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智力支持:提高中等生成績的7種能力(1 / 3)

細節23 注意力決定聽課質量

“你怎麼又在往外看?”

“看書的時候你能不能不亂動?”

在孩子學習時,我們經常聽到家長這樣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這幾乎是所有中等生家長都比較頭痛的一個問題。因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僅會影響寫作業的質量,更主要的是在課堂上聽課質量不高,進而嚴重製約孩子的學習效率。

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集中注意力時,他的腦電波就穩定而有節律,處於良好的功能狀態,思考效率就會大大提升。同樣在學習上,注意力就是打開孩子心靈的門戶。這扇門開得越大,孩子學到的東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無法集中,心靈的門戶就關閉了,一切有價值的知識信息都無法進入。

事實上,也隻有使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時,一個人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得非常出色。

當年王羲之在練字時,常常把精力全部集中到字裏行間。午飯時,書童把餅子和蒜泥送來給他吃。等人們進屋再看時,隻見他滿嘴是墨,原來他用餅子蘸著墨汁吃下去了,還不住地誇獎家人做的蒜泥好吃。由此可見,王羲之研究書法,幾乎已經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後來,他的書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後人尊稱為“書聖”。

要提高中等生的學習成績,就必須大力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使其逐步養成專心致誌的學習習慣。

中等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通常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注意力漂浮不定,無法長時間專注於同一目標;二是心不在焉,常常沉浸於白日夢,而忘記了眼前的一切。事實上,第二種情況並非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隻是將注意力的方向放在了錯誤的地方上。因此,對於這類中等生,家長隻要合理引導,使孩子將心思轉移到學習上來,往往就會有上好的表現。

除了生理上的某些原因外,導致中等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主要源於心理。有些孩子長期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過分依賴、缺少耐心、心情煩躁都可能導致孩子注意力下降。此外,客觀方麵也有許多引起孩子注意力渙散的因素:與學習無關的刺激或者幹擾、學習上單調無趣、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環境混亂不堪等。由此可見,這些因素都與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家長一定要明白:專心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培養出來、也都必須擁有的一種能力。而在培養孩子注意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自己平時的行為,盡量讓自己的行為不要影響到孩子對學習的注意力。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與興趣相結合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總會很投入、很專心。孩子也不例外。一旦他對某一事物發生了興趣,就會長期對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高斯是20世紀著名的德國數學家。他從小就對數學非常喜愛,每天除了上課時專心聽講之外,還利用課外時間鑽研數學,閱讀了大量的數學著作。他對數學的專注幾乎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在年僅19歲時,高斯就成功地解決了當時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得提出的兩千多年一直懸而未決的數學難題,轟動了整個數學界。

有人曾問高斯:“你為什麼在科學上能有那麼多的發現?”

“假如別人和我一樣專心和持久地思考數學真理,他也會作出同樣的發現。”高斯答道。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過一句話:“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因此,在培養中等生的注意力時,家長不妨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先在孩子的興趣愛好上尋找突破口,這樣做往往能夠起到立竿見影、事半功倍的奇效。

小元上課一直有不專心聽講的毛病。因此幾次考試他的成績一直都不理想。據老師向小元的爸爸反映:小元坐在教室裏,一邊聽老師講語文課一邊常常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窗外有人走過他能看到,隔壁有人唱歌他也能聽到,有時候你看他坐在那裏聽課,可心思早就跑到了九霄雲外。如此聽課,質量肯定沒有保證。有一次,下課了,老師問他聽懂了嗎,他說沒聽懂。這種心猿意馬的學習方式,要是能學到知識就怪了。

聽老師倒了一肚子的苦水,小元的爸爸也是心急如焚。但他知道著急是沒有用的,但也不能坐視不管。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

小元生日那天,收到了爸爸的禮品——那是一本少兒版的《西遊記》,書中離奇的故事和精美的圖畫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小元。一連幾個星期,小元一放學就抱著這本書讀個沒完。

那天早上,媽媽把飯做好了,叫了他三聲,他硬是充耳不聞。而當與人談起《西遊記》時,小元立即口若懸河,連每一個細節都能繪聲繪色一一道來。

看著小元如此入迷,爸爸暗自高興。果然,越往後讀,小元不會的生字越來越多,而且越是不會,他就越想知道這字是什麼意思。於是爸爸趁機教他如何使用字典,進而又引導他上課時認真聽講,學好語文。

從此,小元上語文課時像換了個人,專心聽課,生怕漏掉了一個生字。一段時間下來,他的語文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

方法二: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訓練

我國年輕的數學家楊樂、張廣厚,小時候都曾采用快速做習題的辦法,嚴格訓練自己集中注意力。

在此,給家長介紹一種用來鍛煉注意力的小遊戲。我們先找來一張白紙,在紙上畫一個有25個小方格的表格。然後,我們將1~25的數字打亂順序,填寫在表格裏麵。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讓孩子以最快的速度從1數到25,要邊讀邊指出來,同時計時。

研究表明:7~8歲兒童按順序找每張圖表上的數字的時間是30~50秒,平均40~42秒;正常成年人看一張圖表的時間大約是25~30秒,有些人可以縮短到十幾秒。

家長可以多製作幾張類似的訓練表,每天訓練一遍。隻要我們堅持讓孩子練習,相信不用之久,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就會大有提升。

方法三:科學安排生活起居時間

許多中等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與其睡眠不足有很大的關係。這可能是由於,有時候中等生學習負擔重,每天晚上都要挑燈夜戰,而有的學生則是因為看電視、玩遊戲不能按時睡眠。

事實證明:如果前天夜裏超過10點仍然不能休息的孩子,第二天早晨往往不能按時起床,即使勉強起來,頭腦也是昏沉沉的,一整天都打不起精神,有的甚至在課堂上睡覺。

作為學生,主要的學習任務要在白天完成,白天無精打采,學習效率必然低下。因此,作為家長要監督孩子按時睡覺,養足精神,提高白天的學習效率。

父母可以嚐試為孩子製訂一個時間表,讓孩子明白高效做事的好處,使孩子養成“一日事,一日畢”的習慣。另外,常進行體育鍛煉對培養孩子的意誌力、增強注意力也大有裨益。

細節24 觀察力是想象力的源泉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所得到的信息,有80%~90%是通過眼睛和耳朵獲取的。任何一個人,如果沒有較強的觀察力,他的智力很難達到高水平。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在他實驗室的牆上,寫著醒目的六個大字:“觀察,觀察,觀察!”

敏銳的觀察力,是想象力、創造力的源泉,對於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至關重要。大量事實證明,那些觀察力強的孩子,其智力水平明顯高於觀察力弱的孩子。

前蘇聯有一位教育家也曾經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成績落後的原因縱然是複雜的,但普遍的特點之一就是觀察力差。在當前,幾乎所有中等生在觀察能力方麵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失,這就大大地製約了其在思維上的敏銳度、廣度和深度。

然而,孩子的觀察力絕不會突然迸發出來,它是要靠家長從小培養的。

小崢如今已經是國外某大學的學生了。他的爸爸回首其成長的經曆,認為小崢從小養成的出色的觀察力對其成長影響巨大。

小崢上小學時,突然對螞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隻要有空,他就跑到外邊去看螞蟻。一天,小崢從外邊跑回來大聲對爸爸喊:“爸爸,爸爸,要下雨了!”

爸爸不由得抬頭看看天,晴空萬裏,哪裏有下雨的跡象:“這孩子,怎麼亂說?”

“爸爸,我看到螞蟻搬家了,不是說螞蟻搬家就要下雨嗎?”小崢覺得很委屈,就拉著爸爸去看螞蟻。

果然,外邊的地上有一群螞蟻正在搬家,但是螞蟻是從高處往低處搬家。爸爸一看便知道天不會下雨,但還是故意說道:“原來是從高處向低處搬家呀。”

過了幾天,天還是沒有下雨。兒子有些疑惑不解,爸爸就對他說:“你去看那些螞蟻,如果它們再搬家,也許就要下雨了。”

“真的嗎?”小崢又提起了興致。

果然,沒幾天螞蟻真的又搬家了。

“這次天會下雨嗎?”小崢問爸爸。

“你看螞蟻是從高處往低處搬,還是從低處往高處搬?”

“是從低處往高處搬。”小崢又跑了一趟,回來說。

“那就是要下雨了。”爸爸肯定地說道。

沒多久,天果然下起了雨。看著小雨從天而降,小崢的好奇心達到了頂點:“為什麼這次螞蟻搬家天就下雨了呢?”

“這是因為兩次搬家的方向不同。螞蟻喜歡找一個適宜的地方生活。而地勢的高低決定著地麵的溫度和濕度。螞蟻往低處搬家,是因為高處幹燥,所以要向低處找一個濕潤的地方住。向高處搬家,是因為它們已經感覺到低處太潮濕,於是要往高處搬。爸爸就是根據這個判斷出天要下雨的。有的人不注意觀察這些細節,隻要一看見螞蟻搬家就認為天要下雨,這是不科學的。因此,觀察事物要細致、全麵,還要動腦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

“我明白了,爸爸太厲害了,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小崢高興地問。

“這很簡單,我也是通過觀察知道的。原來我也常聽人說‘螞蟻搬家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可我發現有時候螞蟻搬家並沒有下雨,後來我才從書上查到了真正的原因。所以,我們不僅要經常觀察,更要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思考。”

從那以後,小崢的觀察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綜合素質也得到了大幅增強,為他後來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此可見,家長要提升中等生的學習成績,發展他的智力,培養其突出的觀察能力是重要的一個環節。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引導孩子養成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

培養觀察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孩子看見什麼、聽見什麼、觸摸什麼就應告訴他什麼,用簡短、清晰的語言說出事物的名稱、特性、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如家中的各種玩具、餐具、家具、小動物等,不僅要讓他們盡可能認識更多的事物,更要讓他們去發現這些事物的特征。

事實上,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牽動著孩子的視線和神經。衣食住行、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日月星辰、磚瓦沙石,甚至生老病死,幾乎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可能引起孩子的注意。隻不過有時候,當孩子的好奇心正強烈的時候,卻被家長以“瞎胡鬧”、“胡思亂想什麼呀”等冷言冷語澆滅了興趣。殊不知,孩子認識的事物越多,看到的現象越豐富,其求知欲就會越強烈。

而在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時,父母應注意多提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觀察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方麵,使孩子的觀察力得到全麵充分的發展。

方法二:讓孩子帶著明確的目的去觀察

家長最好要讓孩子在每一次觀察之前,都在心裏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這樣,他的觀察才會有一個清晰的範圍和專注的中心。

事實證明,隻有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某一特定的事物之上,知覺才會更清晰、完整。如果目的不明確,觀察就如“走馬觀花”,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外出,家長可以隨時引導孩子觀察某一事物或者某種現象。

比如:觀察一個盆景的造型、顏色、特點;觀察父母做菜的全過程;觀察自然界的山水、樹木、花草;觀察一個動物、一座房子、一個人物……為了提高觀察效果,家長可以讓孩子邊觀察邊用語言描述出來。家長還可以與孩子相互評議,看看誰觀察得更仔細,描述得更逼真。久而久之,孩子的觀察能力就會有顯著的提升。

方法三:培養孩子有計劃地觀察事物

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觀察的時候,家長要提醒孩子根據具體情況製訂一個小計劃,使每件事都有條不紊地進行。如果沒有計劃,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例如,讓孩子觀察一次做飯的過程。首先,先讓孩子明白要做幾個人的飯,需要放多少米,怎麼淘,放多少水,大火燒多長時間,小火燜多長時間等。這個過程當然是先觀察父母怎樣做,然後自己一邊學、一邊觀察。既提升了孩子的觀察能力,還鍛煉了其動手能力,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有的孩子喜歡花草,可以讓他親自養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觀察其變化,寫好觀察日記。這樣的觀察活動,既滿足了孩子自己的興趣,又有豐富的觀察內容,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都非常有好處。

細節25 記憶力決定學習效率

古人說:“不記則思不起。”中等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受記憶力差的困擾。

許多中等生總是記不住課本上的知識,有的前天晚上明明背會了,可到了第二天老師提問時,腦子裏卻是一片空白。一句話,記憶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了中等生的學習效率。

學習是一個把所有知識融會貫通,並且逐漸升華的過程,而離開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所有一切都將成為一句空談。

小寧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成績就一直不理想。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她的成績非但沒有提升,反而步步下滑。到三年級的時候,居然落到了班級的第26名。再這樣下去,小寧有落入學習障礙生的可能。

對此,小寧的父母很著急,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才能讓孩子多記些東西。但急也沒有用,因為小寧總是記不住東西。馬上就要上四年級了,她的乘法口訣還是沒有背熟,語文課本裏的生詞多半不懂意思,更不要說成語了。今天學的知識明天就忘,甚至上午學的,下午一放學就忘得精光。

小寧也很煩惱,是不是自己智力上比別人差呢?她常常在心裏暗暗地責問自己。

像小寧這樣記憶力差的中等生在現實中不在少數。他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把自己記不住東西歸咎於自己很笨。他們真的笨嗎?其實不然,除了天賦之外,一個人的記憶力主要還是靠後天的培養鍛煉。

在意大利一所大學裏,有3名教授曾做過一項實驗:他們挑選了一位記憶力中等的學生,讓他每星期接受3~5天、每天1小時、背誦由3~4個數組成的數字訓練。

每次訓練前,他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前次所記的數字,就給他再增加一組數字。經過20個月約230小時的訓練,他起初能熟記7個數,以後增加到80個互不相關的數,而且在每次練習時幾乎能記住80%的新數字——這樣的記憶力幾乎和具有特殊記憶力的專家不相上下。

由此可見,記憶力完全可以通過訓練得以提高。事實上,古今中外的許多成功人士生來記憶力都很平常,但他們通過各種方法無一例外使自己具備了一種超強的記憶力。

從小時候開始,馬克思就堅持不懈地用一種自己不太熟悉的外語去背誦詩歌,有意識地鍛煉記憶力。

列夫·托爾斯泰總是運用背誦的方式鍛煉記憶力。他說:“背誦是記憶力的體操。”每天早晨,他都嚴格要求自己強記一些單詞或其他方麵的東西,以增強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