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解讀弟子規(十八)泛愛眾之二(1 / 3)

畫外音: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喜、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日常生活中,如何與人交往是一個再普通不過,卻又大有學問的問題。從家人到朋友、到工作中的同事,甚至有些隻有一麵之緣的人,這其中形形色色按、各色人等,我們在和他們打交道的時候,應該遵循一個什麼樣的原則?其實這些問題《弟子規》都一一給出了答案。可是,是不是我們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就真的能夠做到萬無一失了呢?這一次錢文忠教授還發現了一個《弟子規》中前後矛盾的地方,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請聽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第十八集“泛愛眾之二”。

錢文忠:

不可否認,在中國的曆史上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勢利小人,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嫌貧愛富、喜新厭舊,這一點不能否認。我們翻開中國一部曆史,這樣的小人很多。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否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恰恰是反對嫌貧愛富和喜新厭舊的,這樣的人被稱作勢利小人,是和君子相對的,為君子所不恥的。《弟子規》當然希望我們每一個孩子從小經過教育,通過向榜樣的學習能夠長大以後成為一個君子,不要成為一個小人。

所以,《弟子規》這樣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什麼意思呢?你不要看到人家有錢就去討好他、獻媚,獻媚於這種財富,你也不要看到因為別人貧窮,別人沒錢你就瞧不起他,自己很驕傲,你不要因為一樣東西舊了或者這個東西過時了,你就去厭棄它,你也不要因為一樣東西是新的,或者一樣東西是流行的你就去喜歡它,《弟子規》是這樣的要求。

宋國有一個姓曹的人,這個人就是被莊子批評過,莊子就瞧不上這個人。這一位姓曹的人為了宋國的國君去出使秦國,那麼他要去出使秦國了,所以宋國的國王就送給他幾輛馬車,送給他幾輛車。這個人看來還是一個多少有點本事的人,到了秦國以後把秦國的國君哄得很高興,所以秦國的國君一高興又加賜給他100輛車,所了他一個車隊。所以,姓曹的這個人回到宋國,不知道為什麼碰到了莊子,就跟莊子說:“我原來住在這種非常偏僻、狹隘的巷子裏,我原來窮,買不起鞋,所以我得自己打草鞋;我原來窮,吃不飽,所以我的脖子幹癟,麵色肌黃,這是我不如別人的地方。但是你看我今天牛吧?我一旦有機會,我就從大國的國君那裏,那是指秦國了,一下子就拿到了100輛車的賞賜。這難道不是我比別人強的地方嗎?”

大家知道莊子怎麼回答?莊子看不起這種小人臉,你原來有幾輛車子,現在有100輛車子,你就覺得很牛了?莊子就不願意,莊子說:“我聽說過一件事,秦國的國君當他生生病的時候就去召集天下名醫給他看病,如果一個人可以把這個秦國國君身上的一個膿包或者一個癤子給他擠破了,擠出膿來的話,賞他馬車一輛。如果有人能夠去舔國君的痔瘡,大家不要笑,古人當中有一種觀念,認為痔瘡是這麼治好的,所以痔瘡不容易治好,因為沒有人去舔,但是假如有人去舔國君的痔瘡,立馬賞車五輛。凡是治療的部位越低,賞的車輛就越多。你好像給秦王舔過痔瘡吧?不然你怎麼會有那麼多車子呢?滾滾滾,從我麵前滾開。”

莊子瞧不起,我們中國傳統瞧不起這種勢利小人,不是因為你今天車子多了,你今天發達了我瞧不起你,不是的,而是因為你羨富傲貧。你如果今天發達了,我們可以為你高興,但是你沒必要顯擺,莊子看見顯擺的就很憤怒。《論語》裏麵學而篇也有這麼一次對話:子貢問孔子說“貧而不諂、富而無驕,何如?”就說我雖然貧窮,但是我不去討好有錢人;我雖然富,但是我不瞧不起窮人,如何?去問孔子。大家看,這句話就是《弟子規》的出典,《弟子規》隻不過倒過來說,不要去討好有錢人、不要去瞧不起窮人,倒過來說的。做到子貢說的那樣子已經很不容易了吧?但是孔子的回答要求更高,孔子說可也。孔子講的可也的意思都是差不多了,可以了,過得去了。但是“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 者也。”說還趕不上,雖然貧困,但是很快樂;雖然很富有,但是非常懂禮。有禮節、講禮貌、懂禮儀的人,這是孔子的要求。

幾千年前,我們儒家的創立者孔老夫子的要求。我們想想他的這個話放在今天有沒有現實意義?咱們是不是應該從小培養孩子擁有這種意識?今天我們這個社會,當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我們這個社會確實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其中很多問題在於“貧而不樂、富而不好禮”,我們現在建設的是富而好禮的社會,那麼說明我們現在很多有錢人為富不仁了,反麵就是為富不仁,沒有做到富而好禮。我們很多經濟狀況不理想的人沒有做到很快樂,我們的快樂被我們的物質水準全部牽著走。換句話說,我們除了物質生活以外,沒有給自己預留一塊精神生活的空間。這確實是應該我們值得警惕的。

畫外音: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可是隨著我們財富的增加,我們的幸福指數卻在降低。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弟子規》中說的“勿諂富、勿驕貧”,也許我們的快樂會多一些、煩惱會少一些。那麼接下來這句“勿厭故,勿喜新”我們都能理解它的字麵含義,但是在新舊更替如此迅速的今天,這句話還適用嗎?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它的真正意義呢?

錢文忠:

至於“勿厭故,勿喜新”的道理也是很明白的。最近這幾年大家可以看到,我們這個社會飛速發展,我們的現代化事業推進得很順利,但是同時大家發現沒有?我們開始懷舊,這個社會上有一股懷舊的風潮。比如咱們北京現在也的是高樓大廈,原來沒有那麼多高樓大廈的時候,大家不怎麼懷舊的,有了高樓大廈,大家扭頭去找四合院。現在住進了樓房,三居室、四居室,突然留戀起住大雜院的時候。對不對?有一股懷舊,懷舊給人的感覺是什麼?如果一個人很懷舊,你會怎麼認識這個人?我個人很願意交這樣的朋友,我願意交一個有懷舊情懷的人。為什麼?因為他不厭舊、不厭故,因為他感恩。所有懷舊的人背後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恩的情懷,感恩當然是一種非常高尚的情操,我們當然願意去交往。

今天我們講到喜新厭舊,基本上講陳世美了,基本上是指夫妻之間的關係。在過去喜新厭舊並不專指夫妻關係,泛指一切事物。而真正能夠做到《弟子規》所要求的這樣的一種道德水準或者做人的風範的話,曆來都是受到人家的尊敬和讚賞的。

東漢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字叫宋弘,是一個比較高的官,司空,比較高的官。那麼這個時候,這個人是非常有名的人,第一很有才華,第二大概也是相貌堂堂,是個廣,但是他不知道,自己被一個人瞧上了,就被一個人給盯上了,他更不知道盯上他的是一位女士,他更沒想到這位女士竟然是皇帝的姐姐,光武帝劉秀的姐姐,叫湖陽公主,一直注意他。這個時候正好這位公主老公死了,公主喪偶。當然漢朝的時候還沒有像我們宋朝、明朝以後這種好像不能再嫁,這種觀念沒這麼強。所以,作為皇帝的弟弟和關心自己的姐姐,準備找一個後姐夫,所以就去探探她的口氣,就跟他討論一下,您看滿朝文武這個人怎麼樣?這個人 怎麼樣?就一一去數,去試探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