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見於《呂氏春秋》,宋國有個人叫澄子,他丟了一件黑色的衣服,找不著了。就到路上去尋找,看見遠遠來了一個婦人,一位女士也穿了一件黑衣服就拉住人家不放。要拿走人家的衣服說今天丟了一件黑衣服,那個被他讬拖住的女人暈了,說您也許確實丟了一件黑衣服,但這件黑衣服是我自己做的,跟您那沒關係。澄子說您趕快把衣服還給我,因為我丟了一件黑衣服,而今天你現在穿的也是一件黑衣服,何況我丟的是件夾衣,你穿的是件單衣,你豈不是占便宜了。這個故事說明什麼?你本來不小心丟了一件衣服,是無心非。隻不過是個小小的錯誤。我丟了一件衣服,你在路上看見遠遠地來了一個人,穿了一件黑衣服,你以為就是你丟的衣服,你上去跟問她要,還可以算無心非。我一眼看錯了,但是等你抓住人家,抓住人家的衣服,人家告訴你這不是您那件,而且你自己也已經發現了,你原來的是夾衣,這一件是單衣,。你居然還要去要,這就是惡。
這就是有心非了,你有是有意在做壞事情,所以我們發現有的時候從無心非到有心非之間這個轉換,或者這個演變是沒有明確界限的。就是在乎人的一念之差,就是一個念頭。古人講一念之差在這邊你是人,在這邊你可能是禽獸。傳統中國經常有這種說法,一念之差。而再滑一步,你比如非要把這位婦女的衣服搶走,那你就不僅是惡,你是犯罪了。所以這個裏麵這種轉化要從小培養孩子們要讓他們知道,在這種要害的關節上,從小養成習慣。要慎重,要小心,不馬裏馬虎,不要太隨意。一滑就滑過去了,《弟子規》在這方麵是這樣的。
畫外音: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但是當麵對錯誤時有的人會勇於承認,而有的人卻會極力掩飾。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為了逃避大人的責備甚至會去撒謊。那樣如何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弟子規》又是如何告誡我們的呢?
錢文忠:
人難保不犯錯誤,不犯過失,犯了以後怎麼辦?《弟子規》要求孩子從小學會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如果你是過錯,你如果能改。歸於無,一筆抹消。算了,特別是對孩子來講,假如你一不小心做了一件錯事,打碎了一個碗,或者不一小心丟了一本書,你下次注意。承認注意歸於無,沒有人在乎的,因為孩子還小。將來有大把地改正和重新做人的機會,但你先要知道你要改錯。倘掩飾,增一辜。假如你不承認你還花言巧語來辯駁,找理由找借口你還增加一份過錯。不僅不能歸於無,還要雙倍計算,這是《弟子規》的說法。
我們生活當中經常會碰到,比如有好多法律節目裏麵有的時候這種騙子要出來接受電視記者的采訪,講一講為什麼犯罪,你怎麼會墮落到這一天,怎麼從外邊不待,待到牢裏來了。那麼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騙子,實際上起源是從小撒謊,從小狡辯,從小找理由。到大了以後他小時候家教不好,教育不好,大了以後成了一個習慣,那麼有的時候撒了一句謊,騙了一樣東西,而那個時候如果你改正的話還來得及。沒有嚴重到犯罪的地步,但是大家別忘了,由於沒有養成過能改這樣的習慣,他養成的是掩飾的習慣所以一句謊話千句補。你說了一句謊話,你得用一千句去補,有的時候比如早晨咱們睡過了,睡覺舒服,誰不喜歡睡覺,我也習慣。睡覺最爽了,手機的鬧鈴沒有聽到,遲到了。跑到單位領導生氣說你怎麼遲到了,你有的時候跟領導承認一下尤其是年輕朋友,對不起領導貪睡睡過了,下次一定改。今天缺的工作我加班補,沒有一個領導會跟你在乎的。
但是有的人不是,有的人說領導昨天晚上我去做一件好事,做了一件什麼好事,在那裏看見一個歹徒我跟他搏鬥,所以我來晚了。得,你怎麼辦?沒有這事如果領導要去核實的話你得編啊,你得再編一個事,比如說對不起我記錯了,昨天那個事情不是那個地方幹的,是另外一個地方幹的。你挪來挪去挪去一千個故事來補這個過失,你的罪增加的一千倍。一句謊話千句補,到最後把自己折騰死。我們可以看到過去這種情況很多,比如過去在物資緊張的時候有一批詐騙犯是怎麼回事呢?從小說話隨便,說我隨便能買到這個電視機的,很便宜,我有路子有關係,好了。鄰居說你麻煩你給我買一個,他說行。他買不著,他沒有關係。寧可半夜去排隊,他死要麵子,他不願意改,排隊凍了個半死,買回來一個電視機,買回來電視機他跟人家吹,說我能夠買到打折的啊,沒打折,所以他還得貼錢。再把這個電視機給人家,他這麼一做,反而證明他確實國得到,旁邊又有鄰居來了聽說你真有本事啊,再搞。弄到最後辦?不就得騙人家了。你到最後一定是收了人家的期逃掉算數啊。因為你貼不起了,掩飾不了了,所以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當中是很多的。但是那麼簡單的一個道理卻不見得人人都明白。
到這裏《弟子規》的第五部分也就是講信的部分就結束了。
畫外音: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是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彼說短,不關己,莫閑管。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勵,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講,歸於無,若寅時,增一辜。
錢文忠:
所以《弟子規》在這一部分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一個信字,希望孩子能夠從養成對信的認識,對信的認知,長大以後這樣的觀念能夠牢牢地紮根在他的生命當中,他的一切行為因誠信為準則,這對他未來的成長是非常有好處的。《弟子規》即將開始的一個新的部分,又有那些內容呢?請我們大家聽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