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解讀弟子規(二十二)餘力學文之二(3 / 3)

字不敬,心先病。這一點在今天是太重要了,我們現在孩子不要說這個小學生的孩子,中學生的孩子,就現在大學生、研究生、碩士生、博士生,這一筆字啊,能拿得出來的是太少了,字寫得都不像樣,字不端正,不是說你的字要寫得多好,要寫到書法家這個水平,不是這個意思,要一筆不苟,端端正正。我現在經常說,我們很多人的字像什麼?就像飛過一隻蚊子,我啪一手把這個蚊子拍死在這牆壁上牆壁上的蚊子就是字啊,不知道他寫的什麼,一定要端正。過去古人講,字是什麼?叫見麵寶啊,大家知道這個意思嗎?就是說過去你比如給長輩寫封信,或者是你去推薦自己,或者你去求職,先要寫封信去的,人家一看你一筆字好,你就先得分了,而且古人是要從你的字裏邊看你的修養的。我們現在很多家長也不太關注這個,職關注還一快點寫完作業,快點寫完作業,但是你不關注孩子寫字。要特別特別注意。

所以古認得讀書方法也好,古人的寫字方法也好,歸根結底是修身養性的方法。為什麼我們現在發現書法家往往都很長壽呢?往往都顯得很年輕啊?寫字本身是修身養性的過程,我們千萬不要忽略。

《弟子規》還要求我們的孩子們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元一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損,就補之。這是指對書籍的態度,我們應該尊敬,應該愛惜。你放書應該放在固定的地方,看完了以後你要放回原處,哪怕你碰到急事情,你要離開,也應該把書卷好,紮好,這是古書,現在的書沒有這個,古代的書如果是卷軸的,就要卷好,如果是有函套的,應該把函套插好,有缺損就補之,古代的讀書人都會補書的,如一古代的一本書可能傳一兩百年,幾代人,如果有缺損,你要補好。

今天我們的孩子有這樣習慣的也不多,因為今天得到書籍太容易了,大家經濟條件也好了,買書也買得起,書店裏什麼書都有得買,但是大家回想一下,哪怕我,我出生在1966年,我們小時候要買到一本書,都是很寶貝的,都不舍得,不舍得讓書有點卷角,有點破,我們都不舍得的,我們都把書包上一個皮,非常好地把它保護起來,所以我現在非常讚成有一點,像我孩子就讀的學校,每個學期發完書回來,要求孩子自己包書皮,這個我非常讚成,非常讚成。不是說你孩子損壞了這本書父母給你買不起,不是這個意思,沒有多少錢,但是要培養你愛惜書籍的習慣。

畫外音:

除了讀書的方法,《弟子規》對怎樣愛護書籍也給我們的孩子提出了要求,因為這些看起來很小習慣的培養,對於孩子今後的人生都會有益。那麼關於如何愛惜書籍,司馬光是怎樣做的呢?

錢文忠:

司馬光我們知道,一生好書,一生讀書。他讀書的時候,就非常注意愛惜自己的書,司馬光的讀書堂,藏書萬卷,藏書非常多,而他天天都在讀書,晨昔披閱十餘載,讀了很多年,但是他的書依然跟新的一樣,記載說,皆新落手未觸者,都新得像手都沒有碰過一樣。司馬光就是非常愛惜書,司馬光讀書之前先要把幾案擦幹,在桌子上鋪上一塊布,然後端坐著看,他坐累了,想起來活動活動的時候,他事先都準備好一塊方的木板,把這個書放在上麵讀,他絕對不會拿手直接去碰這個書,為什麼呢?怕手有手汗,手上的汗把書給浸壞了。

當年都是線裝書我們知道,所以如果線鬆動了,全書就散了,那麼司馬光經常親手補書,所以這樣他讀書讀完以後,他的書像新的一樣,這是培養孩子愛惜書籍,乃至愛惜一切事物,對書籍、對前人的知識有一種尊敬,有一種恭敬,從小培養他這種習慣。如果他對待書籍是這樣,那麼他長大以後,對待自己的衣服,對待自己的電腦,對待自己的自行車,或者是對待自己長大以後買的小車,他都會很愛惜。這也是一個習慣養成的問題。

畫外音:

《弟子規》是以這八句話作為結束的,弟子規在此告訴了我們,應該讀什麼樣的書,正確的選擇對孩子的成長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接下來《弟子規》說的聖與賢,可馴致,是真的嗎?我們真的可以通過努力成為心目中的聖賢那樣的人嗎?

錢文忠:

《弟子規》在最後要求孩子們,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誌。不是聖賢的書不要看,如果你看了以後,會遮蔽你的聰明損壞你的心誌。我們經常講讀書無禁區,什麼書都應該讀,這是對成年人講的,對已經有了判斷能力,判別能力的成年人,是可以講讀書無禁區的。但是對於孩子,他的智力還沒有完全成熟,他的判斷力還沒有形成的時候,還一的讀書是應該有指導的,應該讓他在指導之下讀經典,讀好書,有些有爭議的書,甚至有些不好的書,現在也很多,是應該盡量不要讓孩子去讀的。

等他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自己的價值觀,他自己有判別能力,再讓他自己決定不遲。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誌。這是整部《弟子規》的最後四句話,最要緊的是勿自暴,勿自棄,也就是說人不要自暴自棄,人應該永遠向上,對自己應該永遠有一種要求,不要因為碰到一些挫折,碰到一些困難,遭遇到一些險阻就自暴自棄,我不行了,我做不成了,我不幹了,我就這樣了,千萬不要這樣,這是《弟子規》最後的要求。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不自暴自棄的一種決心和毅力,自暴自棄這樣一個出典出在儒家重要的典籍《孟子》,《弟子規》也正是用《孟子》的話來結束全書的。在孟子裏這句話叫什麼?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及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孟子講,你一個子暴的人,我都沒有什麼話可以跟你講了,你自己都放棄了,我還跟你講什麼。你一個自棄的人,自己都不追求上進了,自己就沒有要求的,你不可能有什麼作為的,言非禮義,你不是按照禮,按照義,你的言語不是按照這個來做的,謂之自暴,這有是自暴的人,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我這一生,如果不能做到仁義,我不能朝著仁義的目標去要求自己,去奮進,這就叫自棄。孟子引用顏淵的話發問,問什麼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堯舜禹嘛,舜是什麼人啊?我是什麼人啊?發出追這麼一個問題,舜是古代的聖賢,聖王,舜何人也?我何人也?而孟子的答案是什麼大家知道嗎?孟子的答案是人皆可以為堯舜,換句話說,隻要我們從小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隻要我們從小形成良好的人生習慣,隻要我們不自暴,隻要我們不自棄,隻要我們永不放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接近於我們心目中的聖賢,每一個人都會實現自己理想,每一個人都不會虛度自己的一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