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越石父記仇記得很厲害的,他都記著的,說剛才你請我上車的時候你也沒有說請你先上車,你自己先上車的,我當時就有點不爽。但是我當時認為你大概是一下子忘記禮節了,你馬虎了,現在到了你家了,你又不跟我說句告別的話,你就直接進屋子去了,你這不是還是把我當奴仆看嘛,你沒有把我當和你平等的人看嘛。這樣吧,你也別煩了,我看了,我還是回去做奴仆為好,您還是把我給賣了吧。他就跟晏子來這個,晏子聽到這個話以後,晏子不是派人出來跟他說的嘛。晏子從裏屋跑出來,恭恭敬敬地和越石父相見說:“剛才我隻見到了您的外貌,發現你氣宇軒昂,相貌堂堂,雖然穿得很破,但我認為你不是一般人。您的這番話讓我看到了您的內心。”晏子就開始自我檢討,也是一個仁者,了不起的,雖然救了別人先自我檢討。他怎麼檢討呢?反省言行的人,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我先反省自己的言行。體察實情的人,不會在乎別人的言辭,我不會覺得你冒犯我了,因為你講的實際情況。我會不會因為言辭不當而被您嫌棄呢?他跟越石父這麼說,我真心誠意地改正錯誤,請求您的原諒。晏子先說這麼一段話,接著晏子派人灑掃廳堂,把這個客廳打掃一遍,重新安排座位,請越石父上座,恭恭敬敬向他敬酒,非常禮貌地對待越石父。越石父說:“哎呀,對您我這才是以禮相待,我真不敢當啊。”這兩個人成為莫逆之交,在史籍上留下了這一段記載。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什麼叫言不諱、色不媚。越石父和晏子就是最好的一對例子,這就是真正的仁者。
畫外音:
《弟子規·親仁》篇雖然篇幅短小,但卻始終告誡孩子們,內心一定要以仁義道德作為衡量標準,要明辨善惡、親近仁者、結交君子,接下來《弟子規》又用了24個字為我們進一步指出與君子交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與小人交又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壞處,我們在交朋友時又該注意些什麼呢?
錢文忠:
《弟子規》接著用正反兩方麵的闡述來結束這個仁的部分,哪兩方麵呢?“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如果你能夠親近仁者,那麼無限好,是最好最好的事情,你就會過日少,你的過錯會每天比每天少一點,因為你接近的都是仁者,都是行為很好的人,那麼你參照他,你會每天都意識到自己哪個地方做得還不夠好,哪個地方做得要改正。所以,你的過錯就會越來越少,而你的德日進,你的品德就會與日俱增,你的品德修養會一天比一天高,這叫德日進。我們知道德日進這三個字過去是很有名的,現在不大講了,在民國年間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外國學者起漢名就起成叫德日進,甚至有人把這個做自己名字的,這是講能親仁,反過來不親仁者怎麼辦?“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你如果不親近仁者,你就有無窮無盡的壞處,有壞處,什麼壞處?小人近,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總歸是要和別人交往的,如果你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接觸的不是仁者,那麼什麼呢?往往接觸的就是小人,小人就會乘虛而入,會進到你的社交圈子裏,這樣的話小人就會影響你,你就會被小人的這種不良的言行、不良的行為給汙染,結果是什麼?百事壞,你一百樣的事情都會壞掉。
為什麼《弟子規》講百事壞?我們現在寫信給別人、寫賀年片給別人,都會講恭祝您萬事如意,我們現在都這麼講,大家要知道古人沒有這個話的。你現在如果給古人發個賀年片,說我祝您萬事如意,古人一個跟頭翻下去暈,他沒見過,古代人講的都是百事如意。現在人比較喜歡翻跟鬥,一翻翻了一百倍,翻成萬事如意,所以它講百事壞,這個百事等於咱們今天講的萬事壞,但是古人講百事壞。這裏的意思是非常非常清楚的,沒有什麼費解的地方,我們隻要牢牢記住古人講的一段話,是非常有道理的,拿它來解釋這個《弟子規》就夠了。什麼話呢?“與君子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小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什麼意思?你跟 君子交往就好比進入了一個房間,這個房間裏麵全是芝蘭、蘭花、靈芝等等芳香的、非常聖潔的、非常高雅的植物,你在這樣一個房間待久了,你就不會覺得這個房間特別香,因為你天天待在這個房間裏麵,你不會覺得它香,那麼結果什麼?結果你就會身上帶有非常自然的香味,不像說臨時出門要撲點香水、很刺鼻。我們知道古人的香都是什麼?都是熏香,古人的衣服都是要熏香放到衣箱裏,熏香要花比較長的時間的,慢慢熏,所以古人身上的香味比較悠揚和自然,不像咱們今天出去噴噴這邊,這是突然加上去的香味。所以,你跟君子交就好比進入了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那麼你出去的行為、言談舉止就會非常地自然,不是很做作的,好像我剛學習一個好榜樣,出門先喊三句口號我再去做事情,這個就不對了,境界不夠。古人講的是已經浸潤到自己的肌膚裏麵了,這是跟君子交,要交好朋友、要親仁就有這樣的效果。
“與小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什麼意思?我們今天看到的鮑魚都是幹鮑魚,那沒有什麼味道的。古人那個時候可能還沒有發明做幹鮑魚的辦法。這個鮑魚是特別容易發臭的,鮑魚上來放到這個店裏麵臭得不得了。那麼你跟小人交往就好比你天天待在一家鮑魚店裏麵臭的不得了,但是你待久了,你也不覺得它臭,也覺得這個味道很正常啊。這就是古人講的與君子交、與小人交。再簡單一點一句話,什麼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弟子規》在親仁的這個部分高度強調要為孩子從小營造一個良好的交友的環境,使他有機會親近仁者,親近道德高尚的人,使他盡量地避免與這種不良的這種性格的人,或者不良品德的人、不良品行的人交往。使孩子能夠像在一個芝蘭之室裏麵,充滿芳香的環境裏麵成長,這個孩子長大以後當然也是一個仁者,或者說是一個一直喜歡很仁者交往的人。這樣的孩子當然他的品德、他的學養會與日俱增,他的過錯會與日俱減。
這就是《弟子規》的第七部分,非常簡短的親仁部分的要義。我想這部分對於我們今天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培養孩子來講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弟子規》在第七部分結束以後就進入了它最後的一個部分,最後的一個部分講的是餘力學文。為什麼《弟子規》講有餘力才學文呢?這裏邊到底蘊含著多少個深意呢?請大家聽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