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現代化社會飛速發展,幾乎可以說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從幼兒園開始,我們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要好好學習,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可是相反對孩子思想品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反倒不那麼重視了。可是《弟子規》卻告訴我們要有餘力再學文,那麼為什麼《弟子規》會這樣要求我們的孩子呢?難道對孩子來說還有比學習更為重要的事情嗎?而對於有餘力學文的孩子該怎麼學?《弟子規》有給我們提出了哪些具體的方法呢?請繼續收看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第二十一集“餘力學文之一”。
錢文忠:
為什麼我們要高度重視餘力學文這一部分,這是因為它非常有針對性地提醒我們注意在如今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經常麵臨的一個誤區,非常重要的一個誤區。我們現在家長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我們現在孩子們的老師,毫無疑問眾口一詞都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好好讀書,好好學習。我們也確實看到,並且由衷地為之擔憂,我們的孩子被非常沉重的課業、作業,各種各類大大小小的考試壓的喘不過氣來,幾乎失去了童年的快樂,這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當我們說起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快樂的時候,我就開始反思,反思我的童年有沒有過快樂?我仔細一看也沒有快樂,早就沒有了,中國的孩子。我們現在成年人為什麼會覺得我們的童年快樂呢?因為我們是回憶,回憶都會讓一切變的美好。
實際上我讀書的時候也已經是今天這樣的狀態,甚至我們當初所麵臨的這種考驗,所麵臨的這種競爭比今天的孩子還要激烈。因為我們知道在我那個20多年前,我們高考的時候錄取比例遠遠地低於今天,所以中國的孩子們所麵臨的這種讓人擔憂的現狀並不是這兩三年的,也不是這七年、八年的,而是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的孩子都被一頂要好好讀書,努力學習的這樣一頂帽子給壓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我們去看中國的傳統,我們也發現,是啊,中國傳統不是也非常強調,非常看重教育和學習嗎?我們古人有很多這樣的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們古人不也是很強調讀書學習嗎?如此說來我們今天孩子所麵臨的狀況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不是古已有之的嗎?那麼為什麼《弟子規》要講餘力學文,這裏麵不是有矛盾嗎?我們不是強調孩子應該把一切的精力都用在讀書學習上嗎?怎麼《弟子規》講餘力學文呢?你要有剩餘的力氣,你要有多餘的力氣你才去讀書呢?這裏邊明顯有矛盾吧?對吧。
孩子不學習還應該幹嗎呢?這裏麵就透露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高度注意古人尤其是作為中國傳統主流的儒家的學習,這兩個字在中國古代,在中國傳統中學習這兩個字是有特別的含義的,和我們今天講的學習並不完全相同。那麼區別在那裏?或者講傳統中國,特別是儒家的學習觀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孔子明確地認為,毫無爭議的認為“人生應該以道德修養,品格完善為首要任務,學習書本知識是次要任務。”這是中國傳統關於學習的最精確的意思。換句話說書本學習,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讀書,也就是《弟子規》裏講的學文無非是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在生活實踐中,修養自己的品格,培養自己的德行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古人講的非常好“未有餘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餘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什麼意思?未有餘力而學文就是說你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你就去讀書,而沒有力氣忙著別的。換句話說你要去修養自己的品行,培養自己的道德,在實踐當中孝順父母,要孝順尊長。有的甚至是要去養活自己,養活家人。你的力氣都花光了,你並沒有力氣。而這個時候你不顧一切,你認為讀書最重要,你非要去讀書的話文滅其質。什麼話?你學來的這些知識會把你本身的本質給湮滅了,你自己的人格沒有培養好,你的品格沒有培養好,你就去讀書那麼也許你知識很豐富,也許你學問和淵博,但是你的本質有問題,你所學來的知識反而埋沒了你的本質。
有餘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如果你的確有餘力但是你不讀書那麼你就會顯得略微有點野蠻。不夠文明,換句話說有一個人道德品質很好,我們發現品格很好,道德也很高尚,但是他沒有讀過書,沒有讀過書的話他就不具備知識,不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比如去看一場演出,別人都能欣賞他在那裏打呼嚕。或者去看一場芭蕾舞,這怎麼能看,要命趕快跑調。這就是有餘力但是你沒有學問,也會導致這個情況。
朱熹說得更加直截了當,朱熹講愚謂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處於私意,非但是失之於野而已。朱熹講的話什麼意思?如果你一味地去實踐,去培養自己的品格,去鍛煉自己的行為等等。但是你不去讀書的話,那麼你就不會知道曆來的聖賢有哪些經驗?你就不會認識到事情的規律,你的行為有的時候就難免出於私義,因為你沒有讀過書,裏不知道曆代的聖賢怎麼講的,你也不知道同時代的人有那些這方麵的意見,你隻能憑個人的經驗去做。那麼這種就會是一種私義,就不會博采眾長,這是朱熹的話。我們一定搞清楚這些才能準確理解《弟子規》的真正意思。
《弟子規》講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大家看看這什麼意思?不力行也就是說你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地去實踐《弟子規》前七個部分講的內容,而一味地埋頭讀書,你不去親仁者,不區追求道德的完善,不去重視自己品格的培養,你隻管蒙頭讀書的話結果是隻能使自己浮華不實。儒家不認為隻有書本知識的人叫仁,儒家是不認為的。擁有書本知識是一個人成為人的某一些條件而已,不是全部條件,這是儒家的要義。
畫外音: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弟子規》告訴我們學文的重要性,但是它也給我們確立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如果你不注重培養自己的品格、德行,不懂得在實踐中曆練自己,而一味地隻顧埋頭讀死書是沒有用的。
下麵這個《紙上談兵》的故事就告訴了我們這樣讀死書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
錢文忠: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個大將叫趙奢,以少勝多,大敗秦軍,秦國打不過他。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非常高的一個官。這個趙奢是一代名將,當然書本知識了得,精通兵法。同時又非常擅長實踐,他真是會打仗的。會練兵的,這個趙奢有個兒子叫趙括跟他爸有點不一樣,趙括是熟讀兵書,張口是洋洋灑灑,非常善於討論兵事,沒有人說得過他。因此他很驕傲,實際上他沒有當過一天兵,他也沒有打過一場仗,但是他讀了很多兵書,就是學文了,學文學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