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1 中等生為什麼會“中等”
長期以來,在學校裏老師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兩個群體之上:一是優等生,二是學習障礙生。
其實,老師這樣做不無道理。優等生基礎好,容易出成績,能支撐“門麵”。學習障礙生培養有一定難度,但如果不對他們抓緊些,無疑會讓他們拖班級的後腿。反過來說,隻要學習障礙生取得一點小小的進步,就能夠顯露出來,成為鮮明的榜樣。因此不管在哪一所學校,“培優輔差”都是學校教育的重心,這幾乎成了一種規則。
唯獨處在中間的這部分學生,成績不高不低,表現不好不壞。他們雖不能為班級增光添彩,但也不會給班級惹什麼麻煩。他們是班級裏最穩定的群體。因此,老師對他們特別放心,放心之餘,自然就很少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給予太多的關注。
此外,中等生的出現也跟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無關係。
許多家長對學習的觀念本身就存在著偏差。比如,個別家長認為金錢至上、讀書沒用等,從而在家庭裏形成一種不良的學習氣氛。在這種環境裏,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自然會大打折扣。
家長對孩子過高的期望也是影響孩子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原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人父母,有這樣的期望自然可以理解,但這種期望一定要以孩子的智力發展和接受程度為基礎。
調查表明:上海有95%的父母期待子女能上大學,98%的父母期待子女從事腦力勞動,當公務員、企業高管、醫生、律師等。由此可見,望子成龍之心何等迫切!但是事實表明,他們的願望並非都能實現。
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常常使中等生因為達不到家長要求而產生屢試屢敗的失落感。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會大受打擊,從而對學習出現厭煩、恐懼的心理。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一定要適度,在充分估量孩子原有學習水平的基礎上,給孩子一個合理的期望和要求,使他們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目標。
當然,孩子的成績平平,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孩子自身。
不想學習是孩子學習不好的主要原因。如果缺乏強烈的興趣和動機,學習就會成為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尤其是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正處在玩耍的年齡,如果沒有特別的理由,要讓他們長時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是很困難的。
總之,每個孩子的智力發育都有高低快慢之分。即使是由同一位老師來教授課程,同一個班裏的學生成績也會有高低之分。因此,中等生的出現是必然的,但中等生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卻不可小視。
據對某市數十所中小學學生的調查顯示:中等生向優等生轉化為數極少,而中等生下滑到學習障礙生行列的現象卻時有發生。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中等生都是往下滑容易,而往上走困難。
由此可見,重視中等生的成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魯迅先生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作為沉默的大多數,中等生當然不會在沉默中“滅亡”,但他們的心靈世界卻在一天天沉寂黯淡下去。他們就好比一朵朵小花,在長期得不到雨水滋潤的情況下,唯一的結果就是慢慢地枯萎凋落!
為了中等生的未來,請老師和家長們積極行動起來吧!給我們的孩子多一些激勵,讓他們不再孤獨落寞,從此振作起來,去博取屬於自己的壯美人生!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提醒老師給予中等生足夠的關注
無論學習是否突出,每個孩子都害怕被漠視,都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關心。對於中等生來說,也許他平時並不會刻意地表現自己,但作為一個孩子,他同樣渴望老師的關心、指導甚至是和藹的批評,因為所有這些都證明老師是在意他的。因此,家長盡量要想辦法提醒老師能多關注一下自己的孩子,或者鼓勵孩子主動與老師溝通,這對孩子的成績和成長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北京某小學的苗老師和學生相處得很好。不管是課上課下,學習好的學生總愛圍在她身邊唧唧喳喳地討論,學習差的學生也喜歡與她傾心交談。看著這群可愛的學生,苗老師心裏充滿了幸福感。
然而有一天,一位內向的女同學打破了她的優越感。那是在一次自習課上,這位女生抬起頭來輕輕地問道:“老師,為什麼您的眼中沒有我?”
這句話雖然很輕,但對於苗老師來說卻無異於一個驚雷。她開始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既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責。本來以為對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的她,卻在無意中忽視了這樣的一個群體——一批平時比較內向沉默、不善於表現自己的中等生。
從此,她對班上包括這位女生在內的這部分中等生,也像對其他孩子一樣關心、鼓勵,及時給他們需要的指導,給他們平等的表現機會。
漸漸地,這些中等生與她親密起來,各方麵表現也活躍多了。
關注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家長的暗示和指引。特別對中等生來說,他們對家長、老師懷著崇拜的心理,渴望接近,迫切地希望得到他們的注意和關心。這樣,他才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自己有存在的價值。也許我們僅僅是一個小手勢或者一眼注視,都可能在孩子心裏引起巨大的反應。因此,我們應該多關心孩子,多給他們一些指導。隻有這樣,他們才會在成長過程中備受鼓舞,在學習上信心倍增,從而激發出巨大的潛質。
方法二:用恰當的方法激勵中等生
在每個中等生身上都有其不同的優點:有的孩子口才非常出眾,有的孩子特別關心同學,有的愛勞動,有的懂禮貌……隻要我們細心去觀察,就不難發現他們身上潛藏的優點。
記得有一本書上這樣寫道:“優秀的父母會發現孩子10個優點,合格的父母能夠發現5個,而不合格的父母則一個優點也發現不了。誰都可以輕視,但唯有父母不能輕視自己的孩子。”
這句話值得每一位中等生的家長謹記。如果我們經常用欣賞的目光來看待孩子,去發現他們的優點,那麼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會大大增強。
讓中等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不僅僅局限在學習上,還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要記住,每一個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小成功都可能會成為一個孩子一生的記憶。
方法三:引導中等生正確認識自己
孩子成績不好,可能是多方麵的原因。如果孩子將成績不好歸咎於自己腦袋太笨,他可能會認為自己再努力也沒用,甚至最終放棄努力。但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他認清事實,找到原因,比如是不是自己努力不夠,也許會促使他加倍努力。
小英是班上一名普通的學生,成績中等。媽媽發現她天資聰慧,學習成績卻總是不理想。經過觀察,媽媽發現她有些信心不足。
一天,媽媽特意給她出了幾道數學題。還沒做5分鍾,小英就放下筆不做了。
“怎麼了,不會做嗎?”媽媽關切地問。
小英不做聲,但眼裏滿是淚水。媽媽估計是她不會做,又怕挨批評。
“你告訴我,有沒有仔細想?”一邊拿過作業本,媽媽一邊和氣地問。
“沒有。”
“那好,你沒想不代表你不會做,上次那麼難的題都做出來了,這道題也一定能做出來。”這樣,小英又重新拿起作業本認真思考起來,最後她果然做出來了。
於是,媽媽就對她說:“你看,這題並不難,你覺得難是因為你怕它,以後遇上什麼樣的難題都不要怕,肯定能做出來。”她聽話地點點頭。
經過這件事後,小英比以前自信多了,成績也比以前有所提高。
中等生之所以表現不出色,很大一方麵原因是自我感覺差,對自己信心不足。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其學習的能力和效率。因此,家長和老師應該給予中等生更多信心,讓他們有勇氣去麵對學習,麵對困難。
細節2 滿足現狀是中等生落後的主因
中等生之所以長期居於中遊,滿足現狀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許多中等生看來,優等生肩負著為班級爭光的“艱巨重任”,學習障礙生為了應付各方的指責而疲於追趕,隻有他們無憂無慮,過得好不自在。
滿足現狀、安於原地踏步,這是部分中等生的共同特征。
從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小田一直是老師眼裏毫不起眼的學生。學習上不好不壞,平時表現不溫不火,有時候一個星期老師都提問不到他一次。班裏這樣那樣的文體活動都跟他不沾邊兒。
慢慢地,小田就適應了這種清靜自在的狀態。每次考完試,如果成績稍有起色,他就會向家長炫耀一番:“班上的某某一直是尖子生,我比她還考得好呢!”萬一考砸了,他就順勢找一個比自己差的同學安慰自己:“某某還不如我呢!”
可上可下,可好可壞,小田在學習上越來越自由散漫,也越來越沒有興趣了。
目前,像小田這樣的中等生不在少數。綜觀這些中等生滿足現狀的成因,無外乎有以下三種。
一種是像小田這樣,老師不注意,自己不努力,自生自滅型。
另一種是屢戰屢敗型。這些中等生剛開始並不甘心身居中遊,於是刻苦努力。然而,因為在學習上不得法或者其他方麵的因素,他們拚盡全力依然看不到一絲效果,一而再地遭遇挫折,使他們信心全無,隻好甘居中遊。這其中還包括中等生雖然屢次表現出色,卻得不到老師應有的肯定,因而積極性大受打擊,隻好選擇放棄努力。
還有一種就是優越鬆散型的。這類中等生的家境、社會條件比別的同學優越許多,受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傾向的影響,這些孩子認為依仗家人、親屬的優越地位,無須努力照樣可以進入好的學校,或者說有一個不錯的未來。他們沒有一種追求上進的壓力,因此,就會表現得懈怠鬆散、不求上進。
不論出於怎樣的原因,中等生滿足現狀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不及時引導孩子,擺脫這種滿足現狀的思維,那麼不僅孩子很難進入優等生的行列,恐怕將來連中等生的水平都難以保持。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多從正麵激勵,讓中等生嚐到努力的甜頭
不同的心態,會有不同的行為;不同的行為,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隻有讓中等生明白他隻要努力就會有成績,就會有好的結果,那麼他一定會選擇努力上進。當他嚐到了努力的甜頭,就不會再甘於默默無聞了。
小翟是個性格內向的女生,平日總是不聲不響,似乎一切都不出色。小翟的媽媽從家長會上得知了孩子的情況,與班主任秦老師達成了協議,決定共同來幫助她。秦老師發現小翟特別細心,於是就安排她擔任班級的衛生監督員。
結果,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她這位衛生監督員對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每天教室裏都是窗明幾淨。秦老師趁機在班上大力表揚她,號召大家向她學習,於是小翟成為大家心中的好榜樣。
從此,她各方麵活動也都積極起來,如今已經成為班裏的優等生了。
其實,每個中等生都渴望有優秀的表現,渴望成為好孩子,隻是我們給予他們的機會不夠多罷了。隻要我們給他們各種相應的機會,讓他們在一次次任務中產生相應的角色意識,我們就會驚喜地發現:他們和優等生一樣優秀!
方法二:要幫助中等生確立奮鬥目標
中等生陶醉於眼前的成績,習慣於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在於其缺少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隻有幫助中等生確定了恰當的奮鬥目標,才會激發出強大的動力,克服眼前的困難,竭盡全力去實現目標。
自從上了小學,小強學習成績一直處在中遊水平。他不僅一點兒都不緊張,而且對這種狀態十分滿意,“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針對小強的這一狀況,爸爸沒少費口舌,但效果甚微。
後來,轉機出現了。那是在小強六年級剛開始的時候。一天放學回家後,小強問爸爸:“老師讓我們製訂一個升學目標,老爸,你能幫我谘詢一下嗎?”
“好啊。”爸爸滿口答應下來。經過調查,一周後爸爸告訴小強:“就他目前的學習水平想報考重點中學是不太現實的。而到二類初中去就讀,能考上重點高中的概率很低,僅有5%的學生能被重點高中錄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怎麼會這樣?”小強一下子受了震動。回想自己平時學習漫不經心的情景,他大有悔不當初之感。看見孩子的思想上有了波動,爸爸趁熱打鐵,做起了兒子的思想工作:“告訴爸爸,你將來的理想是什麼?”
“當然是考上大學,做國家的棟梁呀!”小強的回答一點都不含糊。
“得了吧!”爸爸故意裝著很詫異:“就你那種甘居中遊的學習態度……”
兒子被噎得啞口無言,沉思了一會兒,才遲疑道:“如果我現在開始努力,還晚不晚?”
“隻要你肯努力,現在還不晚。”爸爸積極地鼓勵著小強。
“好,就從現在開始努力!”兒子斬釘截鐵地說道。
理想有了,目標清晰了,小強的學習積極性一下被調動了起來。課餘時間,小強不再去踢球、玩電子遊戲,而是坐下來看會兒書,聽會兒英語磁帶。
功夫不負有心人,小強的學習能力和成績與原來相比有了一個質的飛躍。老師在期末評語中寫道:“經過一年的觀察,我越發感到在你的身上存在著優等生的潛能,隻要你下學期提高標準,再努一把力,一定會成為學校的優秀生。老師相信你!”
得到這樣的評語後,小強備受鼓舞。在新學期的全市統一考試中,小強的成績進入了年級的前5名之列。現在,小強又有了一句新的口頭禪:“學習的感覺真好!”
方法三:用適當的方法刺激、啟迪中等生
對於那些優越鬆散型學生,家長不妨對他們施加一些心理壓力。家長可以有意降低他的優越條件,或者讓他獨立自主地去完成一件事情,明確告訴他如果完不成就會受到哪些處罰,以此來刺激調動其做事的主動性、獨立性。
此外,我們還可以多講一些自強自立的偉人故事,尤其是一些出身貧寒的英雄人物。聯係偉人當年學習生活的艱辛和孩子眼前生活條件的優越,激勵孩子珍惜學習的機會,做出比前人更大的成績。
根據實際需要,家長還可以在教育方法上采用適當的刺激啟迪法。有時,我們不妨“挖苦”他們幾句。因為絕大多數的中等生智商較高,隻是陶醉於眼前過於舒適的玩樂,缺乏一種清醒的認識。而家長要做的就是通過一些語氣很重的話點醒這些孩子,讓他們驚醒過來。
事實證明,適當刺激中等生的自尊心,可以使其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在好勝心理的驅使下,他們反而可能選擇奮起直追。
不過,家長一定要注意刺激的時機、方法和語氣,要從實際出發,刺激的分寸也一定要掌握得恰到好處。總之,我們既要讓孩子明白這是一種善意的引導而並非侮辱、誹謗,又要達到啟迪孩子認清現狀、奮發向上的目的。
細節3 中等生最缺乏的是競爭意識
中等生大多有一個顯著的心理特征,就是缺乏競爭意識。
因為學習成績不好不壞,中等生成了班級裏默默無聞的一個群體。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想努力學習,更不意味著他們的智商低,隻能長期徘徊在中等生的行列。
小敏是某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她性格文靜,在大人眼裏從小就是規規矩矩的乖女孩。然而自從進入學校以後,這種規矩卻成了小敏的一種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