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他就很驕傲,認為天下無敵。他的父親趙奢對自己的兒子很了解,為他很是擔憂,認為他隻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他的爸爸講說希望將來趙國不要用我的這個兒子為將,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讓趙國的軍隊遭受失敗。不幸,後來趙國就是用了趙括做將軍。公元前的259年秦軍又來進攻趙國,趙軍帶長平,也就是今天山西的高平縣這一代堅持抗敵。而那個時候很不幸,趙奢已經去世了,就這個又能讀兵書又能實際上指揮作戰的這位上卿已經去世了,這個時候指揮趙軍的是誰呢?非常有名的人,廉頗。廉頗年紀很大,但是打仗很有辦法,使得秦軍根本沒有辦法速戰速決。不一定打得過趙軍,這個時候秦過知道拖下去對自己不利,就用了反間計。派了很多人悄悄地溜進趙國,去散布一種謠言。散布什麼謠言呢?說秦軍其實最害怕的一個人是誰大家知道嗎?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我們秦國最怕他,打不過他,這個人了不起,到處散布這個話。
趙王聽大了這個話以後,趙王也有情報機構,一想原來秦國最怕趙括,那敵人最怕的我得趕快用上這一招,就任命趙括為大將代替了廉頗,結果是趙括之回紙上談兵,隻會學文不會力行。帶來了一場慘敗,40多萬趙軍被秦國殲滅殆盡,而趙括本人也被秦軍射死,被秦軍的弩箭射死。這是非常慘痛的教訓,天底下的父母有誰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趙括這樣的人,隻會紙上談兵的人,我想是沒有的。
還有一個關於鄭板橋的故事也很有意思,鄭板橋老來得子,他年紀比較大的時候才有一個兒子,難免很喜愛這個兒子這個很正常,但是他絕不溺愛,一貫要求自己的孩子在讀書學文以外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不要五梏不分,四體不勤,不要隻顧埋頭讀死書了。可是這個兒子不理解父親的一番苦心,鄭板橋非常著急。因為他老來得子,他擔心自己將來走了這個孩子還沒有完全成年,還年紀輕輕的,但是隻知道這種讀死書,隻知道讀書本上的知識不注重別的東西他很擔心。所以鄭板橋在臨終前,他知道自己不行了,硬撐著把兒子叫到病床旁邊,就跟兒子說我快不行了,現在我隻有一個願望你做兒子的要滿足我。什麼願望呢?
我想吃你親手做的饅頭,那麼兒子當然還是一個孝子,當然要滿足自己的父親最後一個願望,但是鄭板橋的兒子,我們知道鄭板橋是當過知縣的,鄭板橋的兒子在過去也算是官宦子弟,他什麼時候下過廚房做饅頭啊?他沒有做過。所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趕快去請教這些廚師,怎麼和麵,怎麼蒸饅頭。等把饅頭做好了端上來的時候鄭板橋已經去世了,那麼自己的父親終於也沒有能夠吃上自己兒子親手做的饅頭。悲痛之餘,鄭板橋的兒子當然非常悲痛,發現自己的父親在臨終前硬撐著留下了幾個字。
“淌自己汗,吃自己飯,自己事情自己幹。不靠老天,不靠祖宗才算真正的好漢”。兒子一下子才明白父親為什麼那麼久以來一直最自己有這樣的要求,不要隻顧學文,還是要努力掌握一些生活方麵的知識和技能。
畫外音: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實際上《弟子規》說的這種隻會讀死書的人我們今天也有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高分低能,我們的家長現在也越來越注意到了這一點,因為一個隻懂得書本知識而沒有實踐能力的人走進社會也是很難所有作為的。既然《弟子規》告訴我們不要讀死書,那麼反過來如果隻顧在實踐中培養鍛煉自己,而不讀書又會怎麼呢?
錢文忠:
《弟子規》也是反對的,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也就是說你隻顧去實踐,隻顧去生活,但是你不讀書那麼你就會任己見。你隻有一個人的私見了,你隻有自己的看法,你不知道別人怎麼看,不知道別人有那些經驗,有那些教訓。你就會昧理真,你就會不了解最真正的道理,最根本的道理你就不知道了。用句大白話說這就叫什麼,隻顧低頭拉車,不顧抬頭看路。《弟子規》也是反對的。
我們知道漢代有一個名臣霍光,他一生的故事就最能說明《弟子規》這方麵的要求。霍光是追隨了漢武帝近30年的重要的一個大臣。漢武帝死後他還授命於為漢昭帝的輔政大臣,接著執掌漢室最高權力20年,為漢朝的中興和安定建立了卓越的功勳,成為西漢曆史上的重要人物。所以他是麒麟閣十一功臣排名第一霍光,但是霍光是個什麼人?這當然是個非常能幹的人,實踐當中非常非常了得的一個人,但是大家知不知道霍光的結局是什麼?
霍光的結局是滅族,整個家族被殺光了。為什麼?因為霍光不重視讀書,對自己的家裏人,對自己的子侄輩也不要求他們學文的。後來碰到了這麼一件事情,霍光的妻子是一個很貪圖富貴的一個人,她為了把自己的小女兒嫁給漢宣帝做皇後,因為我們知道漢宣帝是霍光扶立的,所以自己還想做皇帝的丈母娘。所以她打算把自己的小女兒嫁給漢宣帝,想利用霍家的權勢勾結宮廷的醫生,下毒謀害漢宣帝的許皇後。這件事情敗露了,沒沒有成功,而霍光本來是一無所知的對這個事情,是他的妻子瞞著他這麼幹的,那麼按道理你作為漢室重臣,你霍光應該怎麼樣?趕快要把這個情況說明白,把這個天大的事情趕緊要處理好,這樣的經驗教訓比比皆是,在漢武帝以前也很多的,春秋戰國。
但是霍光沒有,霍光任自己的私見。任己見,他認為隻要我不說,就沒有人會知道。而且我現在權勢那麼大,我把它壓下來。這個事情沒有馬上的引起後果,霍光死了以後,霍家的子孫還是不讀書的,從來不認為家裏也沒有這個教訓,長輩也沒有教他讀書,所以非常的驕橫,非常的跋扈。那麼大家對他們的意見當然很多,紛紛彈劾。皇帝也看不慣,你們這一家人怎麼這樣,終於有一天霍光的妻子想謀害許皇後的事情被揭發了,這一下導致霍氏滅族。整個霍家子孫被殺光了,這當然是非常慘的。為什麼霍光會有這樣的結局?
班固我們知道是中國古代的大史學家,班固就有這樣的評價,然光不學亡術,安於大理。主要是因為霍光不讀書,對這種最根本的道理他不懂,他懂的一些小道理,懂得一些從個人的經驗開始能夠理解的小道理,對於大道理,最根本的道理他不懂。這是班固對他的評價,霍光這種不讀書,不學文這樣的教訓後來的人也都非常的重視。
宋朝的時候我們知道一個非常有名的大臣叫寇準,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寇準這個時候要當宰相了,他有一個朋友叫張詠在成都,張詠就說一聽到自己的好朋友要當宰相了,張詠就對自己旁邊的人說寇公是奇才,寇準可以,才華了得。可惜學問不夠,讀書不多。他在說這個,等到寇準出使陝州,寇準出來當官了。張詠正好從成都罷職回來,兩個人碰到了。寇準非常尊敬地給他提供了帳幕,就等於給他蓋了一個臨時房子。寇準非常尊重張詠的,熱情地款待。大家度過了幾天很開心的日子,要告別的時候寇準就把張詠送到郊外就問他,你有什麼可以教誨我的,有什麼可以教導我的嗎?張詠說,很慢地說《霍光傳》不可不讀。你要去讀讀《霍光傳》,寇準當時沒有明白他的意思。等到回家以後把《霍光傳》拿來一讀,讀到說“不學無術”這四個字的時候馬上就明白了,說這是張公在說我,是對我的一種教訓。從此提醒自己要認真對待書本知識,要認真汲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寇準後來成為一時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