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解讀弟子規(二十)親仁(2 / 3)

畫外音:

微子、箕子、比幹,這是孔子眼中的三個仁人,是真正品德高尚之人,當然我們也希望在生活中能夠與這樣的人交朋友。但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很難辨明哪些人可交、哪些人不可交。《弟子規》又會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錢文忠:

《弟子規》接著講“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如果真正是仁者,那麼大家都會對他有敬畏之心,看到他非常敬畏。什麼是仁者呢?“言不諱,色不媚”他說話的時候非常地正直,他不會是花言巧語,不會是嘴上一套說得很好聽,口蜜腹劍,不會,這不是仁者,仁者應該是實事求是說話,非常直率地說話。色不媚,也就是他的舉止、他的行為不會很獻媚。換句話說,仁者不會拍馬屁的,他不會溜須拍馬。

那麼問題就來了,什麼樣的人才叫是有仁德的人呢?第一、要有大公無私的精神、有博愛的情懷,仁愛愛人也,首先要有愛心。第二、這個人應該是能夠克製自己的私欲,依照社會秩序和道德規範來要求和約束自己,這是什麼呢?克己複禮,你不能由著自己的喜好,由著自己個人的想法,根本不管社會的秩序、不管社會的道德,這是不行的。第三、應該具備崇高的境界和道德的修養。第四、應該智、勇、言兼備,並且遵循中庸之道。智,你要有智慧、要有知識。勇,你要有勇氣、要有擔當、要有責任感;言,你要會表述、會表達,按照聖人之言來表述、來弘揚這種仁義的思想、來推廣這種仁義的道德。必須智、勇、言兼備,同時還不夠,你還要奉行中庸之道,你不能走極端,你必須中庸之道來強調一種和諧、平穩、雍容的這樣一種境界。最後一點更重要,仁人,也就是仁者具備了品德的人,要有具體的行動和行為,你不能自己關在門裏大講仁義道德,或者就在課堂上講仁義道德,或者說就把它作為書麵上的一些教條,不行,你要有行為,要努力建立偉大的功業,這就是後來講的修齊治平,這是仁者的要求。

《晏子春秋》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弟子規》裏這段話,什麼故事呢?晏子出使晉國,到了一個地方叫中牟,一個地名,他看見路邊有一個人很奇怪,什麼樣一個人呢?戴著非常破舊的帽子,翻穿著破舊的皮衣,背著一捆柴火,正好在路邊休息,看見這樣一個穿得很破爛的,明顯是幹苦力活的人,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古人是有辦法的,古人非常重視“望氣觀人”,我看你這個人的樣子,我就判斷你是什麼樣的人,晏子是很擅長這個,晏子就判斷這個人是個君子,他就看了一眼路邊有這麼一個人,晏子認為他是君子,就走過去問他:“您是誰啊?您是幹什麼的呢?”那個人就回答說:“我叫越石父”,他的名字叫越石父。晏子問:“那你怎麼打扮成這個樣子?穿得那麼破,還扛著一個柴火在路邊呢?”越石父說:“我是中牟這個地方的,我是這個地方一家人家的奴仆。我之所以在路邊蹲著,是因為我如果見到了齊國的使者,我就準備回齊國去。”

那麼晏子不正是齊國使者出使晉國嘛,晏子說這有意思,你算碰見我了。那麼晏子就問他:“你怎麼會給別人做奴仆的呢?好好的人怎麼會給別人做奴仆呢?”越石父就說:“因為我不能避免自己的饑寒”換句話說,他大概是不大會去照應的自己的生活,也不大會在這個社會上我們講淘漿糊,混口飯吃,他不會。“所以我也吃不飽、穿不暖,所以我隻能做了別人的奴仆。”晏子又問:“那你做奴仆做了多長時間了?”越石父回答:“三年”。晏子接下來就問越石父:“我可以花錢把你贖回去嗎?”過去是人口可以買賣的,今天這是違法的。那麼就問我可以把你贖回去嗎?越石父說可以。晏子就解下了自己馬車左邊的這匹馬,因為我們知道古人的馬車有兩匹馬拉的,有四匹馬拉的,也有一匹馬拉的。所以,他原來這個馬車大概是兩匹馬,算是中等轎車,就解了一匹馬贖回了越石父,請越石父上自己的車,那這個車上隻剩一匹馬了,一路回到齊國。

後麵的故事就太說明問題了,這個馬車到了齊國,到了晏子的家裏,馬車到了晏子就下來了,下來了以後晏子就自己跑到裏麵去了,晏子回家了,他忘了和越石父打招呼了,他忘了車上還有一個人,他帶回來的。我們一般想人會怎麼樣?你剛剛是個奴仆,剛剛被人家贖出來,主人不跟你打招呼很正常,你應該千恩萬謝才對,你把我帶回齊國了。誰知道這個越石父很生氣,非常生氣,生氣到什麼地步呢?在院子裏大叫,強烈要是和晏子斷交。我不理你了,你居然下車不跟我打招呼。那麼晏子也很生氣,說你這什麼人,我給你贖回來,我跟你素不相識,你居然要跟我斷交。晏子就派人來問越石父說:“我跟您可沒什麼交往啊,你做了三年的奴仆,我前不久路邊見到你,我好心好意把你贖了出來,我這麼對你還不行啊?我還要怎麼對你呢?你為什麼突然要和我絕交?你把道理說給我聽聽。”越石父的回答是,我聽說,古人都這樣,古人都把自己要說的話,都說我聽說,都說我從別人那裏聽說。說我聽說賢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麵前會蒙受委屈,然後呢,在了解自己的人麵前會心情舒暢。

因此,這就是君子奉行的一種原則,什麼原則呢?你不因為對別人有功就輕視人家,也不因為別人對自己有功就貶低自己。真正的君子不會因為對別人有功,你就輕視人家。假如你晏子是君子的話,你是一個仁者,你不能因為你幫了我的忙,你就瞧不起我。同樣的一個仁者也不會因為我受了你的恩,我就瞧不起我自己,我就貶低自己。我在人家做了三年奴仆,那個家裏沒有人了解我,所以我也無所謂,我穿得破破的,扛著一捆柴火在路邊蹲著,我也無所謂,因為他們不了解我。您把我贖出來了,您為什麼贖我啊?因為您是了解我的,您看出我和一般人不一樣,所以你才贖我。那你贖了我以後,你剛才坐車的時候不向我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