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7 別對中等生期望過高
作為家長,誰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成績?誰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棟梁之才?尤其是在當前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父母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一開始就成為獨占鼇頭的佼佼者。
然而事實卻是,在同一個班裏總會有一部分孩子是優等生;另一部分孩子是中等生,或者學習障礙生。而麵對中等生的孩子,許多家長心裏開始不平衡。為了督促孩子,他們給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一旦孩子稍稍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他們就會嚴厲批評,甚至拳腳相加。
這絕非危言聳聽。
近年來,有些家長因為覺得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而動輒打罵,直至毆打致死的悲劇屢見報端。僅在嘉興一地,就不止發生一次。2010年3月30日,在嘉善務工的貴州籍女子,因3歲女兒背不出唐詩而失手將其打死;8月17日,在桐鄉打工的雲南籍男子,因4歲女兒不認真數數,拿起鐵衣架一陣亂打,當場就導致孩子死亡。
目前,不少孩子的父母是進城打工者,他們不僅要養家糊口還要培養孩子。相對於本地居民而言,他們所付出的辛勞要多出好幾倍,確實不容易。他們辛辛苦苦工作,就是希望子女能讀好書,將來有出息,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所有這些都不能作為向孩子提出過高要求的理由。一位中等生在自編的歌曲裏這樣唱道:“你說你每天為家庭奔波,我卻從來沒有快樂過……”父母的辛勞和孩子的學習成長本身就是兩回事,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對等關係。
當然,有的家長屬於“已經富起來的”那部分人。他們已經走過了最艱難的那段時光。在當初創業的過程中,他們不得不放棄了許多美好的東西,比如上學的機會。因此在生活富裕之後,他們總想為孩子創造一切條件,讓他們在學習上能夠更好一些,或者說完成自己的某種願望。因此,這些家長就會對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殊不知,這種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的要求,未必就適合孩子,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
一個中等生在網上這樣傾訴自己的煩憂:
“我知道父母教育我是為我好,父母以一生的血汗換來的經驗也一定不會害我,可有時候我覺得他們說不到我的心裏去,爺爺說應該為有機會上學感到幸福,他小時候撿垃圾、做苦工,看到地主家的孩子上學羨慕得要哭。爺爺不知道,現在如果能讓我少做點功課,少練會兒琴,我寧可去撿垃圾、做苦工。”
聽到這些,不知作為家長的您有何感想?是為這些父母鳴不平呢,還是對這些孩子充滿同情?
對中等生的培養一定要遵循客觀的規律,不能憑主觀意念,更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提出要求要切合中等生的實際承受能力
當前,每位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寄予很大的期望。不可否認,適度的期望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進取心,是促進其進步的動力。
然而,我們對中等生的期望不能過高,不能脫離其實際的承受能力,急於求成。那樣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且還會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甚至是產生對學習的厭惡感。
《知心家庭》節目曾播出過一個案例:一個女孩在班裏學習成績一直是十幾名,達到這樣的成績她已經很努力了,可是她卻因為自己的成績時常有死的念頭。因為她的媽媽每次對她的期望特別高,希望她在班裏考第一,最少要進前3名。
她多麼想考一個第一名給媽媽看看,也給自己看看。然而,不管她怎麼努力,從來都沒有進過班級前10名。一連幾個學期過去了,這個目標看來是永遠無法達到了。她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媽媽。在無比愧疚的心理下,她有好幾次都想跳窗自殺。在她看來媽媽對她那麼好,可她始終不能滿足媽媽的要求,她覺得實在沒有臉麵活了。
還有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他是班裏的體育委員,酷愛體育,特別在足球場上,他是班裏的主力。
然而,他卻總是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班裏的中等,甚至沒有一次進入過班級前20名。父母對他在學習上的徘徊不前很不滿意。
尤其是父親,對他的期望很高。要求他每門功課必須在90分以上。有一次,他好不容易得了85分,這已經是他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了。然而,回到家裏他還是被父親訓斥一頓。因為跟班裏的那些優等生相比,這樣的成績還是差了一些。
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下,他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漸漸地,他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學習成績更是連連下降,對學習也產生了厭倦。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把自己的主觀願望與孩子的實際能力結合起來,放下過多的期望。紮紮實實、穩步前進,才是最適合中等生的成長道路。
方法二:要學會平和麵對中等生,不要太功利化
當今社會,事事追求功利也嚴重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不少家長希望孩子能以優異的成績作為敲門磚,去敲開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門,然後再獲得名聲或者待遇優厚的工作。至於孩子是否學到真才實學、是否覺得快樂,我們都不太在意。
其實,家長與其對中等生期望過高,適得其反,還不如把心態放平和一些,少給孩子一些壓力,讓他去輕鬆自在地麵對學習、麵對考試。
小希是北京某中學的學生,前幾次考試,小希的成績都不太理想,父母因此非常焦急。現在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父親又問起小希的考試。
小希的神經一下就緊張起來,他不知道自己這次能不能考好,如果考不好的話,爸媽會不會——想到這些,小希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上了。
“小希,”讓他始料不及的是,這次爸爸不太嚴厲,反而溫和多了,“好好考試,先別去想成績如何,把書上所有的知識點都認真地複習一遍,盡力去做好每道題就行了。”
和前幾次不同,爸爸這次並沒有給小希提什麼分數上的要求,隻是要他盡力去發揮自己的水平。
以前小希在複習時,滿腦子都是爸爸媽媽嚴厲的眼神,經常看著書就走神了。這次沒有了太多的包袱,小希複習得更加投入、更加專心了。
考試結束了。雖然這次的成績並沒有太多提升,但經過考試,小希掌握了許多新的知識,他感覺自己在學習上又進步了許多。
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用一顆平和之心去麵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成就。我們來看看魯迅先生對自己孩子的期望。
1936年,魯迅先生在病重期間曾擬了7條遺囑,其中有一條是專門對他的獨子周海嬰寫的:“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作為中國近代一位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對自己孩子的前途出路,竟是如此冷靜、理智,實在令人欽佩!他希望孩子能夠腳踏實地去麵對未來,不作任何好高騖遠的追求。
孩子有多大的能耐,能幹多大的事,當父母的心裏應該有一個大概的把握。千萬不要不切實際地高估、高盼,那樣的話,不僅自己心神憔悴,孩子也活得很累,那又何必呢?
方法三:要切合孩子的興趣要求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社會上都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孩子從三四歲開始就背唐詩宋詞、學珠心算,有條件的還請家教練鋼琴、學小提琴等。總之,教育幼齡化幾乎成為一種趨勢。
其實,人生就像一場馬拉鬆,究竟哪裏才算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呢?父母在為孩子選擇那條起跑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孩子的願望?而即使在起跑線上領先了半步,我們就能保證孩子一輩子高枕無憂了嗎?顯然未必。
事實證明,對孩子的培養,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對自然萬物的好奇和探索之心。有了這一點,他們才會主動學習,自覺地去獲取各種新知識。否則的話,把家長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小孩,一定要他們學這個學那個,生生地扼殺他們的天性,結果往往會以失敗告終。
細節8 不要拿中等生和其他孩子相比
“你看你們家××學習多好,每次都考第一名。”
“××同學英語每回都是一百分,不知道人家是怎麼學的?”
家長們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不自覺地品評別家的同學。不少中等生家長對優等生的家長總是羨慕不已,而對自家的孩子,他們則是一口一個不是:“我們家的××,回到家隻會玩、看電視,成績總是提不起來,真是急死了!”
毫無疑問,父母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相比也是出於善心,希望孩子能以其他同學為榜樣,學習別人的優點,超越別人。但是我們必須想到,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
特別是中等生,本來他學習成績不好,心裏就夠難受的了。如果父母再有事沒事拿其他孩子的優點來比自己的缺點,嫌自己不夠優秀,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對他樹立自信心極為不利。因此,許多時候,父母這樣做非但起不到促進的效果,反而使他們的成績一落千丈。
在學校,留留和晶晶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玩。
寒假期間,留留到晶晶家玩。晶晶的媽媽見麵就問起了留留的考試成績。留留驕傲地告訴阿姨,他的各科成績都在95分以上。
“學習這麼好,真是好孩子,”晶晶的媽媽親切地說道,可轉念一想:咦?我怎麼沒有看見晶晶的成績單?
“晶晶,你來一下。”晶晶的媽媽扭頭就喊晶晶。
其實晶晶早就在樓上了,聽到了樓下的對話,她躊躇著不願出來。媽媽喊她,她這才不情願地走下來。
“晶晶,這次考試考得怎麼樣?成績單在哪裏?”
“在……在我房間裏。”晶晶吞吞吐吐地答道。
看著她無精打采的樣子,媽媽就有些生氣:“是不是又考得不及格?去把成績單拿來,我看一看!”
成績單拿來了,語文83分,數學76分,英語79分,雖然沒有一科上90分,但跟上次考試相比,還是有進步的,不過媽媽還是覺得不好。
“你看看你,隻有一門剛超過80分,你看看人家留留,門門都上95分,我真不知道你是怎麼學的?”媽媽忍不住大聲訓斥起來,晶晶無言以對,隻好把頭埋得低低的。
“為什麼你的成績總是這麼糟?而留留總是得到好成績?你自己回房間去好好想一想吧,別整天隻知道玩!”雖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在留留麵前受訓了,晶晶還是感覺很丟麵子,她含著眼淚回到了房間。
每次跟留留在一起玩,晶晶總覺得自己像一隻醜小鴨,覺得自己無論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留留。她對學習一點兒信心也沒有了,任憑父母、老師怎麼教育,就是不愛學習,成績更是大幅度地一路下滑。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該扔。”這話雖俗,但理卻不俗。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每個孩子的能力差異必然參差不齊。所以家長拿那些出類拔萃的優特生和中等生相比,無異於是對孩子自尊心的一種無情的扼殺。這樣做的結果,很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惡性循環,對其身心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
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孩子也是一樣。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性格、愛好和天賦。因此,在家庭中我們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拿他們和優秀的同學進行比較,然後橫加指責。
在這裏,我們來看看李大釗教育孩子的真實故事。
平時的生活中,李大釗很注意研究兒童心理,因此他總能根據孩子們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
有一年夏天,李大釗從外地回到家中,給女兒和兒子每人買回一包禮物——筆、墨、方格紙。孩子們都很高興,立即研墨習字。可是小女兒因為是第一次臨帖寫大字,所以左寫一張,右寫一張,橫豎都不像,氣得小臉通紅。
很快,她就放下筆,偷偷躲到後院,直抹眼淚。李大釗的愛人見女兒不但不寫字,還躲到後院去哭,很是生氣。正準備上前教訓她一通,這時李大釗攔住了她。
他說:“我記得一本什麼書上寫著:有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一不留神,用小刀劃破了自己的手指。這個小女孩立即把傷口包紮好,誰也不讓看見。你說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呢?這是女孩子的一種好勝心。”李大釗的愛人這才恍然大悟。
一會兒,女兒從後院回來了。李大釗不但沒有指責她,而且還指著她的字說道:“字寫得很好,可是還不太整齊,要是天天耐心練習,就一定會寫好的。你看哥哥寫得也不整齊呀。可是他不著急,沉得住氣。隻有這樣,將來才能慢慢地寫好字。”
聽了他語重心長的話,小女兒大受啟發,同時也認識到自己愛急躁的缺點。從此,女兒不僅耐心練習寫大字,而且有意識地改正缺點,做什麼事情都變得更加沉著冷靜了。
由此可見,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教育,不僅可以減少孩子的阻力,而且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立竿見影的效果。
而作為家長,我們還可以根據孩子的氣質特點,因人施教。
例如,黏液質孩子的特點就是“慢”,對這類孩子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時,一定要鼓勵、讚賞他,同時對他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如“以後再快一點就更好了”。再比如,如果自己的孩子腦子反應的速度稍慢一些,那麼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應該讓他笨鳥先飛,在學習上勤奮一點,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掌握好火候,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以孩子經過努力能達到為標準,以後逐漸提高要求。隻有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方法,才能逐步提升中等生的成績。
方法二:關注孩子的每一點細小的進步
家長不應該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優等生比,畢竟中等生孩子實力都不是特別的突出。再說了,別的孩子是別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當孩子已經進入到一個積極上進的學習狀態時,隻要他努力、盡其所能了,就應該給予肯定,不應該總是批評。
在這一點上,作為家長必須認清一些客觀存在的事實:自己的孩子過去是什麼樣的基礎,現在是什麼樣的基礎、什麼樣的出發點,他現在的學習狀態是優是劣,當前的進步是大還是小等等。
在《教育孩子四十條》中,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說道:“從來不對孩子說,他比別的孩子差。”父母永遠不要說自己的孩子這點不如別人的孩子、那點不如別人的孩子,你要發現的是孩子什麼地方值得你鼓勵和表揚。
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愛護孩子的積極性。對於中等生來說,這一點甚至比取得任何優異成績都重要。
細節9 要多看到中等生的長處和優點
當前在校的中等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絕大多數都缺乏自信心。究其原因,就是他們不了解自身,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長處、哪些優點。他們從來不相信自己可以承擔一項任務,更不敢主動說“我能行”。在他們看來,優點是屬於優等生的專利。
前不久,幾位老師到北京幾所小學做調查。他們的調查很簡單,就是請同學們寫出自己的願望、長處和缺點。
據參加調查的王老師回憶。在調查中,有一個男孩子曾舉起手來問:“老師,我沒有什麼願望,怎麼辦?”一個人怎麼會沒有願望,尤其是一個正處於幻想時期的孩子。王老師被他問住了,隻好對他說:“那你就寫上‘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