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解讀弟子規(二十)親仁(1 / 3)

畫外音: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而《弟子規》作為儒家啟蒙教育讀本,更是將這一思想貫穿其中,把“親仁”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來進行編排。從今天開始錢文忠老師將為我們講述《弟子規 親仁》篇。“親仁”顧名思義就是親近仁者,也就是說希望孩子們從小就要選擇有仁愛之心的人來做朋友,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誌士仁人?在現實生活中要怎樣分辨好朋友與壞朋友呢?敬請收看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第二十集“親仁”。

錢文忠:

最一般通行的劃分是把《弟子規》劃成八個大部分,那麼從今天開始《弟子規》就進入了第七個部分叫“親仁”,要親近仁義道德、要親近講仁義的人。這個第七部分非常有意思,從篇幅上看,這一部分非常簡短,簡短到什麼地步呢?一共隻有16句,48個字。但是這絕不意味著“親仁”這個部分就不重要,恰恰相反,這個部分盡管簡短,但是非常重要。為什麼?因為我們都知道“仁”是儒家傳統一個核心的觀念,或者我們說是最核心的價值。不過通常認為《弟子規》在“親仁”的部分講的這個“仁”字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指非常具體的人。什麼樣的人呢?有仁德的人,也就是說他們在品德方麵具備了“仁”這樣一個核心價值的人物。

《弟子規》認為,我們應該親近這樣的人,特別要為孩子從小有意識地營造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的一個成長環境非常重要。換句話說,我們要注意孩子從小的交朋友的情況,小朋友從小跟哪些長輩玩、和哪些同輩交往、遊戲,這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規》認為應該和那些有人的人來交往。所以,《弟子規》在“親仁”部分首先講“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大家都是人,但是類不齊,也就是說大家都是人,是這樣的一個人,但是人和人之間差距太大了。

我曾經講過一句話,也經常被人引用,我說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比人和豬還大。人和豬有共同點吧?當然有了,都是動物,都是哺乳類動物,那麼人和豬之間當然共同點就很少了。但是好人和壞人之間的共同點恐怕比人和豬還少,所以我講人和人的差別有時候比人和豬還大,豬大不了就是比較懶惰,吃了睡睡了吃,但是豬不會搞陰謀詭計的,沒有聽說過豬會去折騰另外一頭豬的,或者豬挖個坑把另外一頭豬埋下來,沒聽說過。但是有的人會幹,這就是叫“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

什麼叫流俗啊?隨大溜的,很一般的人,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混日子的人很多。仁者稀,對啊,在孔子裏麵仁者才三個嘛,哪三個呢?

畫外音:

在這個世界上,符合仁人標準的人很少,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誌士仁人?至聖先師孔子他眼中的三個仁人又會是誰呢?

錢文忠:

一個是微子,一個是箕子,一個是比幹。這三個人還都是商代的人,這三個人在孔子眼裏符合仁的標準。微子是殷商時期的貴族,他有個弟弟很有名,誰呢?紂王,紂王是一個非常淫亂的人,紂王很暴虐,到了周王這個時候,商朝已經露出滅亡相,這個國要亡了,所以微子就對他這個弟弟屢次進諫,但是紂王聽不進去,聽不進去怎麼辦呢?微子出走,他就離開了當時的國都,武王克商,我們知道周武王後來發兵,把商朝攻滅了。而這個時候一般人會怎麼樣?逃掉了,我的國家被攻滅了,我原來勸我的弟弟他不聽,現在國家被滅亡了,我逃掉算了,浪跡天涯,苟延性命於亂世,而微子不是,肉袒麵縛乞降,古人投降不像今天的投降儀式都比較簡單,鞠個躬、哈個腰、我投降,拿個白毛巾揮揮我投降,古人沒那麼簡單,上身脫光,赤膊,綁起來,自己綁起來,過去講究還得要嘴裏含點東西的,嘴裏要含一把草,你殺了我算了吧,把我草一樣埋掉,所以他脫光了上身,把自己綁起來,主動前來投降。這裏麵就體現了他的品格,什麼品格我們會想?一個投降的人,第一認罪,認為商朝,我這個弟弟的確暴虐,不講仁義,所以你武王攻滅了我們,我們認為武王是代表了比較善良的力量,是代表了仁的力量,所以我心甘情願地來投降。第二、非常重要的就是他這個舉動的後果,他這麼一投降以後,周朝開國的君王一看,你紂王那麼壞的一個王,過去的規矩是什麼?一個朝代攻滅前一個朝代,往往不是全部,但基本都是,要把你前一個朝代的血脈給你斬斷了,那我不會放心,讓你的子孫在,那你子孫將來造反怎麼辦?一般都要把商朝的皇室的血脈給斬斷,但是因為微子這樣的情況,主動地在滅國以後來投降,所以讓他繼承殷室,什麼意思?把他這一支留下來,不把你趕盡殺絕,並且允許他祭祀自己的祖先。所以,微子就被封在哪裏呢?封在了商朝的發祥地,哪裏?商丘。那麼這個國號就是宋,允許他用天子的禮樂來祭祀自己的祖先,這個在古人看來是天大的事情啊,在孔子看來當然是天大的事情了,你把祖宗的血脈保留下來了。

孔子眼裏的第二個人是箕子,箕子比微子高一輩,他是紂王的叔叔,當時有人看到紂王那麼壞,你的侄子那麼壞,就勸他算了,你離開殷商,不要在你侄子的國家裏。而這個箕子怎麼說?他說:“如果我離開了,就變成了彰君之惡,把國君的惡暴露給大家。”他是國君的叔叔,如果連自己的叔叔都不願意在自己家裏待了,你想想你這個侄子是怎麼回事?所以他說我不能走,一來會彰君之惡,二來會自說於民。那好像就顯得我去討好百姓,我故意要賣個好給百姓,所以我不走。他的選擇是獨自一個人隱居在箕山,隱私在他封地的山裏麵,並且假裝自己瘋了,被紂王發現了以後還把他囚禁起來。把這個叔叔關起來,關在哪裏?今天河南的西華縣這一帶,把他關在那裏。而就在這個地方,箕子構想出一個偉大思想,什麼思想?洪範九疇,洪範九疇這個思想我們在這裏不能詳細介紹了,這是非常了不起、中國古代寶貴的思想資源,包括了對自然世界、對人生、對人的行為、對治國安民、對天文、對曆術、對氣候、對禍福等等的哲理思考。箕子是儒家的先驅之一,他不是那麼簡單的,他是儒家的先驅,地位非常重要,他的思想上麵繼承了大禹,下麵開啟了周公的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孔子的仁的學說要往上追溯,還追溯到箕子。

第三個人,也就是孔子眼裏的第三個仁人,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比幹。比幹是中國古代最最著名的忠臣,忠臣的第一人,有的時候被稱為亙古第一忠臣,有的時候被稱為國神,一個國家的神。也就是在紂王的時候,他去勸諫,勸諫這個非常暴虐荒淫的商紂王。比幹說:“主過不諫非忠也”我看見自己的國王有過失,我不去進諫,那我就不是忠,我不夠忠。“畏死不言非勇也”我如果因為怕死不說話,那我就稱不上勇敢。“過則諫不用則死”我發現國君有過,我就進諫,如果國王聽不進,我就死。這個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話,所以這個被我們古人看為忠之至也,忠的最高的典範。他曾經強諫三日不去,他去勸這個紂王,紂王也聽不進去,比幹就在那兒嘮嘮叨叨,提意見提了三天,也挺厲害的。那麼紂王被他搞得煩死了,就問他:“你這樣跟我搞,你憑的是什麼啊?誰給你那麼大的膽子啊?連續給我提三天的意見。”比幹說:“是善心仁義所以自恃”我靠的就是善行和仁義。紂王就非常荒唐的一個王,非常壞的一個王,就放火了,說“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那你是把自己當聖人,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還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一般人的心有幾竅?四竅,這我們應該都知道,心房、心室各兩個,我們有四竅。那麼過去中國傳說聖人的心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有七竅。所以紂王就下令剖開比幹的心看一看,實際上把比幹給殺掉了,終年63歲。這一幕感動天地、亙古流傳,這就是比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