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
心中有疑問,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答案一定要記下來,然後找機會問別人,求得正確解釋。這個再簡單不過的事情,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嗎?而這樣的學習習慣,對於孩子的成長又會有哪些好處呢?
錢文忠:
接著《弟子規》要求孩子們在讀書的時候,心有疑,隨劄記,就人問,求確義。古人的讀書啊,沒有咱們今天那麼好的條件,我們因為是按部就班的,我們這個九年製義務教育,完了以後高中,完了以後大學,都有老師在的,今天又有電腦,如果自己有點疑問,有點不懂的地方,你到處可以請教,古人不行。古人有的時候讀書每一老師的,所以一旦讀書,讀到不懂的地方,你要隨劄記,趕快記下來,記在小本子上,完了以後碰到人就問,碰到人就問,希望能夠得到準確的答案。這個劄記的功夫,這是一種功夫,我民現在很多人不做了,不是很多人不做了,基本沒有人做。過去的讀書人,隨身有個小本,隨身有各小本子,要出來記,一下碰到自己不懂事情,或者自己想到一些東西怕忘記了,都要隨時記下來的,很多大學者都是這麼做的,現在我們的孩子都沒有這個習慣了,實際上這個習慣特別特別要緊,劄記還有一種習慣,就是日記的習慣,日記也是劄記的一種,我們現在大概沒有人有記日記的習慣,大概是沒有。最好讓孩子形成這個習慣,每天記一些東西,不一定要長篇大論,比如說今天我晚起了,也是一句話,或者今天比如考試,我忘了一道題,也是一句話。比如今天上課,我忘了帶手絹也是一句話,但是要培養他這種習慣。
現在我發現很多孩子沒有這個習慣,這個習慣應該從小養成,積累知識特別怕的一種做法就是叫篩子法,什麼叫篩子法呢?你一個篩子說麵都是米,你一篩,如果篩子眼小的話,那麼你篩掉的是碎米,篩掉的是小石頭,那麼篩子眼怎麼小呢?怎麼才能小呢?就要培養你從小細致的習慣。你從小特別細致,筆頭勤,我們過去講筆頭勤,要筆頭非常勤,你這個知識的篩子,這個眼就會越紮越小,越紮越小,這樣的話,你的知識才會積累起來。不然的話,你讀五本書,漏掉四本,沒準那一本還是讀錯了,這是完全無益於知識的積累。
畫外音:
房室、牆壁、幾案、筆硯,這些看起來和讀書有關卻又不是有著絕對必然關係的事情,為什麼《弟子規》會把它們專門作為四句話來要求孩子呢?難道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真的會對一個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嗎?
錢文忠:
接下來,《弟子規》還要求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讀書環境要有一種關切,要養成良好的打掃自己讀書環境的習慣。房室清、牆壁淨、幾案潔、筆硯正。要保證自己讀書的房子非常地清爽,牆壁要保持幹淨,幾案,我們知道古人讀書的幾案跟今天的書桌不太一樣,有條幾、案子,要保持它非常的整潔,筆硯台一要正,筆要放在筆地方,硯台要放在硯台的地方。這是要求孩子從小從整體書房文具做起,養成有條不紊,井井有條的良好習慣。
長大以後,再處理事情,就不會手忙腳亂,進退失據,我因為講《弟子規》,我後來比較關注一些我的朋友啊,或者鄰居啊,這樣的一些情況,我發現孩子的書包很多是父母理的,現在孩子寫作業已經寫得很晚了,比如到九、十點鍾,父母不舍得,長輩不舍得,寶貝,快去睡覺吧,然後替他把書包理好。其實,這喪失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機會,孩子理一理書包,隻多五分鍾、十分鍾,而寫他會越理越快,越理越熟練的,讓孩子自己理,讓他把練習本、筆、手絹、水壺、書有條不紊地按照自己的習慣放好,這一點我們現在都普遍的忽略。
東漢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叫陳蕃,這個人是孝廉,舉孝廉當的官,後來當然還當過很多官,當過太守,而且起來還當過尚書,總之,當的官都不小。但是這個人在曆史上很有名,有名在哪裏?不僅僅是因為《後漢書》裏麵有傳,《後漢書》對陳蕃的評價是,漢世亂而不亡,百餘年間數公之力也。就是說漢朝很亂,但是亂了沒有亡,是有好幾位大臣的功勞,其中有一位就是陳蕃,這個評價很高。但是他之所以有名,不是因為這個,而是因為一句話,哪一句話大家知道嗎?叫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是個什麼故事呢?陳蕃的祖父曾經擔任過河東太守,但是到了他這一代,家道中落,已經不大行了,不是那種顯宦之家,不是了。陳蕃15歲的時候,曾經在一個庭院裏麵讀書,一天,他爸爸的一個老朋友叫薛勤來看他,看到這個陳蕃讀書院子裏,雜草叢生,汙穢滿地,根本不大嫂。他就對陳蕃說,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說你這個小孩子,你怎麼不把你的庭院整理整理幹淨呢?準備有賓客來訪啊?陳蕃當即回答,說什麼呢?大丈夫處事當掃除天下,安是一室乎?說大丈夫應該掃除天下,應該關心國家大事,幹嘛要我去掃一個小房間啊?有什麼用啊?這個回答讓薛勤很吃驚,一方麵他知道自己這個故人之子胸懷天下,是一個有大誌的人,但是,又發現故意一人之子不拘小節,沒有養成重視小事小節的習慣。
所以他就勸了一句,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你連一間小房子都打掃不幹淨,你還說什麼打掃天下啊?天下的世親比你這個庭院的事情複雜多了,你連你這個院子都伺弄不好,你還什麼大言,說要掃除天下。陳蕃聽了這個話以後,恍然大悟,從此以後,把自己的庭院打掃得幹幹淨淨,自己讀書的幾案準備得幹幹淨淨,養成了非常有條不紊的好習慣。後來才得以成就大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後來就成為了我們教育孩子非常有名的話,但是這個話這幾年是聽不到了,沒有人再指望自己的孩子打掃屋子,都指望自己的孩子去打掃天下,恨不得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夠建立豐功偉業,但家裏亂點,被我不疊,書包不理都不要緊,這是一種很要命的誤解。還是應該讓孩子從小形成好習慣。
畫外音:
古人長說,見字如見人,由此可見一個人字寫的怎樣是多麼的重要。可是我們今天的孩子已經不需要磨墨了,而且因為電腦的普及,我們寫字的機會似乎都很少了。那麼《弟子規》的這四句話對於今天的我們還有什麼指導意義呢?
錢文忠:
《弟子規》非常注意細節,注意到什麼地步呢?《弟子規》講,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什麼意思?墨,我們這一塊墨,現在的孩子都不用了,都用墨汁了,我們小時候寫字還是用墨的,我祖母就講,我祖母經常把我的墨倒過來看,磨的一麵,經常會磨斜麵一掉的,磨得一道斜。我祖母也說,哎呀,這樣不好,我祖母跟我說,你不能這樣磨墨。我那時候不懂,奶奶也很寵愛我,我祖母非常寵愛我, 我說奶奶,這有什麼,磨出來不都是黑的?我奶奶說不能這麼磨墨,她就教我磨墨的時候你要端正,一定要肘端平,三指到四指捏墨,要這樣磨,非常平的端正地磨,而且一般來講,正磨六圈,反磨六錢,你不能一直像推磨一樣的磨不行,要這樣磨幾圈,這樣磨幾圈,古人或者是過去老傳統非常講究。你這樣磨出來的墨永遠是平的,也就是磨墨的時候,你也不能掉以輕心。你心要端正,這樣你磨出來的墨不會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