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解讀弟子規(十八)泛愛眾之二(3 / 3)

賀知章讀了李白的《蜀道難》,《蜀道難》大家都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麼一首詩以後讚歎不已,賀知章逢人就說李白是謫仙,是從天下下來的神仙。倆人見麵以後,年齡相差40多歲,賀知章要比李白年老40多歲,一見如故。正是由於賀知章不停地讚揚李白,稱頌他的才華,稱頌李白好的一麵,李白名震天下,後來不叫謫仙了,叫詩仙。

畫外音:

《弟子規》教導我們,要盡量地宣揚好人好事,同時對待壞人壞事,《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要求。可是《弟子規》說的這種不要去揚人惡的態度,對今天的我們還適用嗎?為什麼錢文忠教授說對於《弟子規》“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這句話我們應該有所取舍,而不能全盤接受呢?

錢文忠:

如何來對待別人的惡呢?《弟子規》也有明確的要求“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別人做的惡事你到處去講,這個你本身就是惡,疾之甚,如果你講得太厲害了,批評得太厲害了,禍且作,你可能會惹禍上身啊。這四句話是我們特別要注意分析的,我們要理性地去看的,《弟子規》這麼說,這是傳統社會,是希望孩子從小養成謹言慎行的習慣,管好自己的嘴巴,要叫孩子從小懂得“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要去惹事,這個觀點在傳統社會是這麼看的。但在今天不一定合適,我們要分析,為什麼說在傳統社會這個觀點大家都認同呢?因為在傳統社會當中這種例子很多。

漢朝的時候,有一位將軍灌夫,勇敢善戰、疾惡如仇,這是個好人。但是有個缺點,就是老愛不給人留麵子,到處去揚人的惡,比如他疾惡如仇嘛,所以看見一個人幹了點壞事,他到處去說。有一次,丞相請他喝酒,在一個酒宴上,這個灌夫因為一杯酒,丞相說你喝,你把這杯給幹了,灌夫肯定說我就不幹,爭起來。一爭起來以後,灌夫一火,當眾把丞相做的惡事全部抖了出來,這在史籍上有記載。結果是把這個宴會給攪散了不說,因為丞相是皇帝的舅舅,所以最後給灌夫給殺了,這是一個例子。

傳統當中是非常忌諱揚人惡的,所以在民間居然出現了這麼一個故事,是編的,叫“濫言舌枯”。你說話太多,特別是說別人不好,你的舌頭會枯掉的。我們的舌頭不都有水分嗎?你會枯掉的。從前有個人叫祝期生,這個人從不喜歡說別人的好話,就喜歡說別人的壞話,以說別人的壞話、揚人惡為最大的樂趣。他遇到那些相貌醜陋的人,那祝期生高興壞了,肯定要去譏諷人家。碰見相貌俊美的呢?他又氣壞了,又要去詆毀人家。遇到笨的就欺負人家,遇到聰明的要擠兌人家,就這麼一個人。有的時候比如說看到人家說好話,這個祝期生就說嘴上說說的,他心裏不是這麼想的,別人在說好話他這麼說,如果有人在做好事,這個祝期生就說,怪了,他既然做了這麼一件好事,那麼那件好事他為什麼不做呢?就這麼一個人,很討厭的一個人,這個人一輩子就過的這個日子,到處亂講。到了晚年,他得了一種病,這種病是舌頭發黃,必須用針去刺這個舌頭,刺一下以後從舌頭上擠出一碗血,他才能康複。到後來一年當中,類似的針紮舌頭放血,這個工作他得自己把自己折騰六到七次,痛苦得說不出話,而到最後舌頭枯掉了,就死了,這就叫《濫言舌枯》的故事,這個故事過去在民間流傳很廣。

但是這裏有個問題,《弟子規》在這裏反映的思想或者這種觀點是不是有一個度的問題,我們是不是完全能夠把《弟子規》這裏的內容照搬來教育孩子?這有我們要注意的地方。在我個人看來,《弟子規》在這裏把不能揚人惡絕對化,《弟子規》絕大部分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這絕對不等於說我們就應該無原則、無條件,全盤接受《弟子規》的意見。我們還是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特別是要把《弟子規》裏麵的思想和內容和現在的社會狀況進行比較、要進行對照,因為繼承的我們要堅決地繼承,應該揚棄的我們要堅決地揚棄。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規》這麼來做,那麼見義勇為就無從談起了。那有個壞人,在那兒幹壞事,而且你都不敢說,誰都不說個,那這個世道可就太黑暗了,與惡勢力做鬥爭的理由都沒有了。

比如今天有些很壞的、很惡的事情大家去揭發,大家去鬥爭,如果按照《弟子規》來講你不對啊,揚人惡你就是惡啊,你說別人不好你自己也不好。這裏麵就有一個是非泯滅的問題。所以,我們對所有的傳統文化遺產一定要牢牢記住理性地分析,不要完全接受。過去批判傳統文化,就說傳統文化什麼都不好,今天弘揚傳統文化,我們就說傳統文化什麼都好。這兩種意見都是極端的。

畫外音:

雖然《弟子規》要求我們要道人喜而不要揚人惡,可是接下來《弟子規》又告訴我們,要“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這看起來和前麵的揚人惡,即是惡的內容又有些矛盾了。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對於《弟子規》出現的這種相互矛盾的地方,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去做呢?

錢文忠:

《弟子規》接下來又要求孩子從小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或者說與人交往的習慣。什麼呢?“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換句話說,大家應該相互提醒對方,跟朋友交往的時候,要勸人向善,這樣的話對兩個人的道德都有好處,兩個人都要尊敬道德。“過不規,道兩虧”如果你看見他有過失,你不去規勸,那麼道兩虧,兩個人都與道有虧的,不是好事。大家看,這個跟前麵的話是不是略微有點矛盾?在邏輯上出現一點矛盾了,大家讀到這一段的時候要注意。

南北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崔瞻,一個人叫李概,是一對很好的朋友。兩個人不是一般的這種酒肉朋友,而是經常聚在一起談天說地、詩文酬答,一起學習和促進,如果對方有缺點,這兩個人都會彼此毫不客氣地指出來。後來李概要回家了,也就是崔瞻和李概要分手了,崔瞻十分難過,他就給李概寫了一封信,裏麵說“意氣用事、仗氣喝酒是我經常犯的毛病,有你在總是毫不客氣地教訓我。如今你走了,還有誰可以指出我的缺點呢?我是多麼地思念這位好朋友啊。”大家看看,這就是真正的友情。我們有的時候教育孩子,我們還得留意一下孩子所交的朋友,孩子從小也有他的社交圈,我們不要以為社交圈是人踏上社會以後才有的,孩子從小也有的,有的時候要注意一下,稍微多關心一下,如果這個孩子這一生能夠有一到兩個、兩到三個像李概這樣的朋友的話,對他受益終身。這樣的朋友當然越多越好,這就是前麵講的益友,這就是對自己有好處的朋友。當然,這樣的朋友在很多情況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我們講善相勸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在讀《弟子規》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地用心地去讀,看到裏麵有一些矛盾的地方、有一些相互抵觸的地方不要輕易放過,要認真地思考,思考清楚以後有自己的取舍,然後才它來指導、規範自己的行為,才用它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弟子規》在接下來的部分還給孩子提出了哪些要求?還給孩子提出了哪些指點?請大家聽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