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堅信,沒有不優秀的孩子,隻有不會發現優秀的父母。我們需要做的,是運用恰當的手段,把孩子身上尚未發現的潛力挖掘出來,為其更快地成長加油助力!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許多家長對孩子可謂“冰火兩重天”,孩子學習好就大加褒獎,一旦孩子考得差了就橫眉冷對。其實這是一種片麵的觀念。不管孩子是優等生,還是學習障礙生,作為家長都要對其表現出足夠的寬容和耐心。
當初,錢鍾書因為數學成績差,總分上不了大學錄取分數線。要是放在今天,這種學生不僅做不了“中等生”,而且是徹徹底底的“學習障礙生”。如果學校當初把他拒之大學門外,那麼中國當代將缺少一位學貫中西的大文豪。
牛頓因為考試不及格無法進入中學,應該是“後進”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了,可他卻發現了萬有引力,開創了經典力學。
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過一句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任何一個學生都有成才的可能,隻是方向不同、途徑各異、早晚有別罷了。
作為家長,我們絕不能因為孩子學習差就把他看得一無是處,而應該努力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遠勝過他人的“閃光點”,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
有一位學生從來都不愛做作業,學習成績很差,在學校被同學們稱為“白癡”。爸爸聽到這個外號時心像被針刺了一下,但他並沒有責怪孩子,而是裝作什麼也不知道,照樣和以前一樣對孩子關愛有加。
有一次,在孩子做家庭作業時,爸爸意外地發現他在一筆一畫地抄寫別人的作業。他氣不打一處來,本想嚴厲地批評他一頓。
可轉念一想,他不會做題,自己又很少有時間輔導他,為了完成作業他隻好抄別人的作業。再怎麼說,也無濟於事。況且抄作業被爸爸逮住,孩子肯定也覺得臉上沒光。
於是爸爸一句也沒有批評他。而是把作業本翻來覆去認真看了幾遍,然後對孩子說:“嗯,今天的作業寫得真工整,以前我還真沒有發現,原來你的字寫得還蠻好看的!”
爸爸輕輕撫摸了一下孩子的頭,就繼續做事去了。
孩子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愣了半天沒有緩過神來。因為學習跟不上,在同學們眼裏他幾乎是一無所長,從來還沒有人告訴他身上還有什麼優點。但是今天,爸爸竟告訴他寫的字很好看!雖然隻是一句極其平常的話,卻在孩子的心裏激起了千層波浪。
從此,孩子滿臉遲鈍、冷漠的表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快樂和喜悅。他的作業盡管還常常出錯,但每次都寫得工工整整。漸漸地,老師同學們也對他改變了看法,他的成績也慢慢提升上來。
世界不缺少美,隻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到的閃光點,隻是我們還沒有發現而已。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這些閃光點,幫助中等生找回自信、進而引導他們發掘自身的潛力。
方法二:多使用肯定的暗示
由於在學習上總是處於中遊,中等生常常對自己的能力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因此,作為家長,應該隨時隨地給孩子一些肯定的暗示,把成功的信號植入孩子的內心,從而激發出孩子最深層的動力。
小學時,羅德成績一直很差,每次考試總在班級的中下水平徘徊。老師一直說他無可救藥了,連他自己也覺得這輩子不可能成功。為此,他總是很沮喪。
直到有一天,老師興奮地在班上宣布,著名的學者克勞斯要來班上做實驗。
對此,羅德並不感興趣。而那些優等生卻一個個都高興得跳起來。因為老師告訴他們,克勞斯是研究人才學的,據說他有一種神奇的儀器,能預測出誰會在未來獲得成功。
“誰能成功?肯定不會是我,隻能是那些優等生。”羅德更加肯定此事與自己無關。
克勞斯終於來了,他除了和藹可親之外,再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而且,他隻是到班上轉了幾圈便沒了蹤影,甚至沒機會認識那幾個優等生。幾個優等生大失所望。
所有的學生都做了一次例行體驗,除了體重計、血壓計、聽診器之類也沒有什麼神秘的東西。體檢和學校平日組織的沒有任何不同。
也許克勞斯有特異功能吧?優等生們安慰著自己。
老師點了6個同學的名字,請他們到辦公室來一下。讓羅德緊張的是,老師也叫到了自己。他以為自己又犯了什麼錯誤,要去挨訓。不過,其餘5個人也莫名其妙。
辦公室裏坐滿了老師,還有克勞斯和他的助手們。
“我仔細研究了你們6位同學的檔案以及現在的學習情況,在我看來,你們6個人將來會成大器的,好好努力吧!”
羅德感覺渾身的血一下子衝到了頭上。他覺得自己一定是聽錯了,可看看在場的專家和老師們的表情,他知道這是真的。
從辦公室出來的那一刻起,羅德覺得自己的腳步比以前輕鬆了許多。
“我會成大器的,克勞斯是這麼說的,他可是大名鼎鼎的人才學家!”這句話從此植入了羅德的心底,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他。很快,他的成績躍居班級前幾名,接下來的一個學期,他得到了第一名。然後,他就把這個第一名一直延續下來。
16年後,羅德順利地從哈佛大學畢業。在畢業典禮上,他見到了久違的克勞斯教授,克勞斯已經頭發花白了,但羅德還是一眼就認出了這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
“您是憑著哪一點確信我一定會成功的?”羅德忍不住問他,“你知道嗎,在那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真的不會有什麼出息了。”
“孩子,讓我來告訴你事情的真相吧。”克羅斯還是那樣的和藹可親,娓娓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克羅斯當初是在做一個實驗,主題是“激勵對人的影響”。
“當時我隻是從花名冊上隨便勾出了6個人名,其實我對你一點也不了解。實驗表明,積極的言語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對自己的信心,更能激發孩子的潛力,因為人類會經常被自己心中的信心所引導,小孩也不例外。到目前為止,這個實驗大獲成功,因為除了因出車禍而身故的蓮德,你們5位都獲得了成功。”
讀完這個故事,作為家長的您有何感想?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千萬不可用“你真笨”“你快完了”之類絕對的話語打擊孩子。因為我們的一點點暗示都會在孩子的心靈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
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多給孩子們一些正麵的暗示,甚至隻是拍拍他的肩膀,擁抱他一下或給他一個微笑,都可能徹底改變他們的內心世界。
方法三:多些關愛,少點冷落
要激發中等生的潛力,我們還應該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多給他們一些貼心的關愛,使他們感受到自己備受關注,從而激發其追求上進、銳意進取。
小童不僅平時學習成績很差,還常常製造一些“小事故”,是班上有名的“淘氣鬼”。但他組織能力強,極有號召力,且籃球打得非常好,是學校籃球隊的主力中鋒。針對這種情況,爸爸采取鼓勵、表揚的方法,極力支持他參加籃球比賽。
課餘時間,爸爸經常給他講鄧亞萍、李寧等體育明星小時候認真學習的故事,點燃他追求上進的火花。與此同時,在小童訓練最艱苦的時候,爸爸總不忘每天都關心一下他。有段時間,小童打球摔傷了,爸爸一有空就在家裏陪著他,幫他補習落下的課程。
慢慢地,小童對學習有了一定的興趣,課上坐不住的現象少了,期末考試的成績也有了大幅提升。
父母的關心幫助,對孩子的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無論你有多麼忙,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你也一定要抽出時間多給他們一些關愛。
細節6 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經常會發現,許多中等生在做遊戲的時候是“常勝將軍”,可以說智商一點兒都不比別人差,可每次考試他們的成績卻總是提不上來。
對此,許多家長都想不通,也很煩惱,不知道原因究竟何在。一位家長感慨道:“你看北大、清華的那些孩子,從外表上看也是平平常常,和別的孩子沒什麼區別,可不知道為什麼那些孩子的學習成績那麼好,相對於自己的孩子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其實原因很簡單,家長們忽略了一個隱性的事實:那就是孩子們不同的學習習慣。據調查發現,學生的成績與他們的學習習慣是成正比的,凡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往往也是學習習慣好的學生;凡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學習習慣也往往不好。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可以不娛樂、不休息都心甘情願給孩子默寫,幫孩子檢查作業,勁沒少使,時間沒少用,可效果就是不佳,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上課不專心,東張西望;有的孩子寫作業馬馬虎虎、拖拖拉拉;有的孩子作息沒有規律、學習沒有計劃;有的孩子不愛動腦筋,嚴重依賴老師和家長……所有這些問題,歸結起來都是學習習慣問題。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個養成了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會把學習當成第一需要,當成最大的樂趣。
一位河北省文科高考狀元的母親,提起孩子的學習時顯得非常輕鬆:“孩子小的時候,家裏買不起書,我就到處找書給他看,講給他聽,慢慢地這孩子就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上了小學以後,我從來沒管過他,他也根本不用管,自己就特別愛學習。”
正如著名學者周上淵所說:“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寶貴的力量也是習慣。”我們應該從孩子的習慣入手,讓孩子盡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對於提高孩子的成績,促進孩子快速成長都具有顯著的作用。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必須有一個堅定的態度
對於中等生來說,要讓他突然改變長期養成的一些不好的習慣,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引導,還要隨時督促他,使之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廢。
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能不能養成一個好習慣,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有時候,我們不得不使用一些手段,讓孩子暫時受一些委屈,等到他形成了固定的習慣,接下來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馬同學,北京大學經管學院三年級學生。提起自己的學習心得,他這樣說道:“我能考進北京大學,得益於我的媽媽,她幫助我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習慣。這些習慣當時看上去很小、不起眼,現在看來卻很重要。比如吃飯,我兩三歲時,不好好吃飯,還磨磨蹭蹭的。我媽媽下決心要把我的毛病改過來,她每天把我撂到1米多高的窗台上,麵對麵地喂飯,不吃完不讓下地。開始,我很害怕,很快就把一碗飯吃完了。後來,媽媽也不喂我了,讓我自己吃,我再也不磨蹭了。慢慢地養成了習慣,做其他事也不磨蹭了,學習上也是這樣,從不拖拉。”
周同學是2000年江西省高考文科狀元。回憶孩子的學習情況,他的父親這樣表示:“我特別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不管學習任務多重,晚上11點前必須上床睡覺,早晨6點半必須起床,起床後讀半小時英語或語文,這些年一直是這樣,雷打不動。”
當然,作為家長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必須適度,要有耐心,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挺有意思的話,對於我們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很有啟發。他是這樣說的:“習慣就是習慣,任何人都不能把它從窗口扔出去,隻有哄著它從樓梯下去,而且每次隻能走一層。”
方法二:盡可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中等生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缺乏獨立意識。在當前的學校裏,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裏,這些孩子都是家中獨苗,享受著“眾星捧月”的待遇。這些孩子在家裏家外幾乎很少自己做事情,獨立意識自然很差。因為缺乏學習動力,又好逸惡勞,所以這些孩子往往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對於他們長期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比如:許多家長認為讓孩子自己做事會影響和耽誤他的學習,因此事事幫孩子包辦,孩子渴了大人給倒水,鉛筆斷了家長幫著削,書包亂了由父母來整理。這些事情雖然看起來不算什麼大事,可時間一長就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其結果可能使孩子做事責任心差,缺乏學習主動性,上課不注意聽講,作業馬馬虎虎,嚴重影響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作為父母,對孩子的疼愛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不去放飛,孩子就永遠學不會飛翔;不經曆摔打,孩子永遠都不會變得強壯。適當的時候,我們應該對孩子學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學著做事。不要害怕他們失敗,給予必要的扶持和指點,放開手腳,讓他們去接受鍛煉,這樣才能使他們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陳同學,是2000年西藏自治區的高考狀元。讓我們來聽聽她的母親是怎樣介紹孩子的學習經驗的:
“我從來不先給孩子檢查作業,而是讓孩子自己檢查。等孩子查完了,我再檢查,查出有錯誤的地方也不告訴她哪裏錯了,隻告訴她有錯,讓她再查,直到她自己發現為止。慢慢地她就養成習慣,一是耐心細致,二是不依賴父母,學習靠自己。”
再比如北大學生馬同學,還在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她“寫”日記。當時她還不會寫字,媽媽就讓她把每天有意思的事說出來,她幫助記錄,一兩句都可以。到後來上了小學,孩子開始識字了,媽媽就堅持讓她自己寫日記,在學習的同時也間接培養了她克服困難、不依賴別人的習慣。
事實上,每個人都希望用自己的能力來證明自身價值,孩子也不例外。讓孩子在自覺和獨立中找到自身的價值,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和支持。
方法三:父母一定要自己做出表率
言傳不如身教,父母的言行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然而許多時候,家長往往是說得多、做得少,這樣就使得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譽蕩然無存,更別說要求孩子堅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
比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學習專心致誌、精力集中,可自己卻不能嚴格要求自己,隻要有空就控製不住自己,動不動就玩遊戲、看電視;還有的父母做事三心二意、虎頭蛇尾,或者嘴上說一套,做事又一套,明明要求孩子要控製自己的情緒,轉眼之間自己就因為一點小事怒氣衝天——這樣的做法怎能讓孩子心服口服?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我們要求孩子學習,自己已是大人,沒必要再去學習。的確,我們當然不必要為了作表率再去讀一遍大學,拿個什麼學位回來。但至少我們應該有一種姿態。比如:我們可以選擇閱讀。一有空閑,我們就坐下來讀讀書、看看報。一方麵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另一方麵也給孩子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好。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使學習成為一種自然的本能,貫穿於孩子每時每刻的行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