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30 課前預習利於提高聽課效率
在學習上,孩子接受知識最主要的場所就是課堂。因此,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對孩子的聽課質量十分關心。然而,許多中等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卻令家長擔憂。
“我們的孩子上課總是不專心,跟不上老師的節拍。”
“孩子上課時總是聽不懂,這部分還沒想明白,老師又開始講下一部分了。”
“為什麼別的同學能理解老師講的,我們的孩子卻不理解呢?”
……
諸如此類的話,我們經常可以從家長那裏聽到。事實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個別孩子的個性、興趣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也容易被忽略的因素——課前預習。
簡而言之,預習就是預先學習,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會對學習效率產生直接的影響。一位優等生說:“預習是合理的‘搶跑’。一開始就‘搶跑’領先,爭取了主動,當然容易取勝。”
在一項對北京市2000名初一至高三學生的調查中發現:重點學校有25%的學生、普通學校隻有17%的學生能夠達到預習要求。也就是說,至少有75%的學生沒有預習的習慣。而另一組調查數據也顯示:在這些學生中,經常預習的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要高於不做預習的學生的平均成績,而且差異顯著。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有的同學課前不預習,上課時才匆匆打開課本,對新課內容一無所知,聽課完全處於一種盲目被動的狀態,一節課下來有的聽懂了,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就像在聽天書,長期這樣下去,學習成績必然會下滑。而有的同學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聽課是有備而來的,對所學新課早已有了大概了解,對新課要講什麼,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已經心中有數,聽起課來就很容易跟上老師的節拍,和老師的思想步調一致,這樣自然更輕鬆、更專注,效率也更高。
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事如此,學習亦然。因此,家長要想切實提升中等生的學習成績,就必須從課前抓起,引導其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讓孩子養成長期預習的習慣
家長必須要讓中等生明白:預習應該持之以恒,隻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說:“學習這種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有的同學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習後,感到學習成績並沒有明顯提高,就想放棄預習。其實學習成績與多種因素相關,學生在做好預習的同時,還要搞好其他學習環節,並且長期堅持去做,這樣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
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學習是一件長期的任務,預習的質量也有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中等生對預習千萬不可淺嚐輒止,而應該長期保持。當中等生從預習中嚐到了甜頭,家長再引導孩子從課前預習逐步發展到單元預習和學期預習,從而實現上下學期學習內容的順利銜接,徹底扭轉學習上的被動局麵。
方法二:幫助孩子有選擇地預習
有些中等生也知道要預習,但在預習時隻是把書本隨便翻翻,這樣不但收不到預習效果,反而會養成做事馬虎的壞習慣。中等生預習的隨意性還表現在有時間就預習,沒時間就不預習。因為在預習之初缺乏一個明確的方向,這些中等生就很難收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在剛開始的時候,不少中等生總是采取“遍地開花”的策略,門門都做預習。事實證明,這種策略是不現實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每個學生的課外時間除了做作業、複習、玩耍之外,留給預習的時間事實上是有限的。如果門門都預習,反而導致門門都預習得不理想。
事實上,每個中等生都有自己稍弱的課程。如果能夠把重點放在這些課程上,中等生就可以在短期內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對於自己整體水平的提升會有不少幫助。
每個中等生的學習都有各自的風格和特點,因此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預習方法。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摸索學習。當中等生已經適應了一種預習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家長再引導他把這種方法擴展到其他的課程。
因此,預習是有選擇性的。在選擇預習的課程時,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了解,向中等生提一些建議,但一定要充分尊重和考慮孩子的意願。隻有讓孩子願意學習,才能真正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而具體到每一門課程,預習同樣要有選擇性,突出重點、難點。
事實上,預習就好比是一次“火力偵察”,能提前發現自己知識上的缺陷,及時查缺補漏,盡早發現那些聽課中的“攔路虎”。
在這方麵,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書上做一些標記。這是一種非常便捷而有效的方法。這時,家長不必過分要求孩子的課本必須保持幹淨整潔。
如此一來,中等生就是帶著問題來上課,是來向老師要答案的,因此很容易提前進入角色。而且這樣聽起課來,他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課上老師講的知識就能夠很好地掌握。長此以往,中等生就可以獲得在學習上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慢慢地轉化為一種強大的學習動力。
方法三:靈活安排預習時間
中等生的預習時間一定要在服從整體學習計劃的前提下靈活安排,可以根據每天的空餘時間和學生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分配預習的科目及每科的時間。
一般來說,預習的時間一般要安排在做完當天功課之後的剩餘時間,並根據這部分時間的多少,來安排預習時間的長短。如果剩餘時間多,可以多預習幾科,預習時鑽研得深入一些;反之,則應該把本來就不多的時間集中用於薄弱學科的預習。
對於中等生來說,每天的課前預習時間應該不少於20分鍾。如果時間仍然有富餘,則可以預習得更加充分點,思考得深點。而在寒假、暑假時,家長可以讓孩子進行一些階段預習和學期預習,這樣更有利於孩子對接下來的學習有一個大概的印象,製訂學習計劃時更加胸有成竹、有條不紊。
細節31 上課認真聽講是學習的關鍵
課堂聽講是中等生獲取新知識的最關鍵、最快捷的一環。無數事實證明,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不一定是課後自學最多的,也不一定是作業寫得最好的,但無一例外都是課堂上聽課最用心的。
小山如今已經是大一的學生。有誰知道,他在初中時隻是個毫不起眼的中等生,但從初中二年級後半學期開始,他的成績就開始穩步提升,到高中一年級時,他已經是班上學習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了。
一位搞教研工作的老師曾問小山:“你每天晚上都學得很晚嗎?”
“不,一般晚上10點左右我就休息了。”
“你課下做的習題多嗎?”
“也不一定,有時多有時少。”
“你平時玩得多嗎?”
“當然,足球、籃球、乒乓球,我樣樣都玩兒。”
“那麼,你覺得自己學習成績的提升,關鍵是抓住了哪一點?”
“最重要的?”小山愣了一下,想了想說道:“其實也很簡單,說來你可能不信,我主要是課堂上注意認真聽講,不管別的同學在幹什麼,也不管課堂秩序有多糟糕,我都不會隨意開小差,總是緊緊地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按老師說的去做。大概就是這樣吧。”
小山看似平淡的話語,道出了學習的全部訣竅。
事實上,在每堂課45分鍾的教學中,幾乎集中了老師90%以上的知識精華,隻要把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全部掌握,也就抓住了絕大部分的知識要點。
在當前的教學中,老師不僅要講授課本知識,而且還會適時地把多年來積累的學習經驗和心得大量地融入課堂中來。尤其是一些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特級教師,他們都是各自學科領域裏的專家,因此他們所掌握的一些知識是在教材裏找不到的。因此,隻要學生在下麵稍不留神,就會跟不上後麵的節拍,甚至損失更大。
另外,老師每堂課的設置都有其強烈的目的性。許多中等生總是根據自己的愛好聽課,自己不喜歡或者認為不重要的課就不愛聽。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每次考試完畢,老師都要評講試卷。對此種課程,小夏就非常厭煩。特別是在講到自己已經做對的題時,小夏更是一點兒興致也沒有。但是,有一次小夏突然發現,其實老師評講試卷的目的並非是簡單地公布一下答案,而是要向大家講述幾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同時啟發學生把握技巧、舉一反三。從那以後,小夏上課再也不敢分心了。
在每次課前,老師都會精心地準備教案,他在課上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用意的,所有的內容都是極度濃縮的精華,是對知識的總結和升華。即使學生在台下漏掉了1分鍾——可能在這1分鍾裏,老師正好講到了學生的知識死角,可能有學生的理解的難點或者不懂的知識點。因為老師的講述總是一次性的,不可能經常翻來覆去地講,那麼這些知識也許就沒有機會恢複了。
有句話說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如果把這句話用在課堂上,那是再恰當不過了。因此,作為中等生家長,要想提升孩子的學習水平,就必須首先讓孩子做到認真聽講,抓住課堂的分分秒秒,最大限度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是保證他課堂集中注意力的關鍵
中等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頭天晚上沒有睡好覺。過度的疲勞,使孩子在上課時精神不佳、昏昏欲睡,當然就無法保證聽課的質量。
孩子不按時休息,一方麵是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另一方麵是因為過於貪玩浪費了太多做作業的時間而影響了正常的休息。
因此,家長一方麵要約束自己不要在孩子休息時打擾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按時睡眠的習慣。一般來說,小學生家長要保證其每天晚上至少10個小時高質量的睡眠,初中生父母要保證孩子9個小時的睡眠,高中生要保證不少於8個小時的睡眠。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對於提高孩子聽課質量,提升孩子的成績都非常重要。
方法二:讓孩子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做好課前的各種準備。比如,在課前做好預習,準備好學習用具、盡快進入聽課狀態等。
這一點很重要。許多學生都有丟三落四的毛病。比如,上課鈴響過後,某同學才突然發現忘記帶筆了,或者課本找不到了,或者作業本已經用完了……當他為這些事情而忙亂時,老師的講課已經開始了,那麼至少在最初幾分鍾之內,他的精力都無法集中到聽課上來,聽課質量自然會大打折扣。
對於經常犯這些毛病的中等生,家長可以讓孩子把應帶的物品寫在一張小紙上,放在文具盒裏或者顯眼的地方。這樣每天上學之前,先看一看它,照著單子準備用具就可以了。
另外,在上課之前,學生應該將與該課程有關的教科書、筆記本、練習冊和各種必需的用具都放在恰當的位置,這樣一上課,他馬上就可以進入到集中精力聽課的狀態中來。
方法三:引導孩子學會聽課
有家長可能會說:“孩子那麼大了,難道還不會聽課嗎?”
當然,隻要不存在生理障礙,任何一個學生都會聽課。可事實上同樣是坐在一間教室裏,同樣的老師來講課,不同的學生聽課的質量會有高下之別,這就是聽的方法問題了。
家長要引導中等生在聽課時緊緊跟上老師的思路,也就是其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具體過程。無論是學習中還是考試中,解題思路都是最核心的知識要素。一般來說,不同的課程、不同的題型,都會有不同的解答思路。因此,學生一定要緊緊跟上老師講課的步伐,不能有絲毫遺漏。
每節課有每節課的重點,如果學生能夠抓住這些重點,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好這一點,學生必須抓住每節課剛開始和快要結束時的幾分鍾。因為在開始課程時,老師總會回顧一下上節課的主要內容,講一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而在即將結束時,老師如果有富裕的時間,也會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進行一個簡單扼要的概括,這時老師講的每一句話都是精華中的精華,學生對於這些重點必須著重把握。
當然,這並非說老師在課堂中間講的知識就不重要。相反,老師在課堂中間的講解同樣也要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為了便於係統掌握,老師一般會對自己所講的內容進行一些梳理。對於一些重要的步驟,老師經常會用“一、二、三”等方式列舉出來。這就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方便,在課堂上,學生要特別注意這些大標題。當老師反複地強調這些知識時,學生要格外用心去聽,才能隨時跟上老師講課的節奏。
這些道理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十分必要,家長一定要耐心地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並在孩子放學後對他的聽課情況進行抽查,作為監督。
細節32 課堂認真記筆記非常有必要
不少中等生認為,上課隻要聽講就行了,沒必要記課堂筆記,反正課本上什麼都有,隻要認真聽就可以了。
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
據調查顯示:在上課45分鍾的講課中,沒有哪個學生能夠全部記住老師講的內容,絕大多數的學生隻能記住75%。如果過48小時後再來測試聽課的效果,則隻能記住10%。而記課堂筆記則恰好彌補了這點不足,使聽課的效率大幅提升。事實上,對於同一時段學習材料,做筆記的學生比不做筆記的學生成績要高出許多。
有道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中等生在聽課時記筆記,對於提高其聽課質量大有幫助。
首先,記筆記有助於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要想在聽課的同時記好筆記,中等生就必須跟上老師的講課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內容上,光聽不記則有可能使注意力分散到學習以外的事情上。
此外,記課堂筆記有助於中等生強化記憶和課後複習。在課堂上,老師傳授的知識點很多,如果不記下來,很容易忘記。要想把一些轉瞬即逝的要點變為自己長久的知識,筆記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記筆記還可以幫助中等生積累資料,擴充新知,使其掌握的知識更加完整、更加係統化。通過記筆記,中等生將自己的知識、信息和資料不斷地積累到一起,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大大提升其綜合思維的能力。
記筆記竟然這麼多的好處,因此,家長一定要讓中等生養成課堂記筆記的好習慣。若持之以恒,他們的學習水平必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教孩子有選擇地記筆記
中等生記筆記時,千萬不要把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事無巨細地全部記下來。那樣做是不現實的,也沒有必要。在記筆記時,家長一定要讓中等生學會有所選擇、有所取舍。
筆記的內容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家長應當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孩子明白。
1.學習中的重點、難點。記筆記時,學生既要注意老師講解的知識體係,更要注意抓住講解的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記下關鍵節點。要注意記下老師反複提醒的、應注意的問題和強調容易出錯的地方,記下基本概念的要點,基本原理、定理、規則等的主要論據、論證方法、運用範圍及運用時要注意的問題等。對於這些知識點,中等生要特別留意,及時做好記錄。
2.老師補充的,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點。老師在課堂會根據需要,隨時將自己的一些經驗和心得補充到授課中來。這些內容對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都是非常有用的。因此,中等生必須做好詳細的記錄。
3.解題思路。解題思路是老師分析問題和推導結論的過程,其中集中體現了老師的思想方法。要告訴孩子隨時記下老師解題的思路,學會老師分析問題的方法,既可以少出錯誤,又有利於啟發自己的思維,打開更多的思路,提高解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