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激勵中等生,家長需要做出哪些改變(2 / 3)

還沒有從疑惑中醒來,另一個同學又舉起手來:“老師,我沒有長處怎麼辦?”難道這麼小的孩子也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不是不理解“長處”的含義?

“長處就是優點,好的地方,特長也是,比如打籃球好、打乒乓球好等等。”王老師對全班同學解釋道。然而,還是有同學說:“老師,我真的沒有長處,怎麼辦?”

“那就寫上‘無’吧。”說這話的時候,王老師的心裏不禁一痛。

調查的結果很快出來了,令他們震驚的是,有86%的同學沒有自己的願望,75%的同學竟然不知道自己的長處,而了解自己不足的同學卻占到了98%!幾位老師還發現:成績越靠前的同學,大都對自己的優勢非常了解,而成績中等和不好的學生幾乎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長處,卻將自己的缺點挖掘得很透徹:上課不專心、馬虎、成績不好、不認真、寫作業拖拉、上進心不強等,應有盡有!

作為家長,不知道你看了這個案例有什麼想法?

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麵的,最直接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教育。毫無疑問,作為父母和老師,大家都是非常愛孩子的,然而我們所使用的方式卻是最嚴厲的。隻要孩子在任何一個方麵表現得稍微不盡如人意,我們就要大加苛責。以學習成績為例,那些中等生所麵臨的種種壓力我們是有目共睹的。長久以來,我們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種思維慣性,那就是他們身上的缺點太多,優點太少。

這是一種近乎殘酷的偏見!

有人分別對25對美國夫婦和25對中國夫婦做過一個調查問卷,讓他們分別用10句話評價自己的孩子。結果發現:25對美國夫婦的10句評語中,平均有8.3句是孩子的優點,隻有1句是孩子的缺點,還有0.7句是中性的。而25對中國夫婦的10句評語中,表揚孩子優點的隻占3句,中性的占到了2.6句,指出孩子缺點的竟占到了4.4句!

同樣是麵對孩子,中國人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的缺點,而美國人看到的是孩子的優點。這不能不令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會說,孩子真的沒有那麼多的優點。或者也許看到了,但我們覺得那些優點是應該的,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我們有所不知,我們的哪怕一點點的積極評價對孩子們都是那麼的重要!在批評中成長的孩子是壓抑的,他們心中那一無是處的自我形象,隻能讓他們自卑,看不起自己。

因此,要激勵中等生,我們應該先從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入手,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勢,發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在內心裏樹立起強大的自信,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不要拘泥於一種眼光看孩子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尤其是對中等生而言,他學習上的缺點往往會掩蓋了其他方麵的優點。如果我們總是用成績的優劣或者某種固定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就很難發現孩子身上潛藏的優點。

因此,家長要學會用一種寬容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接受孩子,也許你會在不經意中發現,原來孩子身上還有那麼多你從來沒有注意過的優點呢!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愛因斯坦就特別喜歡了解大自然的奧秘。

有一次,愛因斯坦隨父母在依薩爾河岸野餐。這時一位親戚說道:“小愛因斯坦很嚴肅,當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樂時,他卻獨自坐著看湖的對岸。”

“他是沉靜的,因為他在思索。等著吧,總有一天他會成為一位教授!”愛因斯坦的母親當即表示反對,並極力為自己的孩子辯護。

教授!在人們的心目中,隻有聰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這個榮譽的稱號,這個連話都說不好的笨孩子能成為一個教授嗎?那位親戚感到不可思議,但很快也理解了愛因斯坦母親的心情。

在上小學和中學時,愛因斯坦的功課都很平常,隻有數學成績稍好一點。由於他舉止緩慢,又不活潑,老師和同學們都不喜歡他。他的拉丁文老師甚至對他十分厭惡。

後來,是麥克斯發現了愛因斯坦的天才。作為他的“啟蒙老師”,麥克斯總是借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學普及讀物給他看,看完後就和他討論。麥克斯點燃了愛因斯坦自學興趣的火花。在他的引導下,愛因斯坦13歲時就已自學微積分了。很快,小愛因斯坦的數學程度就超過了正讀大學的麥克斯!

然而,麥克斯並沒有就此止步。他試著把一些哲學書籍借給愛因斯坦閱讀。結果,13歲的他竟能看懂康德的《純理性批判》。這是一本對許多成人來說都枯燥艱深的書。

此時的麥克斯,已經確認自己發現了一個神童,他斷言道:“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或哲學家,將從愛因斯坦身上成長起來。”

每一個中等生身上都有許多寶貴的優點,隻是我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他們罷了。從現在開始摘下我們的“有色眼鏡”吧!誰能保證你眼前的這個中等生,不會是明天的“愛因斯坦”呢?

方法二: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成長快與慢、高與低,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對中等生來說,他們本來就處於班級裏的中間層次,可能上也可能下。這時候,父母的態度就顯得至關重要。孩子的行與不行,就取決於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是看他的優點還是看他的缺點;是不斷地鼓勵他還是不停地敲打他。

事實證明,每個孩子都有很多潛能。隻有當父母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才能發現孩子的優點,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出奇跡。

有一次,小菲在哥哥新發的作文本上胡寫亂畫,整整劃拉了4大頁,全是一些亂七八糟的“文字”,但並不成句。媽媽回來了,小菲興致勃勃地把本子遞給媽媽說:“看,這是我寫的作文!”

一看挺好的本子給弄成這樣,媽媽當時就氣不打一處來,正想說孩子幾句,忽然又一想:這是孩子對學習寫字的興趣呀。於是,媽媽馬上對小菲說:“真的,這是你寫的嗎?”

麵對這樣一篇恐怕全世界任何人都讀不懂的作文,她表揚了小菲,並且又給她買了個新本子,鼓勵她多認字、多寫字。

從此,小菲就喜歡上了作文。

方法三:指出孩子的優點一定要具體

有些父母在評價孩子的時候,總是千篇一律地用“你真棒”一句話帶過。事實上,這種公式化的評價孩子已經聽得太多,往往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尤其是對於一些優點不明顯的孩子來說,父母更應特別指出孩子令人滿意的具體行為,表揚得越具體,孩子對到底什麼才是好行為就會越清楚。

比如,家長對一個成績中等的孩子這樣誇讚道:“孩子,你不要以為自己成績一般,就自暴自棄。其實你還是有很多優點的,比如我發現你的組織能力很強。你的同伴們都願意到咱們家來找你玩,而且我發現他們很樂意聽從你的意見和安排。”

像這位家長具體指出孩子的優點,而且舉出了實際例子,這顯然很容易讓孩子信服。父母指出的孩子的優點越具體,孩子以後在行動中的取向就越明確。這樣不僅增強了孩子的信心,而且還更容易幫助孩子在以後做出正確的選擇。

細節10 給中等生足夠的理解和信任

前幾年有一句話在各行各業說得很響:“理解萬歲。”誰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因為人世間有太多的猜疑與誤解。因此,能夠處處得到別人理解的人是幸福的,而能夠處處理解他人的人是高尚的。遺憾的是,這兩種人在現實中都為數不多。

對於中等生來說,他們最不能理解、也最難接受的一件事就是家長總是用成績來評判他們的好壞高低。而這也是家長們最不容易繞過的一個彎子。父母無法理解同樣的老師在同一間教室裏授課,自己的孩子怎麼會和別的孩子在成績上有那麼大的差距。因此,他們總是把成績的不良歸咎於孩子不用功、不認真、不刻苦等。事實上,孩子已經很努力、很用功了,當他們用盡全力依然成績平平、依然得不到家長的理解時,其內心的苦楚是可想而知的。

有一位叫小雪的中等生在網上講述了自己的煩惱。

原來在小學時,小雪的成績一直很優秀。可不知為何,小雪進入初中後,第一次考試成績就落到了班裏的第15名。平時她的學習抓得很緊,上課聽講、課後作業樣樣都很認真。可以說,她比小學時努力多了。但一連幾次考試,她的成績都上不來,有一次竟落到了班裏的第21名!

她是多麼苦悶啊!本來這樣的成績就夠小雪難受的了,爸爸媽媽還一個勁兒地說她“不夠用功”,又懷疑她在學校裏到底在幹什麼。有一次,媽媽當著同學們的麵說小倩比她學習認真。那一刻,她心裏難受極了。

小雪多麼想考一個好成績出來,向父母證明一下自己啊!可這次期末考試她的成績還是和以前沒有太大區別。她懷著巨大的失落感拿著卷子和家長通知書回到家,她多麼想得到父母的一句安慰,然而等待她的依然是爸爸媽媽極不耐煩的眼神。有時,她真的不想上學了,因為心裏太累了……

中等生成績不理想時,最需要的就是家長的理解和信任。如果我們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鼓勵,就可以幫助孩子驅散心裏的陰雲,重樹信心,再接再厲,去爭取下一次更好的成績。

當然,孩子需要我們理解的地方還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隨時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信任。隻有這樣,孩子才能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快樂。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家長首先要相信孩子是真誠的

有些中等生在學習上不能表現自己,所以往往在別的方麵表現得異常活潑。有些孩子本來就調皮好動,因此就難免會在班裏製造一些惡作劇出來。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班上的“事端製造者”。隻要出了不好的事情,同學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他們的頭上,對此家長首先要做到信任孩子。

小葉就是這樣。別看他平時學習成績一般,搞惡作劇的水平卻是一流。沒事時,他不是往這個女生的書包裏塞條毛毛蟲,就是往那個男生的書包上畫個笑臉。在班上,同學們知道他是個調皮鬼,都不愛跟他玩。為此媽媽沒少說他,但他還是那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不過,這一次小葉卻成了“冤大頭”。

放學後,小葉無精打采地回到家裏。媽媽一看,覺得很奇怪,平時都是歡蹦亂跳的,今天是怎麼了?

沒等媽媽問,小葉已經忍不住哇哇大哭起來。原來,今天班級展示欄裏的小貼畫不知被誰撕壞了。同學們不知道是誰幹的,就一口咬定是小葉幹的。

“可我真的沒撕,他們都在冤枉我,嗚嗚——”小葉哭天抹淚地說。

平時小葉犯了錯,總是逃跑,從不狡辯。再看看小葉哭得這麼傷心,所以媽媽覺得這次小葉可能真的受了冤枉。

於是,媽媽輕輕拍拍他的頭,和藹地問道:“你想過沒有,同學們為什麼會冤枉你呢?”“不知道。”

“因為你平時的惡作劇給同學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出現這樣的事情,大家很容易就會想到你。你不能怪同學們。這樣吧,媽媽明天陪你去向老師把問題弄清楚,一定還你一個清白。”

小葉這才止住了哭泣。

第二天,媽媽帶著小葉早早來到了學校,向老師說明了來意。

於是,在開始上課之前,老師認真地問同學們:“你們有誰親眼看到是小葉同學撕掉小貼畫的嗎?”同學們都說沒看見。

老師又問:“既然沒人看到,為什麼說是小葉同學做的?”

有個男生小聲說:“因為平時班裏他最愛幹這種事。”

老師笑著對同學們說:“同學們,我們判斷一件事情,不能僅憑簡單的猜測,而要講證據。那麼誰能告訴我有沒有人知道是誰真的撕掉了小貼畫呢?”

班裏安靜了下來,另一位同學慢騰騰站了起來,說:“老師,我看到了,是三(2)班的一位同學把貼畫給撕掉的。”

經過調查,小貼畫果然是三(2)班的那位同學弄壞的。

真相水落石出,小葉同學獲得了“清白”,他又露出了平日的笑臉。

從此以後,小葉像換了一個人,比以前懂事多了。在班裏,他再也不搞惡作劇了,同學們也不再把他孤立起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小葉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進步。

生活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冤假錯案”,尤其是在學校裏,老師出於對優等生的重視,難免會先入為主地把懷疑的目光投向那些成績平平、表現一般的中等生。

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先問清事情真相,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如果真是孩子做的,就應該讓他知道哪裏做錯了,並且承認錯誤、及時改正。如果不是孩子做的,那就應該想盡辦法幫助孩子尋找真相,使其獲得足夠的理解和信任。

方法二:不要拿“撒謊”的標簽硬往孩子身上貼

一般情況下,孩子是比較單純的。除非萬不得已,孩子是不會主動撒謊的。因此,父母不能用成年人慣用的一些眼光來判斷孩子,更不能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進步。否則的話,孩子不僅會喪失努力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會認為父母不相信自己,從而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心理上走向自閉。

瑤瑤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尤其是英語,很少有上70分的時候。後來,瑤瑤認識了好朋友成成。成成的英語成績很好,在她的幫助下,瑤瑤刻苦學習,英語進步很快。

有一次,瑤瑤英語考試竟然得了91分。雖然預料到成績會有所提高,但這樣的成績還是她沒有想到的。瑤瑤喜出望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媽媽。

為了自己的英語,媽媽不知著急過多少次。

一回到家,瑤瑤就拿著試卷讓媽媽看。她以為媽媽一定會大聲誇獎自己幾句。不料,媽媽看了分數,卻有些疑惑:“這次分數怎麼這麼好?不會是作弊了吧?”

“沒有。”瑤瑤心裏一下子變得冰涼,急得眼淚都快要掉下來了。然而,無論她怎麼說,媽媽都打消不了內心的懷疑。

瑤瑤感到自己委屈極了。從此,她再也打不起精神來學習英語。結果好不容易提起來的英語成績,又一次落下去了。

瑤瑤的情況,完全是由於父母的不信任造成的。本來她可以一步步成為一名好學生,但父母的不理解、不信任極大地傷害了瑤瑤的自尊和自信,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在學習上,家長不僅要無條件地相信中等生的智商,鼓勵孩子繼續努力,而且還要通過自己平時的一言一行讓孩子明白:他現在是個中等生,並不意味著他將來不能成功。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相信孩子學習的能力和意願,理解孩子的付出,這樣孩子才能學得更用心、更出色。

細節11 多和中等生孩子談談心裏話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有效溝通是理解孩子的橋梁。”父母要理解中等生,就要和中等生進行有效溝通。隻有在溝通中,才能了解中等生心裏的所思所想,從而及時地幫助其度過成長中的種種心理關口。然而在現實中,由於種種原因,中等生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並不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