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心理疏導:避免中等生走入心理誤區(3 / 3)

因此,家長一定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成長,該讓孩子經受的鍛煉一定要讓其經受。畢竟他們的未來必須要走進社會、融入社會,從小開始讓他們學會交際、接納他人,這不僅能夠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而且對他們以後的交際往來也是很有幫助的。

細節41 偏激不利於中等生情緒健康

對於正處於青春期的學生來說,隨著其內分泌功能迅速發展,在外界的刺激下,大腦皮層和皮層以下的興奮常常會造成其情緒的波動不安,從而產生偏激的認識和行為。近幾年,中等生中間出現的偏激行為屢屢見於報端。

前不久,在南方某省的一所初中,二年級6班發生了一幕慘劇。早自習剛剛結束,同學們正在陸續離開教室,這時同學小濤突然將事先準備好的硫酸潑向同班同學。

這一事件造成17名學生不同程度受傷,而小濤也在潑灑硫酸的過程中手部受傷。

據了解,小濤今年15歲,在班上的成績並不好,脾氣也不好。在事發前一年,因為父母之間發生了一些事情,從此小濤的脾氣開始迅速變壞。他和一幫同村的學生形成了一個小圈子,經常在學校內外打架鬥毆。

事發前幾天,小濤與同學發生矛盾,之後他尋機報複,於是就發生了上麵的慘劇。

在這個案例中,小濤之所以在遇到問題時使用極端手段,表麵上的誘因是因為和同學發生矛盾,但究其根源,則與其家庭教育氛圍有很大的關係。

一般來說,中等生的偏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首先,許多中等生看問題太過於絕對,帶有很大的片麵性。

在一次考試中,小甘的成績很好,有兩門課竟史無前例地得了90分以上。那段時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了,在同學們麵前也洋洋得意起來。

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班裏又進行了一次考試。結果他一進考場就感覺不對,麵對考卷,他的腦袋木木的,糊裏糊塗做下來,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太理想。

成績公示出來後,小甘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隻有一門上了80分,其餘都在70分左右徘徊。他立刻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於是又變成了唉聲歎氣、一蹶不振的樣子。

在上麵的案例中,小甘對自己、對成績、對失敗都存在著一定的偏見。首先,他把成績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忽視了自己其他方麵的發展。其次,當成績好時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當成績不好時又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再者,他把學習看得太簡單,不能正確地看待學習中的挫折和困難。

其次,不少中等生在做決定時,總是受情緒的控製,缺乏理性的判斷和客觀的標準,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和引誘,或者隻是按照個人的好惡和一時的心血來潮來做出決定。比如,有的中等生覺得某同學長得不好看,就瞧不起他,而對某同學的長相有好感,就認為他什麼都好,有時候明明知道是錯誤、是缺點,也不願意承認。

最後,在行為上,有的中等生總是表現過於衝動,不顧後果,這樣做不僅害了別人,也常常害了自己。

凡事有果必有因,中等生的偏激也不例外。在麵對其偏激情緒時,家長首先要找出偏激背後深藏的內因,幫助其解開心結,切不可操之過急,或者意氣用事。即使有時候孩子做事有些過分,家長也應該有足夠的耐心去接納孩子,幫助孩子走出偏激、走向平和。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幫助孩子擺脫不正確的觀念

無論是攻擊性的行為傾向還是人際關係的緊張、學習成績的下降,幾乎所有中等生情緒上的偏激,歸根結底都是源於在某些觀念上存在的偏見。這些偏見綜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不合理的信念,進而使中等生做出偏激的行為。

小肖今年16歲,是某校初三的一名男生。他的父母都是工廠的職工,夫妻關係十分和睦。從小到大,小肖就很懂事,雖然脾氣有些急躁,但從來不惹父母生氣,是一個從小就讓人省心的孩子,自立能力特別強。

然而,最近小肖的情緒卻很反常,總是莫名其妙地發脾氣,有時還咬自己的手指頭,發脾氣時咬緊牙齒,握緊雙拳。在一周之內,他竟然與班裏的同學打了3次架,導致他和同學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遠。

得到這個消息,小肖的媽媽並沒有指責他,而是耐心地和他聊天。經過兩次深入地交談,媽媽終於找到了小肖心中的症結。原來,班上最近來了一位新同學,他的名字正好跟小肖差一個字。而且那個名字聽起來好像正好壓在了小肖的頭上。於是,每當別的同學叫那位同學時,小肖總以為別人是在拿自己開涮。沒幾天,小肖就忍無可忍,徹底爆發了。

了解到這個情況,媽媽首先向小肖說了聲對不起,這個名字是她和爸爸為他起的,沒想到會給他帶來這麼多的煩惱。媽媽告訴小肖,如果可能的話,爸爸媽媽可以為他改名字,而且名字由小肖自己來起。小肖一聽這,還能自己起名字,甭提多高興了。

接下來,媽媽又告訴他,其實名字對於一個人隻是個代號,最重要的是要做一個有內涵的人;一個人做事要有分寸,要能接受他人。

聽了這話,小肖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了,他向媽媽保證自己今後再也不魯莽衝動、意氣用事了。

一場風波就這樣在和風細雨式的聊天中化解了。假如小肖的媽媽也像我們許多家長一樣,氣急敗壞地對其一通狂吼,到頭來還是沒有找到其內心的症結,結果還會是如此圓滿嗎?

方法二:讓中等生用平淡的心去麵對挫折

在學習的過程中,中等生難免會遇到挫折。毫無疑問,誰都不願意經曆挫折。然而,幾乎所有人都無法逃避現實。與其逃避,還不如換一個角度,把挫折看做是一次學習成長的機會。如此一來,中等生就可以從挫折中找出積極的意義。因此,家長要讓中等生學會平淡地麵對挫折。

平時有空的話,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名人故事。

比如林肯的一生就充滿挫折,他21歲生意失敗,22歲參加議員競選失敗,24歲參加議員競選失敗,26歲心愛的人死去,28歲精神崩潰……34歲參加國會競選失敗,49歲參選議員失敗,直到52歲時,他終於當上了美國總統。

通過這些故事激勵中等生以平常心麵對挫折,重拾信心。

方法三:加強中等生意誌力的訓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讓中等生養成凡事都有明確目標的習慣。通過目標,來嚴格規範中等生的行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訓練其強大的自製能力。

高爾基說:“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製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同樣道理,家長可以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一點一滴地磨煉中等生的意誌。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也是增強中等生意誌力的有效方法。在嚴寒酷暑中經受磨煉,家長可以培養中等生勇敢、頑強、堅韌、機智、果斷、團結、互助等良好的意誌品質,從而有效地增強其自控能力。

細節42 隨大流的心態阻礙中等生進步

中等生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中等”,在各方麵的表現都是不好不壞。長期以來,家長的冷漠、老師的忽視逐漸使他們形成了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

小曹就是這樣一位同學。作為初二的一名中等生,他的父母越來越覺得小曹的個性正在慢慢地消失。

放假時,幾位同學來家裏玩,其中有一位剛買了一件衣服,事實上小曹並不認為這件衣服好看,可是一起來的同學都說好看,小曹也就覺得它好看,而且也要求媽媽去買一件。

幾位同學經常一起到網吧去玩遊戲,小曹是個懂事的孩子,他非常清楚這樣會耽誤學習,因此幾次都和媽媽說他不會去網吧。可看到同學們都去了,小曹也就跟著去了。

在做作業時,幾個同學常聚在一起討論學習上的問題。媽媽發現小曹總是在聽別人的建議,卻很少提出自己的想法。

“為什麼不說說自己的想法呢?”媽媽事後問他。

“我沒有想法。”

“怎麼會沒有想法呢?”在媽媽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哪怕有一個錯誤的想法也行,沒有想法隻能表明他從來沒有在腦子裏真正地去想這個問題。

“對呀,別人都在想,有他們在,我聽就是了。”小曹說得輕鬆自然。

望著小曹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樣,媽媽真不知該說些什麼。

當別的同學都在熱情參與、表現自己的時候,中等生卻甘願做一個旁觀者,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表現自我的欲望和能力,變成一個毫無個性和思想的學生。在未來社會,一個人可以沒有地位、沒有錢,但絕不可以沒有自己的個性和思想。因為沒有錢可以賺,沒有地位可以去爭取,沒有個性和思想就無法發現自我、展示自我,更談不上實現自我的價值。

事實上,中等生的“隨大流”是有其深刻根源的。

一是由於中等生走到哪裏都不受關注,在他們內心深處最害怕的就是孤獨,因此他們不得不緊緊地隨著大眾化走。毫無疑問,這種從眾的心理使他們有了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消除孤單和恐懼等負麵心理。然而,時間一長,隨大流就變成他們的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很少再有創新的思維,因而變得庸庸碌碌、平淡無奇。

二是從動機上看,中等生一開始也是非常積極上進的,但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發現絲毫無法改變自己在學習上或者在班級裏的現狀。屢次受挫之餘,他們就放棄了努力的勇氣,變得保守起來。從此,他們沒有了太高的企求,隻要不是太差就可以了。

正如一位中等生所言:“我以前對學習挺上心的,但後來我發現沒用,跟班裏的那幾個尖子生相比,我天生就不具備和他們競爭的條件。後來,我對學習就不是很感興趣了。可不學習肯定是不行的,考得太差,媽媽會生氣的,再說,將來幹什麼工作,沒有文化也不行。於是,我就選擇了順其自然,隻要我跟著大部分同學的步伐學習,成績一般都能及格。”

我們用一句話來形容這位中等生的學習狀態,那就是“四平八穩”。做人做事有時候必須穩重,需要四平八穩,但學習上太四平八穩了,未必是一件好事。

而事實上,當前的每一個中等生都具備很大的潛力。雖然他們的學習成績居於中遊水平,但他們的智力水平並不低,與優等生的智力水平相差無幾。他們就像埋在泥土裏的一粒粒寶珠,隻是暫時被黑暗蒙住了光芒。隻要家長加以合理地引導,開發他們的潛力,每一個中等生都有可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用清晰的目標去激勵中等生

沒有目標,中等生就很容易陷入平淡之中。當他認為自己應該是一名中等生時,那麼無論如何他都不會成為一名優等生。當他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更優秀時,他總會有做到優秀的那一天。

我們來看一個發生在哈佛大學畢業生身上的真實故事。

那一年,他們意氣風發地走出哈佛大學的校門,即將踏上人生的征程。他們的智力、學曆、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在此前不久,哈佛大學對他們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如下: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0年後,哈佛大學再次對這批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如下:那3%的人在這些年一直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那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而60%目標模糊的人,過著安穩地生活,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處在社會的中層;剩下的27%沒有目標的人,他們過得很不如意,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世界“不肯給他們一丁點兒成功的機會”。

這個世界很複雜也很簡單,不管走到哪裏,都會有追求卓越的人,也會有甘於平庸的人,而且平庸的人永遠占大多數,卓越的人永遠是少數。

作為家長,我們不一定非要讓孩子上哈佛,上清華、北大,但一定要讓他有一個清晰的目標,這樣無論他現在是中等生還是學習障礙生,都會時刻鬥誌昂揚,朝著那個方向努力進取。

方法二:培養中等生敢於挑戰自我的潛力

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就在於他們會努力地去挖掘自己身上的寶藏——潛能,不斷地挑戰自我,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培養孩子挑戰自我的勇氣。在學習上,要讓孩子絕不滿足於一兩次的成績,更不要因為一次挫折就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當中等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家長要鼓勵其把這當做一次考驗,看是否能夠通過努力把它克服?當中等生在學習上變得倦怠時,家長要讓他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隻有不斷進取,才能跟上班級的整體學習水平,才有超越別人的可能。否則的話,我們就隻有被別人超越,成為一個落伍者。

方法三:根據孩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促進其成長

事實上,中等生並非沒有一點上進心,隻是由於自身的意識、行為或者能力等方麵的不足,使他們長期停留在中遊水平。如果家長能夠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他們的能量就可能釋放出來。

而具體到每個中等生,他的個性不同,情況各異,對此家長應該最清楚,起碼最有可能了解。因此,家長一定要悉心關注中等生,了解其思想傾向,預測其發展趨勢和優勢所在,有的放矢地對他們展開恰當地引導,使他們的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使其成長為一個全麵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