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激勵中等生,請先走近中等生(2 / 3)

典型的表現就在於小敏缺乏刻苦學習、力爭上遊的意識。這樣一來,她的學習成績自然平常。然而讓父母更擔憂的是,小敏總是缺少一種麵對困難的勇氣。平常做作業,一遇到難題,她不是先自己想辦法,而是先哭著鬧著找媽媽解決。

有一次,學校舉行數學競賽,老師請同學們自願報名。看到有的同學報名,小敏非常想參加,但她又覺得複習太累,而且也怕考得不好,自己會非常難堪。

猶豫不決之中,她還是選擇了放棄。但事情過後,她又特別後悔。看到幾位同學在競賽中拿了獎狀回來,她羨慕得不得了,但也隻能把這種羨慕暗暗地藏在心裏。

因為感覺自己成績不好、表現也不突出,小敏越來越沉默寡言,她不想學習,一遇到比賽就遠遠地躲起來。就連學校的體育比賽中,都從來沒有小敏的影子。

對於她的表現,小敏的父母非常擔心:照這樣下去,小敏將來長大了可能很難自立,更別說要應對來自社會的各種激烈競爭。

在學校裏,像小敏這樣的中等生不在少數。他們缺乏強烈的競爭意識,不敢去麵對競爭,即使麵對競爭又總是想贏怕輸、患得患失。這種心理上的弱勢,又促使他們得過且過、安於現狀,當然也就很難使自己的麵貌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

當今時代,各行各業的競爭正日益激烈。讓孩子學會競爭,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已經成為時代的需要。

不僅如此,良好的競爭意識,還可以激發孩子強烈的求知欲望。通過競爭,孩子增強了參與意識,在與人競爭中,他可以學會協作、與人相處,而且可以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極為有利。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發展孩子的個性

最新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競爭能力是與其個性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孩子也不例外。作為家長,我們應從其本身的需求、興趣出發,在讓孩子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上,著力培養幾種特殊的才能和本領。事實證明,個性越是突出的孩子,其自身蘊涵的競爭能力往往越強。

小軍是北京市某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因為不愛說話,從一年級開始,他在班裏一直是個不起眼的中等生。

有一天,爸爸在小軍看電視時,發現他對一個圍棋節目十分感興趣。爸爸想小軍個性內斂,不喜歡交際,但他做事很有條理,觀察細致,譬如他能輕易地發現幾幅相似拚圖中的不同之處。更重要的是,小軍耐心很好,又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爸爸覺得小軍在下圍棋上有許多先天的優勢。

於是,爸爸就在小軍生日那天特意送了一副圍棋給他。結果,小軍喜出望外,竟一下子迷上了圍棋。隻要完成了作業,小軍就纏著爸爸下圍棋。為了提高棋藝,小軍還讓爸爸買來專門的書,沒事就坐下來看個沒完。小軍的棋藝進步很快,竟成了班裏首屈一指的圍棋高手。從來都不引人注目的小軍一下成了同學們心中的“英雄”,小軍甭提多高興了。

爸爸又趁機引導他學好數學,多做科學實驗等,一步步把小軍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了起來。

孩子的個性千差萬別,作為家長一定要結合實際,因材施教。比如:喜歡說話的孩子就適宜發展聲樂,喜歡藝術的就可以學書法,喜歡模仿的可以學表演,喜歡運動的可以學武術等。隻要有利於促進孩子成長的個性,我們就應該極力提倡,全力發展。

方法二: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事實證明,過於聽話的中等生對他的成長未必有利,因為這樣的孩子對問題缺乏個性見解,對壓力無力抗爭。出於對未來生存發展的需要,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讓孩子敢想、敢說、敢做,勇於迎接各種挑戰。平時沒事時,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勇敢地走出去,感受生活,體驗競爭。事實證明,能夠自理、自主、自律、自信的孩子,其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往往強於別的孩子。

方法三:鼓勵孩子相信自己

中等生缺乏競爭意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自信。毫無疑問,一個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孩子,也就失去了和其他孩子競爭的能力。這就好比一個戰士還沒有上戰場就已經繳槍投降了。也許是長久的努力看不到一點點成效,許多中等生總是覺得自己天生就能力不濟,使他們喪失了參與競爭的勇氣,當然也就無法從競爭中體驗到一種成就感。

對於不自信的孩子,家長一方麵要幫助孩子找出失利的原因和正確的途徑;另一方麵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是非,從而決定自己“怎樣生活、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在平常學習時,家長要幫助中等生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定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種任務、實現某個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就是一個自我激勵、自我競爭的過程。隻有在這個過程中相信自己,戰勝內心的怯懦,才能一次次地突破自我。

方法四:端正競爭的態度

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過程中,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競爭不是狹隘的、自私的,競爭者應具有廣闊的胸懷,正確看待超越和反超越。

與此同時,競爭不是陰險和狡詐、暗中算計別人,而應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以實力取勝。而在競爭中,又不乏各種形式的協作,沒有良好的協作精神和集體觀念,單槍匹馬的拚搏是不會成功的。即使一次兩次能夠僥幸得逞,這種成功也是脆弱的、不能持久的。

在競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意地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因為孩子的自控能力還相對較弱,而受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氣影響,很可能會在競爭中使用一些不光彩的小手段。對於這種行為,我們一定要在說明道理的前提下嚴格製止。要讓孩子明白,競爭是有規則的,一定要光明正大,不能弄虛作假、搞小動作,如果那樣去做,即使贏了也不光彩。

與此同時,家長還應注意讓孩子把公平的競爭與惡意的爭鬥區分開來。正當的競爭是按照統一的規則,通過發展自我、提高自我的方式去超越對手;而惡意爭鬥則是施展陰謀詭計,通過傷害對方的方式去戰勝對方。正當競爭的目的是為了大家一起進步,共同發展,而惡意爭鬥則往往是兩敗俱傷,得不償失。

方法五:讓孩子更多地參加比賽

參加比賽,是訓練孩子競爭意識和能力的最直接手段。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區,家長一定要盡量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賽事活動,尤其是讓孩子參加能發揮自己特長的比賽,更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例如,通過舉辦講故事、繪畫、書法、演講、手工製作、做小記者等第二課堂活動,激發他們某方麵的興趣、愛好,從而促成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競爭意識的提升。

這裏家長需要注意的是,鼓勵孩子參賽的同時,一定要讓他明白一個道理:在比賽中要努力去取勝,但不必太在意結果,重要的是享受比賽的過程。也就是說,不要把參賽的目的單純地鎖定在得獎上。

通過賽前的心理準備、體能鍛煉和物質準備,培養孩子完成任務的信心,樹立一種敢於拚搏、敢於競爭的精神,這才是我們的中心目的。

細節4 其實中等生最需要被關注

中等生占一個班級學生的大多數,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群體,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同學。不僅因為他們數量太多了,也因為他們太沒有特色了,以至於很多人都忽略了中等生的存在。在這種被忽視的環境裏,他們日益變得默默無聞,變得沒有上進心,變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然而他們的內心並非甘於這種現狀,他們也渴望有朝一日能跨入優等生的行列,渴望著老師讚許的目光、同學們羨慕的眼光,還有家長欣慰的眼神。可是,沒有人在意他們的想法,沒有人肯在背後推他們一把,其實他們最需要別人的關注。

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曾寫出了這樣一篇《假如我是一個差生》的作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等生的尷尬處境和他們渴望得到老師關注的迫切心情。

“我是一名中等生。老師把希望的眼神給了三好生,又把關注的目光都投給了差生,我們這些中等生真的很寂寞。每當我坐在角落裏孤獨寂寞地望著老師給差生耐心地講題時,我真嫉妒他們!假如我也可以坐在老師旁邊,聽老師能單獨給我講講什麼,哪怕是輕輕地問一聲:‘你哪兒不會?’那時我一定會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為此,有時我真想做一個差生。”

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大家都知道,在班裏老師們最關注的永遠是那些優等生和學習障礙生,而優點、缺點都不突出的中等生很難受到老師的關注。

無獨有偶,曾在網上看到一位中學生寫的習作《渴望做差生》,這篇作品更能反映中等生渴望被關注的心態。

“我真的恨自己是個中等生。老爸老媽總是這樣說:‘這孩子不上不下的,看來以後考大學是沒什麼指望了,不過放棄了又太可惜,真是急人哪!’爸爸媽媽如此看我,老師更是忽略了我,鮮花般的微笑、陽光般的溫暖都給了優等生,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和輔導的機會又施舍給了學習障礙生。我們這些‘不上不下、半饑不飽’的中等生隻能默默無聞地待在被遺忘的角落,沒有陽光雨露,甚至也沒有風霜雨雪。平時,無論是課堂上回答問題還是上黑板答題,我都沒有機會。期末,‘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等獎勵更是沒有我的份兒。為了不讓老師忘記我的存在,我隻能故意製造些事端,可老師卻把這些“搞破壞”的帽子扣到了學習障礙生頭上。因此,那僅有的一點點批評也被學習障礙生搶走了,那批評對我來說也是愛和關注啊!”

讀完這樣的文章,中等生的心態躍然紙上,它是那麼的真實,又是那麼的令人難以置信。不過,事實的確如此。仔細想一想我們就能理解,在我們國家由於傳統的應試教育體製和不合理、不健全的教育評價標準,導致學校把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的生命線,而老師毫無疑問地就把教學成績放在班級工作的第一位。決定教學成績的是哪部分人呢?優等生和學習障礙生。優等生可以提高班級的總成績,而學習障礙生卻會拖教學成績的後腿。如果能夠保持優等生成績穩定,學習障礙生成績提高,那麼班級的總成績就會提高。中等生呢?管不管都一樣,他們是穩定的中堅力量,對班級成績幾乎沒有不良影響。所以,一直以來,幾乎各個學校的教學策略就是“抓兩頭,促中間”,但在潛意識中“促中間”往往變成了“丟中間”。這種教育策略直接造成了中等生被忽略的尷尬處境。

給家長的建議

方法一:讓孩子爭取獲得老師的關注

老師的關注對中等生狀況的改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有時甚至勝過家長的關注。這種關注會點燃中等生奮鬥的激情,也能發掘出中等生的閃光點。所以,家長無論是通過和老師交流或者讓中等生主動和老師談心的方式,都能讓中等生獲得關注,不再平庸。

一位老師曾經這樣記錄過一位中等生的變化。

我們班有個女孩,相貌平平,學習中等,沉默寡言,我對她一直沒有特別關注。直到有一次我突然想起來她每天到校都很早,於是我就把教室鑰匙給了她,讓她早上開門,放學後檢查門窗,然後鎖門。後來同學們都反映她很負責任,於是我又趁機讓她做班裏的衛生委員,當然她要負責“班級衛生”和同學們的“個人衛生”。這樣一來她變化就更大了。當上衛生委員的第二天她給人的感覺是“煥然一新”,整個人來了個大變樣。一束美麗、整齊的麻花辮取代了平常蓬亂的頭發,邋遢的麵孔不見了,衣服上的“斑紋”也消失了。加上她工作認真負責,同學們也都願意接近她了。課堂上她也敢舉手發言了,自然她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

一位普普通通的中等生,在老師的熱心關注下竟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關注對中等生而言真是一種春風化雨的浸潤,也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因此每一位老師都應該真正關心每一位學生,不管他是優等生、學習障礙生還是中等生。而每一位家長也都應當為孩子爭取到受老師關注的機會。

方法二:多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

老師對中等生的關注如此重要,家長的關注也不可或缺,而且義無反顧。孩子畢竟是自己的,他們的前途和未來與每位家長息息相關,因此對自己的孩子多加關注是義不容辭的。而且,家長給予中等生一定的關注,也能夠有效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讓中等生不再“中等”。

一位考上重點高中的“中等生”這樣寫道:從初一到初三,父親很少問及我的學習情況,或許是他生意太忙的緣故吧。所以,在學校裏我一直過得很瀟灑:癡迷於打籃球,和同學一起逃課,有時候還抽煙喝酒,就這樣一直混到了初三,當然成績從沒進過前五名,我也樂意做了一名中等生,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中考前的某一天。

那天吃過晚飯,父親對我說:“這麼長時間,我一直沒怎麼過問你的學習,聽說你成績還不錯,不過馬上要中考了,不要壓力太大,要注意身體。”

父親的話,讓我的臉一下子紅到了耳根,幸好是在晚上,父親並沒有看到。可是父親的這些話卻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讓我從心底體會到父愛的深沉,也讓我獲得了被關注的力量。從那天起,我改掉了一切惡習,專心地投入到中考中去,我不能讓父親失望。經過三個多月的奮戰,我如願考上了市重點中學。

從這個例子中看出,父母的關注對中等生是多麼大的一種激勵,盡管有時這種關注隻是一兩句發自肺腑的話語,都能給中等生帶來莫大的鼓勵。中等生的內心最需要獲得別人的關注,尤其是老師和家長,給了他們關注就等於給了他們騰飛的翅膀。

細節5 中等生最具有發展的潛力

最近,有這樣一篇報道:

在東北某高新企業,領導最喜歡聘用的就是一般院校的中等生。因為這些在校時的中等生大多定位準確,心態穩定,一旦給予一定的培養就進步很快。目前在這家企業,80%的企業骨幹都曾經是中等生。

據調查,這種現象在國內外許多企業裏都大量存在。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究其根源,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中等生大都不善於表現自己,在學校的時候老師總是喜歡那些能夠表現自己的學生,而對於這些沉默寡言的中等生他們則很少關注,當然也就無從發現他們身上的潛質。而一旦進入企業,通過企業的係統培訓,再加上配套的激勵機製,這些中等生身上原來被埋沒的潛質被大量地挖掘出來,創造出非凡的業績自然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我們不難想象,在當前班級裏的中等生身上,一定還有許多未被發現的潛質。他也許不擅長做數學題,卻擅長交際;他也許不擅長背誦課文,卻喜歡唱歌;他也許不會寫一手好字,卻是足球場上難得的前鋒……也許當前他隻是班上一個毫不起眼的中等生,但未來他可能就是國家的棟梁、社會的精英。

每個孩子都是一座寶藏。事實上,中等生並非個個都不求上進、沒有特長或者能力極差,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也有豐富的思想、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大量的潛能亟待老師和家長去開發。他們不在這方麵顯露,就在那方麵表現突出。事實上正是如此,進入高一級學校或班級後才得以嶄露才華的中等生不乏其人,這就充分說明隻是由於某些主客觀原因,才使他們暫居中等的。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發現、挖掘孩子身上的潛力,絕不能因為當前沒有看到他的進步而放棄了信心,更不能因此對孩子大加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