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心理疏導:避免中等生走入心理誤區(2 / 3)

細節39 壓力過大會讓中等生抑鬱

如今,中學生的抑鬱問題已經日益發展成為一個普遍問題,並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

據報道:在2005年中國有20%的青少年患有抑鬱症。近年來,在許多學生身上,特別是在初中生、高中生身上出現了抑鬱現象嚴重、數量逐漸增加的趨勢。

近日,某省精神衛生中心也公布了一組數據:目前該省的72萬抑鬱病人竟然近半數都是學生,其中初中生占16%,高中生占18%,大學生占24%。

這樣一些觸目驚心的數據,不能不引起我們家長的深刻反思。

專家指出,中學生的抑鬱多半集中在成績稍差的中等生身上,這主要與其學業壓力、同學關係和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密切相關。

兩年前,一向成績優異的小孫中考失利。為了能讓他讀上好學校,父母花重金把他送進了一所重點高中。

但由於在這裏學習的競爭太激烈,無論小孫怎樣努力,成績還是跟不上其他優秀的同學。在班級裏,老師似乎也總是隻關注成績好的學生。

慢慢地,小孫就不願意上學了。在家裏,他的表現也很反常,跟媽媽說不上兩句便大吵大鬧,摔碗、摔門成了家常便飯。

到後來,小孫開始變得憂鬱,頭昏無力,經常失眠,身體狀況不佳。經醫生診斷,確定小孫患上了抑鬱症。最近,家長不得不為他辦了休學手續。

像小孫這樣的情況在中等生中屢有發生,究其根源就是因為社會和家長人為地加在他們身上的壓力過大,遠遠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程度。

尤其是當無情的挫折一再地打破中等生原來的心理平衡,過低的抗挫能力使他們無法麵對現實,難以調整自我,從而產生“抑鬱情結”。如果這種心理狀況得不到及時改善,就會導致中等生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嚴重的可以使其產生悲觀厭世心理,甚至輕生。

2003年6月,山東省某市一所高中發生一幕慘劇。該校高三年級的一名女生,跳樓自殺並當場死亡。

這位女生在初中一直是備受師生關注的優等生。進入高中後,成績開始下滑。升入高三之後,由於過分的焦慮,她開始變得非常抑鬱。之後,為了使她能按時上學,母親帶她進行了心理及藥物治療,甚至到精神病醫院診治。一段時間後,她的精神轉好。

然而就在畢業前,這位同學又向她母親電話哭訴說不能集中精力,生活就像“煉獄”,“活不下去了,救救我吧!”,並第一次提到了死。此後不久,她就自殺了。死前,她留下了遺書,敘述了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痛苦和尋求解脫的期盼。

由此可見,中等生的抑鬱現象切不可輕視。家長要從孩子未來成長的角度,多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每天都保持一個陽光的心態,去麵對學習、麵對生活。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減輕中等生的心理壓力

歸根到底,中等生還是個孩子。對他們來說,生活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可在現實中他們卻要麵臨來自各方麵的心理壓力,比如父母望子成龍、學校老師評價等。

研究者發現,中等生有較大心理壓力的約占45.3%,焦慮行為檢出率為41.8%,這樣的比例說明孩子的心理壓力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如果這些心理壓力得不到及時疏導,就極有可能誘發抑鬱心態,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因此,家長首先要正本清源,從中等生的實際出發,為其製訂合理的學習目標,減輕其心理上的壓力。

小華的媽媽這方麵做得就很到位。從小學到初中,小華在學校裏一直都是中等生,不過她一直學習得很開心。每次麵對不理想的成績,媽媽隻是淡淡地責備幾聲,然後鼓勵她繼續努力,爭取下次有一個好成績。

在考試之前,其他同學的媽媽總是給他們製訂額外的“及格指標”。比如必須進入前15名,必須門門都過80分等,弄得這些中等生個個都很緊張。小華的媽媽從來不給她下這樣的空頭指標,她隻是告訴小華應該怎樣複習、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和巧妙地答題等。

在這種無聲的鼓勵之下,小華學習得非常認真,她的成績也慢慢地提升上來。

過高的期望,往往得到的是過多的失望。孩子的基礎和實力,家長心知肚明,因此就不要再給孩子下什麼指標了,那樣自己很焦慮,孩子也很緊張,對於提升孩子學習的效率有害無益。

方法二:拉近與中等生的距離

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要多關心中等生,經常和他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傾聽他的心聲,給予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尤其是當中等生成績出現下滑時,家長利用親情關係,撫慰其受挫的心靈,幫助其解決學習上的難題,才是他當前最需要得到的。

這次考試,小郭又不理想。懷著鬱悶的心情,他回到了家。一進門,媽媽就迎了上來。媽媽多麼想要有一個好成績呀,他都聞到家裏紅燒肉的香味了——那是他最愛吃的菜,媽媽一定想用此來犒勞自己。

“快來嚐嚐媽媽為你做的紅燒肉!”一看小郭的臉色,媽媽就知道他這次成績又不理想,於是趕緊讓小郭洗洗臉,馬上吃飯。

飯桌上,媽媽一直和小郭談別的事,隻字未提考試的事。飯快吃完了,小郭終於忍不住說了出來:“媽媽,我這次又沒考好。”

“嗯,考了多少分?”媽媽有意無意地問。

“語文、數學都是70多分,英語才69分。”小郭低著頭輕聲說道,他覺得很不好意思。

“媽媽,我真的努力了,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沒關係,隻要認真去做了,媽媽不會怪你。”媽媽一邊安慰小郭,一邊讓他拿出試卷,一道道地幫他分析怎麼錯的,然後給他講解題思路。整整用了一個小時,媽媽才講完。

“把這些錯的題,認真地改過來,下次再遇上類似的題,把它做對,這就是你這次考試的收獲。記住,媽媽相信你,一定會學習得很優秀的。”最後媽媽還不忘鼓勵一下小郭。

方法三:讓中等生利用多種方式放鬆自己

在孩子情緒不好或者麵臨壓力較大時,父母和孩子一起安靜地聽聽音樂,可以有效地放鬆情緒。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孩子將音樂所表現的意境與自己經曆過的愉悅經驗聯係起來,並且不由自主地跟著節拍運動,例如打拍子、晃動等,這些都有助於肌肉放鬆,舒緩心理上的緊張情緒。

此外,體育運動是幫助孩子釋放消極情緒、舒緩壓力的好方法。當孩子壓力過大時,緊張的能量在他的體內積聚起來,而運動則可以有效地驅散這些被壓抑的能量,並使體內產生天然的緩解壓力的物質——內啡呔。

對中等生孩子來說,有氧運動的效果是最好的。跑步、爬山、騎自行車、溜冰等這些有氧運動不僅能幫助孩子釋放壓力,同時還有助於他們保持頭腦清醒,身心健康。

細節40 警惕中等生產生自閉心理

簡而言之,自閉就是指自我封閉。在中等生當前心理健康方麵存在的問題中,自閉心理所占比例在逐年增加。

一般來說,中等生的自閉心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與他人溝通與合作。

有自閉心理的中等生,平時很少與他人交往,與同學、老師的關係也不太融洽。稍不如意,他們就會大吵大嚷或幹脆拒絕溝通。與別人發生矛盾後,他們要麼出走,要麼獨自躲在一邊一言不發。如此一來,這部分同學的對外交際就十分有限。

其次,他們都有強烈的自尊心、自卑感。

自尊與自卑,在中等生心中矛盾交織,使他們總是表現得非常特別。一方麵,他們的自尊心極強,希望一切盡如己意,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讚揚,做事也力求完美。另一方麵,他們又經受不起一點點的挫折。一遇到挫折,他們就走向另一個極端,沉浸在失敗的痛苦中自怨自艾,甚至一蹶不振。

此外,他們都缺乏一種責任感。

有自閉心理的中等生往往表現為放任自流,隨心所欲,缺乏一種責任感。他們從不和別人談理想,做事也很少考慮道德規範。他們追求感官刺激,總是沉迷於遊戲天地難以自拔。他們總是如獨行俠一樣獨來獨往,天馬行空。他們為自己的心靈裝上了一道防盜門,自己不出來,別人也無法進去。

不過,自閉並非不能預防,也不是不可戰勝的,關鍵需要父母的幫助和他們自身的努力。

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林肯、好萊塢著名的喜劇影星卓別林——在早年,他們都曾有過一段自閉經曆,但經過調節,他們擺脫了自閉,走出了一個不平凡的人生。

看過電影《美麗的心靈》的觀眾大概會記得:那個看似怪異的孩子(數學家納什)在數學方麵有著超人的才能,他不僅能迅速正確地口算天文般的數字,而且十分複雜的數學算式在他看來卻異常簡單。然而這樣的一個男孩卻是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人。

和上麵的男孩子一樣,許多有自閉心理傾向的青年在繪畫、音樂、記憶等方麵具備超常天賦。如果對他們進行合理引導,再加以恰當的訓練,他們就會表現出卓越的才華。

由此可見,自閉並不可怕。作為家長,關鍵是要清楚導致中等生自閉的根源,從而有效地預防自閉的產生。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在有自閉心理的中等生中,家庭殘缺的同學占相當大的比例。他們或者自幼失去父母,或者父母離異,或是從小寄養,或是父母雖未離異,但家庭不和睦,夫妻整日爭吵不休,再或者是家長忙於工作或生意無暇照顧孩子。一句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孩子隻能得到物質上的需求,而心理的上需要卻很少有人關注。孩子得不到心靈的溫暖,心裏話無處訴說,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自閉心理。

中等生小佳在網上就曾這樣表達自己的心聲:“爸爸老是喝酒,媽媽總是打麻將,他們三天兩頭吵架,長這麼大,他們隻關心自己的事情,從來沒有關心過我的學習,我不會做題了他們你推給我、我推給你,最後誰也不管教我,我煩惱的時候不知道該向誰說……”

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體會不到父母的愛撫與關懷,內心充滿了冷漠、孤獨,沒有愉快歡樂,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絕望中走向了自閉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難辭其咎。

家庭的溫暖對一個中等生的心理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家長一定要努力為中等生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至少要讓孩子在家庭裏得到應有的關愛。這樣才更有利於孩子開心生活、快樂成長。

方法二:和中等生保持暢通的溝通

對於一些處於青春期的中等生來說,他們的心理複雜多變,非常需要家長的貼心撫慰,然而當他們的這些心理要求遲遲得不到家長的回應時,就會走向自閉。

一天,媽媽剛要走進小袁的房間,還沒開口,小袁就對她說:“媽媽請走開,我不想和你說話!”

小袁,一個15歲的初二學生,卻非常自閉,即使媽媽都很難接近他。

在小袁看來,他和爸爸媽媽總是話不投機:“我討厭他們(父母)。他們問我最多的就是學習情況:考了多少分,考了第幾名,或者就是把我和朋友的孩子比較:你看×××這次考了第一,你怎麼這麼沒用,不給我爭口氣——我特煩這個。我喜歡籃球,他們很反對,我希望和他們聊體育,可他們不懂,也不感興趣。所以,我平時回家後,寫作業,寫完了看電視,然後睡覺。”

這就是小袁心裏最真實的想法,也是他自閉的根本原因。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小袁的自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在溝通方式上沒有照顧到小袁的感受,使其在心理上與父母產生了巨大的隔閡,進而離父母越來越遠。

孩子與家長出現溝通危機,原因大多不在孩子,而在於家長。為什麼這樣說呢?那要先問問家長:為什麼孩子關心的事家長卻不關心呢?家長要學會去關心孩子關心的事;為什麼孩子懂的事家長卻不懂?家長要去學習。

因此,家長應該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中等生的心理谘詢師,隨時找機會和孩子聊天,從孩子想什麼、關心什麼入手,慢慢地走近孩子。而在溝通時,家長也需要講究技巧,與孩子是談話而不是訓話,和孩子平等溝通。如果家長總是板著麵孔,孩子不是不願談就是說假話,這樣就很難讓孩子向父母敞開心門,當然也就收不到溝通的效果。

事實上,家長每天與孩子談心是非常重要的。和孩子一起或走、或坐、或躺,形式隨意;或拉手、或共同分享一瓶飲料一串葡萄,寬鬆的氣氛;撇開學習,和孩子聊聊他喜歡的遊戲、運動、偶像……

家長要記住一點,我們隻是在和孩子聊天,因此要讓孩子盡興地說,不帶任何個人主張。不管孩子說什麼話、是對是錯,都不要訓斥孩子。這時候,做家長的隻要安靜地聽就好。

隻有站在一個朋友的立場,家長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了解孩子的想法,從而及時幫助其排除一些心理上的障礙。

方法三:引導中等生走近他人,走向社會

調查發現,不少中等生因為是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自我中心意識強,不善於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係,人際關係不協調等。

還有一部分中等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庭——學校,兩部曲”,生活空間過於封閉。因此,就少了許多與人交際的鍛煉機會。這些孩子最愛做的事就是“關在屋子裏聽音樂或上網”,自閉的心態使他們完全忽略了人際交往。直到有一天,他們突然發現“我總加入不進同學行列之中”、“沒有人願和我一起玩耍”等,這就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焦慮不安甚至有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