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精神鼓勵:為中等生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2 / 3)

比如,不少孩子喜歡動手操作,搞一些小製作。有的家長就認為這與學習無關,就加以阻攔和限製,不準他們做。其實,孩子在製作的過程中也需要動腦,不懂的時候,他們就會去查閱相關的資料和書籍,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而在興趣的引導下,孩子的學習會變成一種開心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還能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

正如愛因斯坦那樣,一個人小時候培養出來的興趣往往能為一生的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有的家長對孩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他們總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誌去“規定”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尊重孩子自身的學習興趣去培養孩子,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耽誤了孩子正常的發展。

方法二:在玩樂中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如果孩子沒有表現出某方麵的學習興趣,我們還可以想辦法誘導孩子。比如在玩耍中,可以通過某種方式使孩子對學習的某個方麵產生興趣。

許多父母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在打電子遊戲時如此著迷,一提到學習腦袋就大。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覺得遊戲非常有趣,而學習卻十分枯燥。

事實上對孩子來說,遊戲和學習並不矛盾,隻要覺得有趣,他自然會樂在其中。這就為我們家長提了個醒:隻要能夠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那麼就可以使之成為最受孩子喜歡的遊戲。

小佳對數學一向不感興趣,成績一直是中等。每次老師布置的作業,小佳做起來都一點兒興趣也沒有。

那天,小佳正在愁眉苦臉地寫作業。媽媽拿來了一副撲克,主動要和小佳玩撲克。小佳喜出望外,這可是她最愛玩的遊戲。

不過,媽媽製訂了新的規則:每人分到一半的牌,每次每人出一張,看誰先把兩張牌的和算出來,誰算得又快又準,誰就可以拿走兩張牌。最後看誰拿的牌多,誰就贏。

小佳一聽,立即答應。於是兩人痛痛快快地玩了半天。從那天起,小佳沒事就纏著媽媽玩這種遊戲。小佳不知道,這正是媽媽為了調動她的學習興趣而專門設計的。

又過了幾天,小佳學了乘法,媽媽就將規則改為兩張牌相乘,玩法和原來一樣。

不知不覺中,小佳的運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她發現以前非常反感的數學原來這樣有趣,上課也更認真聽老師講課了。在最近一次考試中,小佳的數學竟然得了96分,全班第3名!

除了撲克玩法,字謎遊戲、猜字遊戲可以培養孩子對語言的興趣,拚圖遊戲可以提高孩子對地理的興趣,看曆史題材的電視劇可以提高孩子對曆史的興趣等,這些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旦孩子從“要我學”進入到“我要學”的階段,學習對於他就成為一種迫不及待的行動。到那時,成績的提升就是早晚之間的事情了。

方法三:隨時隨地把學習興趣和日常生活聯係起來

家長在督促孩子的同時,更要讓孩子真真切切地了解學習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跟所有的女同學一樣,小玫一向都非常愛打扮,隻要有機會上街買衣服,她都要纏著媽媽一塊兒跟著去。

於是,媽媽每次都借這個機會向小玫灌輸數學方麵的知識。她先是跟小玫研究要買多大的衣服,然後再討論拿多少錢,買什麼價位的衣服,剩下的錢再買什麼。在選購時,媽媽總會故意把小玫的注意力引向服裝的尺寸,還有身高、腰圍等一些數字。媽媽會挑幾個大小號不同的衣服來試穿,讓小玫真真切切地感受尺碼的不同。

“不行,這個165號穿著太大了,還是原來那個160號的合適。”有時,小玫會忍不住說出來。在購物過程中,小玫不僅明白了衣服號碼對穿著的重要性,還增加了對服裝的審美意識。

通過這件事情,小玫對數字越來越感興趣。媽媽乘勢引導她學好數學,將來做一個服裝設計師。

在生活中,許多東西都是與孩子的學習相聯係的,家長要做的就是去發現這些聯係,引導孩子去關注這些聯係。

比如全家要去外地旅行,我們可以讓孩子來訂一個旅行計劃,其中可以包括沿途的信息、列車時刻、目的地天氣、旅途開支等各方麵的內容。為了製訂這個計劃,孩子一定會去查地圖、瀏覽網頁、仔細計算,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許多知識,也許還可能從此對某個學科產生強烈的興趣。

細節15 自信是中等生製勝的法寶

中等生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信心不足。由於學習成績不突出,中等生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在同學和家長麵前感覺也很沒麵子,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自我心理暗示,認為自己很普通、很一般,似乎事事不如別人。這種暗示會讓他們變得非常不自信,既不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也不能樹立昂揚的鬥誌,當然在這種狀態下學習效率也很低。這種精神狀態和學習效率,更難讓他們在學習上有所突破。雖然付出了些許的努力,但離他們的目標還很遠,這種付出與收獲的不平衡反過來又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從而使他們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沒有自信,他們就永遠走不出“中等生”的怪圈。

小萌小學時成績很好,可是自從升入初中後,成績一直在中下遊徘徊。媽媽對此很納悶,不斷追問女兒成績下降的原因,小萌沒有正麵回答媽媽,而是把自己的日記本交給媽媽看。媽媽看到小萌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小學時我成績很優秀,老師和媽媽經常誇獎我,同學們也很羨慕我,那時候感覺真好!可是自從升入初中後,我成績怎麼變得這麼差了呢?我感覺周圍很多同學都比我優秀,平常也沒見他們學習比我更努力啊?是不是我腦子不如他們聰明呢?老師課堂上提問經常會叫到他們,班裏有什麼活動也會主動征求他們的意見,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忽略在了陰暗的角落裏。我現在甚至都不想學習了,反正努力也是比不上他們的。唉!我該怎麼辦啊?

這個例子反映了中等生的一種典型心態——不自信。這種不自信的心態是製約中等生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它非常容易讓中等生對自己的認識產生偏差,甚至形成一種負麵的心理暗示,導致中等生成績變差或止步不前。其實隻要找到一種方法讓中等生恢複應有的自信,那麼就能夠點燃他們心中的激情,使他們的成績和精神麵貌有一個大的改觀。

那麼,如何幫助中等生樹立自信呢?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從智商方麵幫助中等生恢複自信

大多數中等生認為自己學習不好的原因是“腦子笨”,不如那些優等生。這也是他們不自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實,腦科學研究早已證實:大多數人的智商是沒有明顯差異的。當然,極少數的天才也是存在的,但這種高智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用不到。而正常智商範圍在90~110之間,這對每個孩子的學習而言已經綽綽有餘了,所以幾乎所有的中等生都不必為自己的智商擔心。中等生學習成績一般,主要的原因並非智力因素,而是其他非智力因素,比如是否自信、勤奮等。當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智商水平正常時,他就會樹立起極大的自信。

下麵我們來看看一位媽媽的教子心得。

王女士的兒子去年順利地考進了市重點高中,單位的同事們紛紛向她詢問其中的秘訣,她講了自己的經驗和體會:

兒子讀小學時,學習成績中等,幾乎不受老師的關注。當時,我覺得孩子還小,學習成績稍微差點沒關係。

兒子升入初中以後,隨著中學課程的加深和科目的增多,兒子的成績直線下滑,連“中等生”的地位都保持不住了。第一學期末,數學老師把我叫到了學校,說兒子的數學成績經常不及格,照這樣下去肯定會拉班級後腿。老師一臉嚴肅地建議我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數學學習。回到家後,我單獨與兒子談話,問他為什麼數學成績這麼差。兒子怯怯地對我說:“媽,可能是我腦子笨,我感覺我學不好數學,您就別逼我了。”“你胡說什麼呀,小學時你數學成績不是挺好麼?”我對兒子有足夠的信心。為了證明兒子的腦子並不笨,情急之下,我找到了縣教育局數學教研組的一位老同學幫忙。周末我帶著兒子來到了老同學家,他為兒子出了10道難度不同的數學題,兒子順利地做出了6道。看了兒子的做題過程和解題思路,老同學明確地對我說:“孩子並不笨,智力上沒有任何問題。關鍵是要幫助他樹立‘一定能學好數學’的信心,然後注意解題方法和思路,學好數學應該不成問題。”老同學在數學教研領域搞研究多年,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得到了他的肯定和鼓勵,兒子思想上輕鬆了大半,學好數學的信心也增強了許多。

在第二學期的期中考試中,兒子數學竟然考出了90分的好成績,連老師都感到很驚訝,兒子更是高興得不得了。在兒子高興之餘,我趁熱打鐵,告訴兒子:“連你最沒有信心學好的數學都能考得這麼好,那其他科目更不在話下了。”兒子非常自信地點了點頭。從那以後,他似乎找回了過去的自信,初中三年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直至考上市重點高中。

例子中的這位家長從孩子自信心不足的根源上解決問題,幫助孩子找回了自信,點燃了他學習的熱情,讓他內在的潛能得以發揮,從而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其實,提高中等生的成績真的可以這麼簡單,隻要你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幫助他找回曾經的自信心,他一定能成為優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