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人對某地10所小學的中等生進行了一次調查。當被問及有心裏話一般都向誰說時,有35%的學生選擇跟好朋友說,28%的學生選擇寫進日記,27%的學生選擇悶在心裏,而選擇跟父母談心的隻占了10%。
也就是說,在心裏有話時,主動選擇與父母進行溝通的中等生隻占了十分之一。這其中還包括了那些溝通之初就遭到了父母以各種理由嚴詞拒絕的情況。由此可見,溝通上的阻隔已經成為影響中等生心理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等生與父母之間的心理隔閡成因是多方麵的。除了中等生自身心理上的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父母身上。
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中等生在向父母提出建議時,父母的反應常常是接受不了,有的是表麵接受,卻不改正,這樣的表現自然會讓孩子大失所望。有時候,孩子對某件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時候父母總以蔑視的態度去評判孩子,不把孩子的感受當回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不假思索地否定孩子的選擇,對於孩子的解釋也很少聽得進去,如此等等。所有這些父母的行為都在孩子的心靈上投下了一道道的陰影,使得孩子再也不敢、或者說不願意把自己的心靈世界向父母敞開。
事實上,孩子的建議和想法未必就不正確,隻是家長平時表現得太強勢了,難以接受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提出一丁點兒的建議。類似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不勝枚舉,久而久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代溝就形成了。
因此,要想改變這種狀態,父母就應該努力讓自己成為孩子最親密的朋友。雙方在一起的時候,應該無所不談,而不應該僅限於討論學習和分數,孩子也不應該隻是聽父母的話而沒有自己的想法。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盡可能地營造一種親和、寬容的交流氛圍,讓孩子願意向自己吐露心聲。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知心朋友。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無論多忙,都要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要教育孩子,就必須先了解孩子。”隻有全方位地了解孩子,才能把握孩子的心靈,進而卓有成效地教育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最直接途徑就是和孩子充分自由地交流。
小凱是某市重點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活潑好動,上課總是注意力不集中,聽課效果自然很差,作業更是寫得亂七八糟。這樣的學習狀況自然無法取得好的成績,幾次考試一直是中等偏下水平。老師找小凱談了幾次話,想讓他端正學習態度,但效果並不理想。
沒有辦法,老師隻好專門到小凱的家裏進行家訪。原來,小凱的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父母長輩都十分寵他。因此,小凱學習的主動性並不是很強。而最主要的是,小凱的父母都在外地經商,很少有時間照顧小凱。因此,小凱平時有什麼心事就很少有機會跟父母說。再加上父親對他的教育一貫奉行嚴厲的“棍棒”教育,小凱就更不願意跟父母聊心事了。
鬱悶之餘,小凱就開始和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青年交往,經常跟他們在一起玩,自然就染上了抽煙、喝酒、打架等惡習。
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交流,所以直到老師家訪,父母才知道小凱在學校的表現。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爭氣呀!我在外邊掙錢不都是為了你嗎?你居然不務正業。”聽了老師的講述,小凱的父親一時火冒三丈,又要教訓孩子。
平時不注意及時與孩子溝通,等出了問題再想起要教育孩子,這就是現在許多家長的做法。雖然說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如果父母能夠及早與孩子進行溝通,隨時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需要什麼,結果豈不是要遠比這好得多?
方法二:要平等溝通,不要居高臨下
父母希望與孩子進行溝通,這是好事。但如果不能放下姿態,與孩子平等地溝通,到頭來就會使溝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位媽媽講了這樣一件事: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她和女兒聊天,女兒突然問她:“你知道我怎麼對付那些總是取笑我的男孩子嗎?”
還沒等媽媽想一想,女兒就迫不及待地說出了答案:“我掀起裙子就把他們嚇跑了!”
聽了這話,媽媽當時就一驚:“真的!你怎麼能這樣?”
正在高興的女兒發現說漏了嘴,像犯了什麼錯誤一樣,再也不說話了。
這位媽媽事後好後悔,她本來是想跟女兒真心交流的,但她驚愕的神情所流露出來的一點點生氣,使她失去了一次了解孩子真實想法的機會。
許多時候,孩子的想法十分天真,即使有時他的想法不太妥當,我們也不要馬上指出來,應該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而對於孩子的富有主見的想法,我們更應該表示支持。即使孩子有可能冒犯自己,也應該允許他自由地表達。
記得有一位媽媽,她非常疼愛自己正上初中的兒子,卻總是要求兒子不要和自己頂嘴。隻要兒子一頂嘴,她立即就會大聲嗬斥。要是兒子再不服氣,她就會破口大罵。實在不行,她就翻出陳年舊賬。
“小學時我就提醒你,要好好讀書,你就不認真,現在還是這樣,上次考試不及格我還沒說你呢!照你這樣不聽話,想考上大學,沒門!”這些話,兒子不知聽多少遍了,都聽得煩透了。
一陣數落過後,兒子還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哪裏,相反卻對媽媽更加反感了。
由此可見,父母與孩子交流時的姿態和方式極大地影響著溝通的效果。親子之間隻有建立一種完全平等的關係,才能讓孩子暢所欲言,把真話都說出來。
事實上,與孩子的溝通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如放學的路上或者打完球休息期間,這時候,孩子一說起來往往就滔滔不絕。父母應該多創造一些類似這樣的機會,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孩子才會有平等的感覺,溝通才更有效。
方法三:父母有錯就要敢於承認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父母有時候難免犯罪,這時候,我們應該主動放下麵子,敢於承認錯誤。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誠,更有利於親子之間和諧地溝通。
在這方麵,作家劉墉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孩子們的眼裏,劉墉不僅是一位嚴厲的父親,更是一位親密無間的朋友。
有一次,兒子劉軒在練習鋼琴時,劉墉感覺他彈錯了一個音符,就要求劉軒改正,但是劉軒堅持自己沒有彈錯。
錯就錯了,為什麼還要狡辯?劉墉一想就很生氣,就在兒子的頭上重重地彈了一下。劉軒當時就委屈得哭了。
事後,劉墉發現是琴譜印錯了。他十分內疚,就向劉軒道歉,並且拿出5美元給劉軒,作為精神補償。
劉軒又把2美元退還給爸爸,笑著說:“你彈得不夠痛,應該物有所值吧。”
劉墉對孩子的真誠非常感動。為了更好地和孩子溝通,他學會了滑旱冰、上網聊天,甚至還學會了如何扮酷,比如染頭發、穿破牛仔褲等。
作為父母,隻有放下一家之長的架子,融入孩子的世界,才能進入孩子的心靈,與孩子時刻息息相通、共同成長。
細節12 快樂才是中等生最大的幸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確,從小到大,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接觸的時間最長,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孩子的成長。然而,許多父母的教育似乎隻局限於對孩子學習成績的追求上。
最近,有研究者對全國數百個城市的少年兒童生活習慣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35.5%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最重要的,有時間才可以玩樂、做運動”,有11.3%的家長認為“為了學習,孩子少睡點沒關係”,甚至有10.8%的家長認為“為了讓孩子學習好,可以對其進行必要的管製”。
看著這樣的調查表,不知我們家長作何感想?不難想象,為了學習,我們的孩子每天背負著怎樣的重負,而那些成績平平的中等生又將為此“犧牲”多少快樂的時光。
有一位長期在父母管製之下的孩子,曾寫過一篇短文,名叫《爸爸,我不是學習機器》。
“自從我跨進學校大門的那天起,我課後玩耍的時間幾乎就沒有了。我的成績在班裏一直是中等水平,為了趕上學習好的同學,我每天都被您管得很嚴,晚上10點之前不準睡覺。有時候我實在太累了,但還得咬牙堅持下來。我心裏明白您這是為了我好,您是為了能讓我考上重點中學才被迫這麼做的,我理解您的心情。
今年以來,您對我的學習管得更嚴了,我每天除了做老師留的作業以外還要做您布置的作業。這樣我在家的時間就有做不完的作業,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但是您還是嫌我不夠努力。
上周,我們學校體檢,我的體重比上次體檢一下輕了6斤,您也看出我身體堅持不住了,就買了一些補品給我吃,想讓我盡快恢複體力,好讓我有充沛的精力去迎接新一輪的複習。
星期六,我打開電視想看會兒動畫片,放鬆放鬆,結果被您發現了,您怒氣衝衝地將電視關上,然後衝我大聲喊道:“都快要期末考試了,還不抓緊複習,又想考個六七十分回來!”
爸爸,您知道嗎?那一刻我的心裏多麼痛恨考試,我都不想上這學了。我是人,不是機器,請多給我一些休息的時間吧。我真的快要受不了了!”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童年應該充滿著歡樂與笑聲。但為了學習成績能趕上優等生,太多的中等生不得不長年地奔走於各種輔導班之間。他們已不再是個孩子,而成為一種學習的“機器”。他們不再有童年的歡樂,不再有星星和月亮,不再有藍天和白雲——取而代之的是讀不完的書山和做不完的題海。從早到晚,他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的作業做完了沒有?”
孩子的成長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中等生也不例外。而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輕鬆自在中健康成長。如果僅僅因為學習中等就讓孩子失去了快樂,那就本末倒置了。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把快樂放在培養孩子的第一位
就算孩子是個中等生,不管在我們看來他學習怎樣,將來是否成功,總之隻要能夠快樂地度過美好的學習時光,就是在健康中成長。這種健康除了身體健康,更有心靈的健康。而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必然會擁有一個幸福的未來。
讓我們來看看下麵小亮的家長是怎麼做的。
每天早上,媽媽送小亮到學校門口,總不忘對小亮說:“開開心心地過一天噢!”放學接他時,問的第一句話總是“今天過得開心嗎?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說來聽聽,讓媽媽也分享一下。”然後,第二句話才是“作業完成了嗎?”
這學期,小亮的語文、數學課程學得比較輕鬆。別的家長們一窩蜂地送孩子到校外培訓機構學英語,小亮的媽媽卻沒有盲從。根據她對小亮的了解,他已經盡力了,平常玩的時間本來就不多,不能再給他加壓力了。
不過,小亮的媽媽並非對他放下不管。小亮在預習英語時,聽讀、跟讀,很多單詞經常不會,影響了流利地認讀。幾次反複折騰下來,小亮有些氣餒。
於是平時有空時,她總是幫助小亮練習發音,然後分步驟練習課文裏的單詞和句型。除此之外,她還時常給小亮放一些英文歌曲,在娛樂的同時,既學習了單詞,又增強了語感,一舉三得!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亮的英語成績也追了上來。
方法二:順應孩子的天性,淡然麵對成績
在中小學階段,孩子的天性,就是快樂地玩耍。作為家長,我們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該玩耍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們玩個痛快,不必把能否考高分看得太重。有了這樣的心態,不去拔苗助長,“苗”反而會更健康茁壯地成長。事實上,如果我們教育、引導得法,快樂與成功並不會成為一對矛盾。隻要我們注重孩子的快樂,注重將學習建立在快樂的基礎上,讓孩子真正熱愛學習,那麼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也許會更有成效。
小海的班裏總共有50個學生,而每次考試,小海都排名中間,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有一天,爸爸看到一則9歲“天才”孩子考上大學的報道,深有感觸地問小海:“兒子,你怎麼就不是天才呢?”
“因為你不是天才的爸爸。”小海調皮地說。
父親一怔,無言以對。期中考試後,爸爸接到了小海班主任的電話,得知兒子的成績仍是中等。不過,老師說,有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想告訴你,班級主題會上有一個問答:“你最欣賞班裏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
除小海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小海的名字。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
“你這個兒子,雖說成績一般,可為人實在很優秀啊。”老師感歎道。
放下電話,爸爸扭頭對小海說:“聽,乖兒子,你都成英雄了。”
經過這件事情,小海學習生活上更加開心了。爸爸發現了兒子的變化,趁機幫助他合理安排學習玩耍的時間。沒有多久,小海的學習成績竟然上來了!
淡然麵對成績,並非不在乎成績。順應孩子的天性,未必就不能搞好學習。作為家長,我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寬鬆自在的環境。如果能夠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成長,豈不更好?
方法三:改變孩子對成績的焦慮,還他健康快樂的生活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孩子自然而然會在心理上對成績產生莫名的焦慮。如果不能為孩子消除這種焦慮,那麼他就會在心理上背上巨大的包袱,時刻不能放鬆下來。麵對心情焦慮的中等生,家長應該給他們心理上的支持,耐心地開導他們,幫助他們從不良情緒中擺脫出來,以正確的心態去麵對考試、麵對成績。
小學六年時間裏,小超一直在班裏名列前茅。為此,他一直是父母眼中的驕傲。然而,進入某重點初中後,第一次考試他在班裏的排名一下就落到了10名之後。他努力學習,希望能夠再續小學時的“輝煌”。誰知一連幾次考試下來,他的名次一直是中等水平。最近一次考試,他竟滑到了班裏第25名!
小超的情緒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一回到家就鑽進房間裏學習。對於以前的一些愛好,如踢足球、下象棋,他再也沒了興趣。他的世界裏隻剩下了學習。
爸爸非常擔心,對他說:“考試好不好沒關係,隻要盡心了就可以了。”然而小超卻聽不進去。
終於有一天,小超不見了。小超的爸爸媽媽聯係了所有的親人,還是沒有小超的下落。最後,在警方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小超。
爸爸並沒有責怪小超,而是平靜地把他接回了家。爸爸媽媽親切地安慰他說:“小超,對於我們來說,你的健康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學習成績算不了什麼。我們寧可你是一個快樂的中等生,也不要你是個不快樂的孩子。”
在父母的悉心開導下,小超逐漸從憂鬱中走了出來,恢複了往日的活力。
不管孩子是中等生還是優等生,家長都要隨時為孩子創造一個快樂的學習氛圍。在周末的時候,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娛樂一下,或者到郊外去遊玩。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學習固然重要,但隻是生活的一個方麵。讓生活過得快樂無比,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