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解讀弟子規(十八)泛愛眾之二(2 / 3)

而皇帝姐姐湖陽公主多聰明的人啊,她又不好說我就喜歡那個,你把他給我搞定,這個不行。但是她心裏是有人的,所以她就說宋公,就是宋弘,有很威嚴的容貌,而且非常有大德,有很大的道德。我看朝廷裏的臣子沒有一個趕得上他的。這個公主說了這麼一段話,光武帝一聽,姐姐的意思明白了。所以光武帝就去找宋弘,打算把他發展為後姐夫。光武帝找他說,就做思想工作,他有老婆,宋弘有太太,就說俗話說,做了官以後你就可以把貧賤時候的朋友給換掉了,地位不一樣了嘛,做官了,貧賤之交可以不要了。有了錢,你就可以把你窮苦的時候妻子給換了,說人情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宋弘的回答就是我們流傳千古的名言,什麼回答?他說臣聞,我聽到的是“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句話在這個背景下說的。光武帝聽了以後一下明白了,回去就跟自己的姐姐說這件事情還是算了吧,您琢磨別人去吧,搞不定那人。這樣的人就被記在史料當中流傳下來,他的這種道德水準、他的這種操守非常高。

畫外音:

《弟子規》告訴我們,在別人很忙或者心情、身體不好的時候,我們要做到不屈打攪他們。可是這個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我們都能夠做到嗎?反之,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又會帶來怎樣嚴重的後果呢?

錢文忠:

《弟子規》接下去說“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我們在打算和別人說話或者有事情找別人的時候,最好看看情況,留意一下別人的狀態。比如打電話,我經常接到電話,我在準備講《弟子規》的時候,我特別留意原來不太留意,很少聽到這麼一句話,什麼話?您現在方便接電話嗎?這句話很少聽到,我們多問一句不會有錯的,這裏麵體現出對別人的尊重、對別人的體諒,體現出自己的修養。

我們現在看到孩子打電話,一般父母不太注意的,你是不是能夠教孩子說,你如果打出去先多一句話,你問問接電話的人,您現在方便嗎?讓他小養成這個習慣,對孩子終生有益。如果倒過來,你完全不管場合就去嘮嘮叨叨的話,有的時候好心還沒好報。

三國的時候,魏明帝,有個皇帝最疼愛的一個閨女死了,那麼魏明帝當然很悲痛,自己的女兒死了,決定厚葬,並且表示自己要去親自送葬。這個時候有一位姓楊的大臣就對魏明帝說,皇上不妥。為什麼不妥呢?他說過去先皇和太後去世的時候,您都沒有親自去送葬,而現在女兒死了,您卻去親自送葬,這個與禮法不合。照道理說,這位姓楊的大臣說得沒有錯,是符合當時社會的禮儀要求的,但是問題在於這位老哥們太嘮叨,翻來覆去這句話,不看場合。魏明帝已經很悲痛了,你說完了覲見提醒他一下,你找一個機會再提醒他可以,你不要盯著他上,這個時候魏明帝不僅沒有聽進他的意見,而且把這個姓楊的大臣趕出朝廷,煩死。這就是什麼?好心沒好報,實際上完全沒有必要這樣。

畫外音:

當眾揭別人的短處,肯定是一種不好的行為,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才算是揭短?難道別人的缺點我們不能幫助他們指出來了嗎?如果大家都不說,我們又從何得知自己的缺點呢?那麼有就無從改進,這樣不是更加不對了嗎?

錢文忠:

我們都是人,天同覆、地同載,《弟子規》講大家都一樣。既然是人,都是凡人,又不是阿凡達,誰都有個短處、有個隱私的啊。誰沒短處?都有短處。比如我的腰圍保密,誰問我也不說,打死我也不說。那麼很多女孩子,比如說腰圍那就更保密了,不告訴你。但是這個是短處,另外那個是隱私,都不願意說的,都有這個。《弟子規》是絕對不讚成去流短蜚長,《弟子規》講“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這裏的短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別人外在的短,比如說形體、體態、樣貌。比如有的朋友跟我開玩笑,很熟,說文忠,怎麼一春節過你又胖了,說你站好了。我站好了,低頭,看得著自己的腳尖嗎?這就叫揭短,你沒必要跟我說,尤其當著大家人很多時候。這沒辦法,太胖了,這是一種短。還比如有些人身材比例不太好,你說你什麼都好,都是腿短。這你也不能去揭,這個是外在的短,不要去說,因為大家都是人,沒有完美的,不要去說。

還有一種短是指別人的不恰當行為,短,做了一些不好的事。那麼《弟子規》也不讚成揭,什麼叫揭?揭就是公眾場合講,叫揭。揭短揭短,不是說我單純跟你說,單獨跟你說不叫揭短,單獨出於好心我提醒你,不叫揭短。比如上海世博會要開,有一個禮儀題,我發現很多人不會做,有一道禮儀題,比如當你是世博會的工作人員,你突然看見前麵過來一位男士,關鍵部位的拉鏈沒拉好,你怎麼處理?你絕對不能拿著喇叭說:“這位先生,校門開了。”這個就叫揭,你悄悄地過去說:“這位先生,您拉鏈沒拉好。”這個就不叫揭短,所以揭是指公開場合的揭,至於隱私自然不應該去打聽,更不應該去傳播。

畫外音:

雖然《弟子規》說不要揭別人的短,也不要去說別人的隱私,但是對於別人的善和別人做的好事,《弟子規》卻告訴我們要盡可能地去宣揚。那麼這樣做又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錢文忠:

《弟子規》講“道人喜、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你稱道別人的善,本身就是善。換句話說,比如說咱們在河邊散步,突然看見一個孩子不小心落水了,這個時候旁邊有人跳下水去把孩子救起來,你並沒有跳下水去,你沒有救,但是你到處說有一位見義勇為的人,不怕犧牲,搶救了孩子,你說、去宣揚這個善,你本身也是在行善,這個就叫“道人喜、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如果有一個人,有的時候做了一件小事,他很偶然去做了一件小事,如果你經常去宣揚的話,這個人知道了他會不斷勉勵自己的,他會今後做更多的好事。如果第一次他做好事是無意識的話,後來因為你的宣揚讓他變成有意識去做好事了,這不就是大家共同在行善嗎?是這個意思。

我們都知道李白,這個詩人沒有人不知道的。李白有一個外號,李白的外號很多,有一個外號最妙,叫什麼?謫仙,大家都聽到過的,從天上被貶下來的仙人。換句話說,李白太厲害了,基本不是人了,是個神仙,但是他是從天上被派下來的。這個外號的來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道人喜、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的例證。誰稱為謫仙呢?賀知章,唐朝著名的詩人,那也是不起的人,賀知章了不起的。他非常地直爽、非常地豁達、非常地健談,當時滿朝文武都特別仰慕他,很願意和他交談。賀知章已經是很厲害的人了,地位很高,但是他有一個優點,什麼優點呢?愛才若渴,熱情地提攜後輩,特別願意去稱揚別人好的地方、去讚揚別人的優點。當賀知章在京城的時候,李白還是一個青年詩人,剛剛嶄露頭角,還沒有後麵那麼高的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