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中國的這些奴婢和仆人是個什麼樣子?大家看看《紅樓夢》就知道了,《紅樓夢》裏麵這些襲人啊、晴雯啊,這還都是大丫鬟了,看看下麵的小丫鬟過的什麼日子大家就知道了。所以,我們首先要搞明白《弟子規》在這裏就馬上講到婢仆,我們首先要搞明白,今天沒有婢仆了。但是《弟子規》講到這裏的某些思想對我們從小教育孩子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要教會孩子怎麼對待自己家裏的家務工作者。我們今天城市中的孩子,如果父母是雙職工的話,一般都是這樣,現在專職母親畢竟不是很多,所以好多孩子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務工作者帶大的,應該要求他們從對家務工作者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這已經變成一種很大的問題,非常大的問題。
《弟子規》的要求是“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什麼意思?主人在對待婢仆的時候,那是古人的專用語,我再強調一次,今天沒有這樣的概念。主人在對待婢仆的時候,行為必須端正。而就今天的家庭而言,除了自己的行為要端正以外,主人不妨也多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不必因為家裏有家務工作者,你油瓶倒了也不扶。我有時候很看不慣這一點,比如有的時候大家到朋友家裏去,其實大家都沒有什麼事,晚上去聊天,孩子在旁邊,這個時候做父母的說,阿姨給我倒杯茶來。其實沒有必要,尤其有的時候聊天聊得很晚,比如聊到十點、十一點,家裏的阿姨已經休息了,這個時候主人你到廚房走兩步,現在又沒有多大的房子,就算你有個四合院,你也走兩步就過去了,也要叫一聲阿姨給我倒杯茶。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將來長大以後會對他的合作夥伴,或者對他的部下,或者對他的助手也會這樣,這就要命了,這對孩子沒有好處。實際上自己也可以做點事情,特別不要縱容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從小也做一點事情。
今天這一點的教育我們是缺失的。同時,僅僅是行為端正還不夠,還應該慈愛而寬厚,不能對家務工作者苛刻,不應該。我有個朋友,我非常尊敬的世界級的畫家,不說他的名字了,說出來大家都知道非常了不起。他在家裏用的家務工作者,他就對自己的家務工作者非常寬厚。因為他是一個畫家,他很講究東西的形體,很挑剔,眼光跟我們不一樣,他從國外進口了一個浴缸搬過來了放在家裏,那麼家裏的家務工作者是好心,要給主人把這個浴缸擦一下,但是她不知道這隻浴缸不一樣,這不是我們用慣的那種搪瓷的或者鑄鐵的浴缸啊,是一種新型材料的。那麼這個家務工作者是好心想把它擦幹淨的,就拿了一塊百結布拚命用力去擦,一擦一道痕、一擦一道痕,這個浴缸就被擦壞了。而我這位朋友一點都沒有生氣,而是說謝謝你幫我把浴缸擦幹淨了,謝謝。但是這個浴缸它因為必須特別這個材質,不要這麼擦,而且他為了讓這個家務工作者安心,他沒有換掉那個浴缸,天天躺在這個毛拉拉的浴缸裏泡澡。
這個是一種方式,當然他過一段會換的,但是他尊重別人的感受。這是位非常了不起的藝術家做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這個就是人品的問題,畢竟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彼此尊重、彼此體諒是非常重要的。
畫外音:
在地位等級觀念很嚴重的古代,也有一個關於如何善待婢仆的故事。而且在當時也被大家傳為了佳話,可見這樣的善行即使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也是受到大家認可和肯定的。那麼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錢文忠:
在宋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詩人叫楊萬裏,南宋傑出的詩人,一生主張抗金,他和陸遊是齊名的。但是我要說的不是他,而要說的他是的夫人羅氏。羅氏是貴夫人啊,這個是楊萬裏的夫人,但是她對婢仆就是身貴端而且慈而寬,每年冬天,她平時倒不不怎麼樣,春秋的時候羅夫人倒不怎麼樣,但是到了冬天,冬天是什麼時候啊?睡覺的好時候,過去又沒空調、沒暖氣的,冬天被窩裏出不來的,能多睡一會兒是一會兒,她偏偏是到了冬天,每天都很早起床,大家知道幹嘛嗎?親自下廚熬一大鍋粥,熱氣騰騰的,分給奴婢吃完以後才安排奴婢幹活,一直到70歲,這位羅夫人堅持這麼做,楊萬裏搞不懂,她的丈夫搞不懂就問自己的太太,說天氣那麼寒冷,你現在也70歲了,你為什麼大冬天不多睡一會兒,起來非得熬這鍋粥啊?這個事情,家裏那麼多婢仆,那麼多奴婢,那麼多仆人,他們完全可以幹啊,你為什麼非要幹啊?羅氏的回答是“婢仆也是有爹媽的,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冬天的早晨那麼冷,一定要讓他們的肚子裏麵有定暖意才可以幹活啊。”
更為難得的是,楊萬裏和羅氏夫人一共生了七個孩子,四個兒子,三個女兒,都是用羅夫人母乳喂養長大的,是由她親自哺乳的。別人也看不懂,過去的官家很多都有奶媽的,用奶媽的啊,就問羅夫人這是幹什麼啊?你一個人奶大七個孩子。而羅夫人講“我看不得別人餓著自己的孩子來喂我的孩子,我看不得這個。”
傳統中國對這位羅夫人的讚譽是很高很高的,過去幾十年前、百把年前提到羅夫人,大概在傳統中國沒人不知道。古人是相信因果報應的,古人是相信積德的。因為這個楊萬裏脾氣壞、為人正直,所以他當官當來當去好像得罪了很多人,朝廷當中也得罪了很多人,而且自己並沒有當什麼太了不起的大官。但是他的四個兒子全部當上了大官。所以,我們中國的古人就來總結了這怎麼回事?全把這個功勞歸到媽媽身上,因為媽媽慈而寬,媽媽貴端,非常的尊貴端莊,所以積德啊。媽媽受苦,兒子享福啊,在民間一直有這個說法。
《弟子規》是這樣來結束泛愛眾的部分的。結束泛愛眾的部分是這樣四句話“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如果你是仗勢欺人,去壓服別人,那麼別人心裏不以為然,雖然惹不起你,你官大、你權力大,你胳膊粗,行行你說的對,但是心裏不以為然,如果是理服人,大家才會心悅誠服。這是《弟子規》泛愛眾的部分最後一段話。
我們前麵講到過泛愛眾是《弟子規》的第六個版塊,這是我們後人給它分的。為什麼說這個版塊特別重要?因為“仁”仁義道德的人仁,在中國古代或者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是一個核心的道德概念。那麼仁,仁者愛人也,我們講過,也就是說仁者要和自己的同類有一種相互親愛的關係,而在中國傳統當中對這個“仁”字還有一個解釋,大家知道嗎?仁者,從人從二。所以,仁者就是人們學會相互互存、互助、互敬、互愛,要求人類社會守望相助、和諧共處,這個就是叫“仁”。這是仁的另外一層意思,所以既然是這樣的話,當然就會要求泛愛眾,因為大家天同覆、地同載,應該彼此相愛。仁的含義雖然非常的寬泛,我們也多次提到,但是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對人的生存權和人的尊嚴的肯定,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
到這裏,《弟子規》的第二部分結束了。在接下來的部分當中,《弟子規》還有哪些教導?請大家聽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