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大家都傳說,這段河水從今往後特別地清澈,這條江非常有名,大家知道什麼江嗎?就是今天的錢清江,乾隆皇帝南巡的時候經過錢清,經過這個地名叫錢清,前麵的江叫錢清江。乾隆皇帝就問為什麼,為什麼有那麼怪的名字。當地的人就把流傳千年的故事,東漢末年的故事去稟告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揮筆題了一首詩,因為我們知道乾隆皇帝好題詩,到哪兒都題,這首詩叫做什麼呢?《循吏當年齊國劉》他東萊人,東萊人是膠東那邊,齊國的故地。“循吏當年齊國劉,大錢留一話千秋。而今若問親民者,定道一錢不敢留。”這首詩寫的就是讚頌這麼一個人,這樣的人物注定青史留名。
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青史留名,那麼就應該培養他這樣的習慣。《弟子規》接著講“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什麼意思呢?講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我們必須學會、孩子們必須從小學會妥善地處理好和別人的關係,怎麼樣才能處理好跟別人的關係?首要原則是什麼?其實很簡單,說到底叫尊重別人,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一些。我們不能要求一個人,所有的人都像雷鋒一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不可能的,我們不能這樣去要求別人,但是我們確實應該稍微地為別人考慮一點。
再有就是儒家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你也別去要求別人,你自己不想幹的事情,你也別去要求別人。大家知不知道在聯合國大廈的基座上,在花崗岩的基座刻著一些有這麼幾條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講的箴言,從各種文化、各種文明當中取來的箴言,中國入選了一條,哪一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代表中國文化傳統的這句話刻在聯合國基座上,真正理解並且做到這一點會終身受益。
中國傳統講究恩必報,有恩必報,這是中國傳統講究的,是提倡感恩的。所以《弟子規》也囑咐我們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希望孩子從小懂得人應該記恩,應該壞有感恩之情。我們中國古人講“滴水知恩,當湧泉相報。”喝人家一滴水,你後來應該像泉水一樣地去報答他。怨恨能忘記就快點忘記,能放下就快點放下。因為中國古代也有一句話叫“冤冤相報何時了”都要這樣的話啊。
畫外音:
我們通常會對那些給予我們幫助的人 心懷感激,並且也會盡全力去彙報,但是對於那些和我們有過節的人卻很少有人會輕易地原諒他們。可是接下來的故事告訴我們,以德報怨不僅能夠化解不必要的紛爭,甚至可以避免一場戰爭。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錢文忠:
魏國邊境,在過去魏國邊境有一個靠近楚國的地方,有一個小縣,一個姓宋的大夫到這個縣裏去當縣令,管這個縣,派過去,兩國交界的地方嘛,這邊住著魏國的人,這邊住著楚國的人,是接壤的。既然是交界的地方,氣侯條件差不多、土壤條件差不多,所以兩邊的村民都以種瓜為生,大家都種瓜的。這一年春天,兩國的人民分別把瓜給種上了,那很不巧,不巧這一年氣侯幹旱,由於缺水瓜苗真得很慢,魏國的一些村民擔心這樣下去的時候完了,這瓜苗不長啊,那不要導致損失嗎,就組織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裏麵去挑水澆瓜,連續澆了幾夜之後,魏國村民的瓜地裏,它的瓜苗長勢特別的好、特別興旺。楚國就在疆界,楚國村民瓜田裏的瓜苗長得不好,還是這樣蔫蔫的,而楚國的村民一看到魏國的村民種的瓜長得又快又好,楚國的村民心裏很不爽、很嫉妒,有些人就是要笑人無、恨人有的開始,有些人到半夜三更就偷偷地跑到魏國的土地裏去踩那個瓜秧,去把那個瓜秧給踩斷了,他不高興了,憑什麼我這裏的瓜長得不好,你那裏長得好。所以魏國的老百姓很生氣,說我今天晚上我也過去,把楚國的瓜秧給踩了,就開始這麼競爭,踩楚國的瓜秧。
這個時候宋大夫就搖搖頭,對這些百姓講:“如果你們一定要這麼幹,你們也不是沒有道理,確實錯在楚國那些百姓,我們魏國百姓沒有錯。但是,你這麼幹隻多就是解一解恨,撒撒氣,你還能幹嗎?可是後麵呢,以後楚國的百姓更不甘休了,晚上又來踩你的瓜秧,那麼今天他踩你,明天你踩他,踩來踩去兩邊的瓜都沒有啊,對誰都沒有好處,又積怨,何必呢?”那麼魏國的村民一聽宋大夫這麼說,那你說怎麼辦?宋大夫說:“我出個主意,你們今天晚上過去幫他們澆地,你澆完了自己的地再過去幫楚國的地澆一遍,結果怎麼樣?走著瞧。”
當時的老百姓還是很聽當官的話,所以魏國的老百姓當天晚上把楚國的瓜地給澆了。結果楚國的村民發現魏國的村民不僅不記恨,反而在夜裏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這還是一件小事吧?但是兩邊的老百姓都不知道,同時楚國對 魏晉國正好是虎視眈眈,等著借口呢,就等著借口準備發兵攻打魏國,而邊界的這件事情被楚國的縣令知道,楚國的縣令就把魏國的老百姓晚上來給楚國澆地的這件事情稟告了楚王,楚王深受感動,內心不安,不僅沒有發兵攻打魏國,而是主動和魏國和好,送去了很多珍貴禮物,兩國太平,維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這就是恩怨之間的處理方式,看你怎麼處理,處理得好大家都好,處理得不好,大家都不好。
《弟子規》希望這種要報恩,不要去抱怨,這樣的這種觀念從小能夠在孩子的腦海當中紮根,牢牢地記住。
畫外音:
雖然我們今天已經沒有婢仆了,但是《弟子規》講的這個情況也是用於今天那些替我們服務的家務工作者,他們每天都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可是又不是我們真正的家人,那麼我們應當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他們呢?
錢文忠:
現在,很多的家庭當中,特別是城市的家庭當中都有家務工作者,但民間一般叫保姆、阿姨,但是現在我們必須正規的叫法叫家務工作者,他們和主人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古人沒有這樣的新字眼的,你今天跟古人說家務工作者,古人還以為是個什麼官,他不知道的。而且,古人有尊卑觀念、等級觀念、身份觀念。這一點在今天是不能接受的,必須被淘汰的,所以古人管今天的家務工作者叫什麼呢?叫婢仆,奴婢或者仆人,這是古人的用詞,我們也沒必要去責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