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智力支持:提高中等生成績的7種能力(3 / 3)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從短到長、由淺入深的原則,一步步引導孩子的概括能力。否則的話,如果一上來就給孩子看一些大師級的作品或者一些艱澀難懂的哲學理論,孩子費了很大的勁兒也看不出來,那麼對於其自信心也是一種打擊。

方法三:幫助孩子巧妙地分析事物

在自然科學中,科學家總是把一些複雜的事物或者現象分成若幹個簡單的部分,然後通過了解這些簡單的部分來了解複雜的事物,這就是還原論。因此,一個人要培養綜合的思維能力,方法之一就是先學會分析。

分析事物的方法有很多,下麵這種方法既簡單、又實用,家長不妨向孩子推薦一下。

無論麵對任何一件事,我們都可以把它拆成6個不同的問題,據此對它進行分析掌握。這6個問題合在一起就叫做“5W1H”法。其中的“5W”分別是:誰(who)、什麼(what)、哪裏(where)、什麼時間(when)、為什麼(why),“1H”是指怎麼樣(how)。

事實上,無論是一本小說、一件事或者一種現象,無論它是多麼複雜深奧,都可以從這6個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

比如麵對一種奇異的現象,我們可以想一想它的主角是誰,它是什麼樣的特征,它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出現,為什麼出會出現,事情是如何發生、發展的,現在到了什麼樣的程度等。如此一來,就可以對這種現象進行具體分析了。

無論自然科學裏的問題,還是社會科學問題、人文科學問題,這種方法都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而且用這種方法分析問題,既簡單易學又自然直觀,對於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的中等生來說是再合適不過了。

細節28 創新能力決定未來競爭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個人最重要也是最有價值的一種能力。一個人創新能力的高低將直接決定其未來的競爭力和成就大小。

因此,對於中等生來說,從現在開始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而在這方麵,除了學校的努力之外,家長同樣擔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事實證明,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態度對孩子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小牧今天又闖大禍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不過他真的不是故意的,他隻是想看看學習機裏麵到底有些什麼,結果等他把它拆開後,卻發現自己怎麼也無法將它裝好了。

中午的時候,爸爸回來了。一進門爸爸就看到桌上一大包亂七八糟的零件——是他剛給小牧買的學習機!

爸爸生氣極了,剛要抬手給小牧一巴掌,可轉念一想:自己小時候不也總這樣嗎?於是,他和藹地問小牧:

“你為什麼要把學習機拆了?”

“學習機裏麵會說英語單詞,我想看看裏麵到底有些什麼東西?”

“這下你知道裏麵有什麼東西了嗎?”

“我都不認識,東西太多了。”孩子無奈道。

“想知道學習機為什麼會說話嗎?”

“當然想了。”小牧抬起頭來看著爸爸。

“那你就得好好學習,等你把書上的知識都學會了,你不僅會知道學習機為什麼會說話,還會搞別的小發明呢。”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僅僅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鼓勵。”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異,凡事喜歡探個究竟。因此,有時候他們難免會搞一些小小的破壞,但相對於開發孩子的創新思維來說,這些小代價是非常值得的。家長絕不要因為孩子毀了東西而對孩子大加斥責,這樣一來,孩子的創新能力就會因為害怕出錯而提前夭折。

由此可見,創建一個開明寬鬆的創新氛圍是家長需要做的第一步。隻有保護好中等生的創新意識,才能更好地培養其創新上的能力,進而使孩子在不遠的將來成長為一個創新型的人才。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

“你怎麼問題那麼多?”

“你沒看到,我正忙著?”

“你怎麼會問出這樣的怪問題?”

“煩死啦!整天問問問!世界本來就是這樣!”

“長大後你就知道啦!”

……

當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時,不少家長總會下意識地說出上麵這些或者類似的話。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本身就是孩子的一種思考,是具有探索意識的表現。由於其閱曆的限製,他提的問題有時候可能非常可笑或者十分荒唐,有的可能家長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但無論如何,家長都應該心平氣和地認真對待,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能力。

一天,達爾文跟著母親到花園裏給小樹鬆土。這時候,有一些泥土撒在了達爾文的腳上,他忍不住說道:“媽媽,泥土真討厭!”

“不,泥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媽媽當即糾正了他:“你看,沒有泥土小樹就不會長高,小草不也是從泥土裏長出來的嗎?小牛小羊吃了小草才會長大,還有我們吃的糧食也都是從泥土裏長出來的。”

“小草是從泥土裏長出來的,那麼牛羊是從哪裏來的呢?”達爾文又問道。

“當然是它們的媽媽生出來的。”

“那它們媽媽的媽媽是從哪裏來的?”

“當然是它們媽媽的媽媽的媽媽生出來的。”媽媽繼續答道。

“那它們最早的媽媽是從哪裏來的?”不料,達爾文仍然不厭其煩。這下媽媽笑了,說:“那應該是上帝創造出來的。”

“那上帝是從哪裏來的?”沒有給媽媽喘息的機會,達爾文又問出了一個問題。而對這個問題,媽媽也一時語塞了,因為當時的科學還沒有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沒有人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於是,媽媽隻好抱歉地對達爾文笑了笑,說道:“孩子,這個問題媽媽也不知道。我們的祖先說人類是上帝創造的,但是沒有人見過上帝。你的這個問題太深奧了,等你長大了,自己去找到答案好不好?”達爾文這才點點頭,停止了發問。

不過這個問題卻在他的心裏種下了一顆探索的種子,時刻引領他去思考。

達爾文的母親實在是一位可敬的母親,在一個個問題麵前,她表現得是那樣的寬容。達爾文後來對人類起源持續關注,並最終提出了進化論。不可否認,在這一項舉世矚目的進化理論裏也有他母親的一份功勞。

方法二: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

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盡量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完整的思維,隻是我們總是把他看做是大人的附庸,從來沒有去關注過孩子的想法。

在這方麵,我們不妨借鑒一下小英爸爸的做法。

小英從小就愛提問題,為了鍛煉她的獨立思考能力,通常情況下,爸爸都不會馬上把答案告訴她,而是讓她先想一想。如果小英想不出來,爸爸就給她一個提示,引導她向前走一步。就這樣,一步一步想下來,小英的思考能力就得到了一次次地鍛煉。

與此同時,家長還可以隨時隨地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啟發孩子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使其逐漸養成換一條思路想想的好習慣。

比如,家裏準備做紅燒鯉魚,這時候,家長可以問孩子:魚除了紅燒以外還有什麼吃法?當孩子正在喝水時,也可以問孩子:水杯除了喝水的用途外,你還能說出別的用途嗎?看到一盆冰,你可以問孩子:如何讓冰迅速地融化?有幾種方法?哪種方法最快?

……

發散性思維是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而多角度思考問題,就是訓練孩子發散性思維的有效方法。家庭生活中的每一個事物,都可以作為啟發孩子多角度思維的道具。因此,家長要注意隨時引導和培養孩子的思維。

方法三:注意訓練孩子的聯想思維能力

家長可以給孩子出一個名詞,讓孩子圍繞這個名詞以一種極其快速的方式聯想,從中引出新穎而具有價值的觀念、信息或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維裏會湧現出很多信息,對於這些信息,家長不要評價其好壞優劣,一律即刻記錄下來。等聯想結束後,再逐一評判其優劣,尋出最優答案。

下麵是一位學生在家長引導下對“天空”一詞出現5次而作出的5種不同的快速聯想。

藍藍的天空,輕輕的白雲,非常美麗;

飛機從天空飛過,十分壯觀;

航天飛機往來太空,探測星球上的寶藏;

天空中星球多,人類設法到星球上去;

天空中太陽的熱力,是宇宙間一筆巨大的能源。

細節29 動手能力決定未來實踐能力

什麼是動手能力?

顧名思義,動手能力就是指完成動手活動的能力。一個人動手能力的高低可以在使用儀器設備、組裝實驗裝置、實驗操作、製作各種科技作品、安裝和修理各種儀器設備、飼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等活動中表現出來。

古人說得好:“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對於中等生來說,勤動手可以促進理解,增進記憶,增強對知識的感知,並且可以大大激發學習興趣。從思維的發展看,動手活動的全過程,始終貫穿動腦的活動。因此,動手可以大大地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和思維的發展。

瑞士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皮亞傑就十分強調要讓兒童通過親自動手操作來獲得直接的體驗,從而領會知識。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則把操作能力列為智能培養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少年時期開始,達爾文就捕捉昆蟲,製作標本,加上分析概括,終於寫成了轟動世界的《物種起源》。李時珍數十年如一日上山采藥,品嚐百草,終於寫成了《本草綱目》。

由此可見,動手能力是通往成功的階梯。家長要培養中等生的創造能力,就必須從培養動手能力開始。然而,目前包括中等生在內的中小學生動手能力普遍都不高。

據北京市某教育研究機構最近完成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相當差。總體得分不及格,30%~40%的孩子從來沒有洗過自己的襪子。

在德國的一位中國留學生,曾經寫信給國內的某家報紙,呼籲注意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他認為中國人很會用腦,智商很高,這是外國人公認的,但中國學生的實驗能力、動手能力都比較差,這是由於長期受到輕工重理、不重視手腦並用的傳統教育方法的影響所導致的。我國的中學生在參加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中,取得的筆試成績是優異的,但實驗能力卻比別國的學生差多了。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丁肇中教授說:“在中國部分人中存在著不願動手的落後思想,我是搞實驗科學而獲得諾貝爾獎金的,搞實驗科學非常重要。”

因此,培養中等生的動手能力,不僅有利於其當前的學習,對於其將來的事業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隻要孩子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動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輕易地從一些小事上看出哪些學生在家幹活,哪些學生在家不幹活。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一般來說,在家幹活的學生比在家不幹活的學生做事更有條理、手腳麻利,能較快地掌握一項新技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為思維的工具和鏡子。”因此,動手能力的培養,對於增強中等生的智力,提高學習效率都很有幫助。

不過,孩子在家不幹活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不少家長總是認為孩子還小,不能把事情做好,有時候還會越幫越忙,純粹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因此,他們幹脆把孩子本來能做的活兒全部包幹。

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寧願自己累點兒,也要讓孩子多些時間學習。在他們看來,等將來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做家務了。殊不知,家長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鍛煉動手能力的機會。而現在孩子不會做家務,將來總有一天要補上這一課的。與其那樣,還不如讓孩子從現就開始學習。

事實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特別願意動手、願意勞動的,但如果家長不讓他們做,錯過了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最佳時機,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懶散了。

因此,當孩子學習累了時,家長可以適當地讓他做些家務,這樣可以刺激大腦,緩解壓力,對學習也會大有幫助。而且,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培養一種責任感,更加珍惜家長對自己的付出,而這種責任感最終會轉移到學習上,從而激勵其更加努力學習。

方法二:鼓勵中等生搞些小製作

事實證明,許多科學家、發明家都有著很強的動手能力。在他們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每一步都離不開動手實踐。

發明大王愛迪生的一生幾乎一直在動手做實驗。在家時,地窖成了他的實驗室;在火車上,吸煙室成了實驗室;當電報員時,值班室又成了他的實驗室。動手實驗,使他把一個個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牛頓從小就喜歡各種手工,一有時間就動手搞製作,從製作小四輪到水車,從製作風車到有實用價值的水鍾。從少年時代就養成的這種超強的動手能力,使他在日後的實驗研究工作中如虎添翼。

史蒂芬遜曾經長年擦洗機器,製作模型。他在推理想象的基礎上,終於設計出第一台蒸汽機車。

因此,家長可以在課餘時間鼓勵中等生利用一定的工具材料,通過動手操作去完成某種實物作品。這種小製作在大人看來可能平淡無奇,但它對培養孩子的實際操作能力卻意義重大。

星期天上午,初一學生小洋寫完了作業,正在看電視。爸爸看見了,就建議他搞個小製作。

做什麼呢?小洋想到了上周剛學的物理課上講到了蒸汽機原理,於是就想動手製作一艘“蒸汽船”。

小洋先找來了一些青黴素藥瓶、試管、橡皮管等常用材料。然後在爸爸的幫助下,小洋根據所學的蒸汽機工作原理,竟然製成了一艘小蒸汽船。看著小船真的在水麵上慢慢地往前行駛起來,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家長還可以讓孩子用沙石製作地理模型。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沙石作為主要原料,模擬自然界的地貌形態,還可以通過隆、壓、抹、劃、綴等手法製作地理模型。這些原材料都很廉價,而且容易找到,操作起來簡便靈活,而且充滿了樂趣。

平時家裏都會有一些廢舊物品,家長可以讓孩子把這些物品充分利用起來,製作出一個個精美的相框、易拉罐娃娃等豐富多彩的工藝品。這不僅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培養了審美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

在此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在孩子動手之前一定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識,避免出現一些失誤和安全問題。

比如,在孩子做物理實驗中,如果不掌握稀釋濃硫酸的知識和操作規程,就會把水往濃硫酸裏倒,造成燒傷事故;在化學實驗中,不懂得金屬鈉的有關知識,就會用手去拿鈉,而造成傷害;在電學實驗之中,如果不按照規程,電路連接錯誤,就會發生短路,造成電路燒壞。

所以,為了提高動手活動的成功率,在動手前家長有必要讓孩子了解一些與動手活動有關的各科知識,認真考慮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免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和危害。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學習。

總之,家長要站在長遠的角度上,鼓勵中等生從現在開始養成勤動手、多實踐的學習習慣。因為離開紮紮實實的實踐,再美好的設想也隻能是一種空想,永遠無法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