,消除其自卑情緒。

小佩是初二的一位女生,進初中以來一直沉默寡言,與人交往極少。在父母眼裏,小佩從前不是這樣的。她小學時能歌善舞,非常活潑。

為了找出小佩心裏的症結,媽媽專門用一個周末與她深談了一次。經過多次啟發式的交談,媽媽發現她沉默的原因是現在班級中學習出色的學生太多,使她感受到沉重的壓力。小佩小學時一直是班裏的尖子生,到了初中處於中等偏下水平,她覺得低人一等,就索性盡量不與人交往了。

找到根源後,媽媽和她一起分析了這種在重點中學非常普遍的情況,並且告訴她媽媽理解她學習的辛苦,知道她已經盡力了。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調整心態,接受現實,這樣才能放下心裏的包袱,和同學們正常地交往,同時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到學習上來。

經過這次談心,小佩果然很快就調整了過來,在班級活動中開始表現積極,平時和同學的交往也多了起來。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一定要悉心關注孩子平時的心理變化。尤其是當其出現一些明顯的心理波動時,一定要多和他談談心,幫助其調整心情,渡過心理上的難關。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引導中等生全麵地認識自己

自卑者在客觀上確實有自己的不足,這本是正常現象,但他們在認識、評價自己時,常常誇大自己的不足,總愛拿自己的短處比別人的長處,不能冷靜客觀地麵對自己的現實,結果自怨自艾,失去了信心。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家長要讓中等生明白: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理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學會對自己做出全麵客觀的評價,既不要沾沾自喜,也不要自暴自棄,更不要死死地盯著自己的短處不放,時時刻刻都背著沉重的包袱。

對於有自卑傾向的中等生,要引導他們善於發現和挖掘自己的優勢,肯定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從而提升他們在自我心目中的地位,消除自卑心理。

方法二:家長對中等生要以表揚為主

也許是出於“恨鐵不成鋼”的心理,當父母看到中等生成績不理想、表現不盡如人意時,往往會一時氣極,說出一些絕情的話。

比如:“這輩子你肯定是沒戲了!”、“我還從沒見過像你這麼笨的人!”、“我怎麼就生了你這樣一個不爭氣的東西!”,等等。有道是“愛之愈深、責之愈切”,家長當時可能對此渾然不覺,但這些話到了孩子的耳朵裏,對孩子信心上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據調查,目前中等生得到的負麵評價,80%是來自家長。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懇求別人對自己的關懷。”因此,家長在麵對中等生時,需要用一種客觀的眼光。畢竟,萬裏長城不是一天砌成的。孩子在學習上的進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對基礎稍弱的中等生而言,他的成長更需要家長足夠的耐心與支持。

因此,對中等生的點滴進步和微小的成績,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使他們產生一種愉悅感。多次、反複的表揚會使他們產生自豪感並增強自信心,自然就不會有自卑情緒產生了。

方法三:豐富中等生的知識,培養其多方麵的才能

據國外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期望是不斷發展、永無止境的,但新的目標總要以現有的目標為基礎。一個人的成功經驗越多,其期望值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強。反之,一個人幾經努力都遭遇了失敗,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難以自拔,進而形成自卑心理。

因此,家長要善於去發現孩子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並且為其提供充分的條件和足夠的支持,促使其全方位地豐富見識,增長才能。一旦擁有了多方麵的才能,中等生的成就感自然會大大增強,從而幫助他樹立起強大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