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我們今天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是在眾多長輩無微不至的嗬護下長大,他們幾乎無需付出就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一切。因此,很多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而不懂得去關心別人、與人分享,以至於長大以後進入會,他們才發現自己很難與人相處,也交不到朋友。那麼關於這些問題,《弟子規》又是怎麼告訴我們的呢?請繼續收看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教授解讀《弟子規》,第十九集“泛愛眾之三”。
錢文忠:
孩子終究都要長大,早晚都要進入社會,一旦進入社會他就免不了要和別人交往、要和別人交際、要和別人溝通。既然要和別人交往,那就一定會發生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叫“取和予”的問題,也就是說拿和給的問題,這是一定會碰到的。古人講“取予不可苟且”,中國古人一直講,就是說無論你拿進什麼還是你拿出去什麼都不能隨便,要很在意。中國民間也有這樣的大白話叫“親兄弟明算賬”,親兄弟之間也得把賬算算明白。所以,傳統中國是特別特別地看重從小培養孩子取予不苟且的習慣。
我們現在的孩子給的機會不太多,取的機會很多,他就不知道在給予和取的過程當中應該怎麼樣來把握這個度,應該怎麼樣來處理。“取和予”當然是有所區別的,《弟子規》希望孩子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隻要牽扯到拿和給,那就一定要分曉,要明明白白,不要馬馬虎虎,不要模模糊糊。
予以多,給予別人的時候多一點不妨。取宜少,拿進的時候少一點不妨。《弟子規》是這樣要求的。傳統中國固然有不少為富不仁之徒,大鬥進、小鬥出。這個東西現在的年輕朋友不懂,就過去青黃不接的時候,農民活不下去了,要大戶人家去借糧,借一鬥,但是有的為富不仁之徒借出來的時候用的鬥是小了的。那麼好,等你打下糧食還給他的時候,為富不仁之徒拿出一個大鬥來,你得還我這麼一鬥,這就倒過來了。
但是不可否認,傳統中國也有好多積善之家,反其道而行之。有些積善之家是什麼?小鬥進、大鬥出。是故意的,很多這種也是做傳統的慈善。因為過去中國人相信,這個叫什麼?“散福積德”一個人的福分不能太多,一個人的福氣太多以後會承受不住的,所以要散掉一點,散掉的是福氣,積回來的是德,這個 德不一定應在你身上,不是說你今天做了好事了,你立馬明天去買張獎票、彩券,你就中獎了,這個不一定,沒人保證你。但是,會應在你的子孫後代身上,不知道應在哪一代,但是反正會應到,這個叫做散福積德。這裏麵當然有迷信色彩,但是你卻不能因為它迷信而否認這是一種善行,這畢竟是一種善行。
古人很講究,有的講究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很可怕的地步。有一部古書叫《風俗通》,在這部書和它的評注裏麵,我選出三位人物是取予不苟且的。有一位比較絕,叫“潁川黃子廉,每飲馬輒投錢於水,其清可見矣。”穎川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叫做黃子廉,騎馬,馬渴了,他就把馬牽到河邊讓它喝水,一般我們幾匹馬喝完水我不就走了,他不,他每次要扔個銅板,扔在水裏麵,因為自己的馬喝了河裏的水,他得交錢。你看,這個我們就覺得很難想像了。
還有一位更絕“太原郝子廉,饑不得食、寒不得衣,一介不取諸人,曾過姊飯,留十五錢,默置席下去,每行飲水常投一錢井中。”有個太原人姓郝,叫郝子廉,這個人很窮的,不是有錢人,所以講他饑不得食、寒不得衣,是吃不飽、穿不暖的人。但是從來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絕到什麼地步呢?有一次他到他姐姐家裏去吃飯,悄悄地在席子底下放了15個銅板,給姐姐的飯錢,悄悄的,怕姐姐不收。而他平時走路走渴了的話,他要去喝井水,隻要喝水就放一個錢在井裏麵。大家也許講這不是胡鬧嗎,你放個錢在井裏麵叫誰撈去啊?這個大家就不知道了,古代的井不是今天的井,古人的井過一段時間要掏一遍,這個可以保持井水的幹淨,經常要清理井底,那麼掏井的時候就可以把銅板給捋起來。
最最絕的還有一個人,叫“鮑焦耕田而食、穿井而飲,非妻所織不衣,餓於山中食棗,或問之,此棗子所種耶,遂嘔吐立枯而死。”有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姓鮑,鮑焦,他是什麼?種地,耕田而食、穿井而飲。他隻吃自己種的東西,他喝的水是來自於自己打的井,他不到別人井裏喝水,他穿的衣服是妻子織的。有一次他到山裏麵去,餓了,餓了就吃棗子,吃樹上的野棗子,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旁邊過來一個挺無聊的人,旁邊過來一個人說“你這不是很有名嗎?你不是不吃別人的東西嗎?這棵棗樹是你種的啊?”問了一句,結果這個鮑焦嘔吐立枯而死,馬上把棗子吐出來,站在那裏死了,餓死了。
這是傳統中國留下來的這一皆不苟取的故事,這個都很極端,也很不近人情,我們沒必要提倡。但是,我們不能不說他們的行為是值得尊敬的。
畫外音:
雖然在今天像前麵這種極端的例子不會發生了,但是在家家都是獨生子女的今天,關於“取和予”的問題就更加地突出了。如今的孩子在幾個大人的嗬護之下長大,取多予少,逐漸養成了自私的習慣,不懂得分享。那麼孩子的 這樣的缺點又會給他的人生造成怎樣的困擾呢?
錢文忠:
其實《弟子規》的這一條“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這12個字對於我們今天的孩子來講特別重要。為什麼特別重要?兩點理由,一點、我們今天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了,不大知道給予別人,從小沒有這個環境,不能怪他;第二點非常重要,但是我們都會忽略。大家知道中國的第一考是什麼?公務員考試,中國今天的第一考不是高考,是公務員考試。換句話說,我們很多家長都會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去為國家服務、為民族服務,去當公務員,那就特別需要從小養成取予分曉的習慣。
我們經常見於媒體,有一些公務員出問題,貪汙或者怎麼樣,都是小事情開始。不是說第一次就貪汙很大一筆錢的,現在有一句話很流行,叫做“溫水煮青蛙”,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就好比一隻青蛙在涼水裏也能活,在稍微有點溫度的水裏也能活,底下烤著青蛙不知道,在裏麵挺高興,慢慢熱、慢慢熱,突然發現自己熟了,這叫“溫水煮青蛙”。換句話說,都是從小節開始、小地方開始,所以就特別要求我們對孩子教育的時候注意這個問題。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越中雜識》有這麼一本書,裏麵記載有一個人 是東萊人,叫劉寵,這個人是個讀書人,東漢的時候當了會稽太守。今天咱們浙江那一邊,到那邊去當了一個地方官,這個人非常廉潔、非常勤政,盡管在漢末的時候,漢朝末年國事一塌糊塗、貪官汙吏橫行,擁兵自重的禍國殃民,但是會稽郡在漢末的時候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到了什麼地步呢?《後漢書》裏麵講“寵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見吏、郡中大治。”當他在那裏當官的時候,他把這個會稽郡治理到什麼地步?老百姓見不著官員的,沒事,一般都要有時官員才去處理,老百姓沒事的。狗不夜吠,狗在半夜都不叫,沒有小偷,沒有人翻牆入戶,狗當然就不叫了,所以非常的太平。後來,他官聲很好,就被征召回京去做將作大臣,換句話說就是今天的住建部部長,管這個建設,去當部長去了。臨行的時候有幾位老人來送他,老人就哭著說:“我們都是小民,前麵那個郡守不像話,貪汙、枉法,擾得我們不安生。所以,當以前那個當官的在的時候,每到半夜我們這兒的狗都叫不個不停,我們覺都沒法睡。自從您來了以後,晚上連狗都不叫了,我們現在聽說您要離任,我們也挽留不住,所以我們老百姓就自願集了幾個小錢給您送行。”就是給了他一包錢。劉寵說:“這我不能收,這實在是不敢當的事情。”但是這幾位老人一定要他收下,那麼劉寵又要趕路,跟老人家又折騰不起,所以盛情難卻,就把這一包錢給收下來了。他出了山陰界,就是出了他這個會稽郡的地理範圍,他就把這包錢投到了河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