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忠:
假如一個小孩子一聽到批評就暴跳如雷,就不高興,就發怒。一聽到誇獎表揚就高興,如果從小就養成這個習慣,到大了以後也這樣,隻聽的進好話,聽不進一些批評的話,那麼損友就會來了,益友就會去了。也就是說不好的朋友就會來了,就紅來接近你了,或者說你交的朋友將來很多就這幫朋友。好的朋友就躲著你,好朋友都比較耿直的,好朋友就躲著你。在這裏麵沒有什麼太多需要解釋的隻不過損友這個詞,損友和益友到底什麼意思呢?我們得搞清楚,損友就是對自己有害的,有損害的所謂的朋友。什麼叫益友呢?什麼叫對自己有益的朋友呢?哪些人是對自己有益的朋友呢?孩子從小應該叫什麼樣的朋友呢?那麼帶《論語 季氏》裏麵是對這個益友是有定義的。孔子曰:益著三友,損者友,友直有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有者揉,友便佞損矣。
那麼好,益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這個朋友很正直。友諒,這個朋友很寬容。友多聞,這個朋友博學多才,知識麵廣,這三種是好朋友。損友,學術界對《論語》這一段的解釋有點不一致,大致起來說這三類人就叫損友。第一媚逢迎的人,老討好你。每天都說你好,好像你就是個完人一樣,嘴上動捧著你這一類人。
還有兩麵三刀的人,當然說你好,你怎麼好,好到天上去了。背後說這小子不行,這種人叫兩麵三刀的人。
花言巧語的人,這三類人是不好的朋友。古代我們中原地帶有個小國家,叫虢國,虢國原來不是個大國但是也不見得是個很弱的國家,後來滅亡,為什麼會滅亡?因為遇到了這麼一個國君,什麼一個國君?就是整天隻愛聽好話,聽不得反麵的意見,所以他身邊就圍滿了損友。來了一幫阿諛奉承的,溜須拍馬的,兩麵三刀,花言巧語的小人,直到最後有一天虢國滅亡了。而那一群損友呢?大家知道他會什麼樣,他會陪著你國君死啊?不會的該幹嘛幹嘛去,去看看那裏有新的工作,那個地方有新的位置,應聘去了,理都不理你了。那麼虢國的最後一個國君逃掉了,國家要滅亡了。
那些損友沒一個在身邊,誰管你?那麼這個虢國就非常狼狽地,國君跟著一個車夫逃了出去。這個車夫趕著馬車,載著這個虢國的國君逃到荒郊野外,逃命,這個國君是又餓有渴,垂頭喪氣。餓的要命。車夫就趕緊取來車上的食品袋,他帶著一口袋吃的喝的。就來呈給國君,有清酒,有肉脯也就是肉幹,還有一些幹糧讓國君吃喝。國君感到很奇怪,你車上怎麼會放那麼多食物呢?國君酒足飯飽以後擦擦嘴,就來問這個車夫你車上那裏弄來這些東西,這個車夫的回答是國君我事先準備好的。
這個國君你很會辦事,可是你怎麼會事先準備好了。這個車夫是真不會回答了,一看這個車夫就不是損友,不會花言巧語。勞動人民很樸實的,那個車夫說我是特意替大王您準備的,以備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饑,好解渴。國王暈掉了,國王說你早就知道我會有逃亡這一天,你怎麼準備好。車夫說是的,我高就估計你有這一天的,那國王瘋了一樣的,說你既然這樣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你連我逃難吃的都準備好了,你不提醒我。車夫說您隻喜歡聽奉承的話,如果有別人提意見的話哪怕再有道理您也聽不進去,我一個車夫,如果我膽敢給你提意見,不僅您一定聽不進去恐怕您把我一刀給剁了。要是這樣的話您到了今天連一個給你趕馬車的人都沒有,連一個給你準備點水,準備點食物的人都沒有啊。所以我沒告訴您。這個國君聽到這裏氣憤之極,臉都脹紫了,指著那個車夫大罵,這混蛋早不告訴我,這個車夫一看完了,這昏君都到這個份說了,逃難到這裏了,就剩我一個還這樣。死到臨頭不知悔改。車夫想得我也懶得理你。車夫就說行行行,大王息怒,我說錯了。兩個人都不說話比較僵,國君也離不開這個車夫,兩個人不說話。過了一段國君又開口問你說我到底為什麼會亡國呢?為什麼呢?這個車夫這次學乖了,是大王您太仁慈,太賢明了。
國君一聽有聽不懂了,為什麼我仁慈賢明,我不能享樂,居然我要亡國呢?這話很有意思?車夫說,天底下隻有您大王是仁慈而賢明的人,其他的國君都不是好人。他們嫉妒您,所以您才逃亡的。這個國君一聽心裏舒服極了,坦蕩舒服覺得高興,一路就靠在車上,美滋滋地自言自語,哎,難道賢明的君主就應該受這樣的苦嗎?他一路感歎。說這一路昏昏沉沉就靠著車夫的腿睡著了,這車夫一看這什麼東西,這個國君,昏庸到這個地步。車夫就把自己的腿挪挪開,旁邊找了一塊爛勢頭填在國君的腦袋底下自己走了,理不理。
後來這個國君在野外被野獸吃掉了,他睡著的時候來了一幫野獸,一看躺著一個人就給吃了。大家看肯這就是聽不進批評意見,周圍都是損友,連最後有個益友他已經分辨不了了,這樣的人亡國喪家注定,幾乎是注定的。
畫外音: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弟子規》用這十二個字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聽到批評就生氣,聽到表揚就歡喜那麼壞朋友就會來接近你,而真正的良師益友反而會疏遠退卻了。那麼當我們聽到別人的誇獎時應該怎麼辦?當聽到別人的批評時有該怎麼辦?《弟子規》是如何告訴我們的?
錢文忠:
聞譽怒,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假如你聽到別人的讚譽自己,就內心惶恐。別人表揚你這孩子真聰明,了不起將來一定要得諾貝爾獎,孩子一聽內心很惶恐。我做得到嗎?我是不是真有那麼大本事,我是不是還要更勤奮一點。可以了,這點可以的,聞過欣,假如有的人對孩子說,這孩子怎麼今天早晨不起床,怎麼昨天晚上打遊戲。老師叫你打到九點你怎麼打到十二點,躲被窩裏還打到三點,你這個不對,如果孩子聽到這樣的話內心還很欣喜,是我不對。老師還願意批評我,老師還給我一個改正的機會,如果老師不批評我那就是放棄對我的教育,如果孩子聞過欣,聽大過錯很高興。
好,直諒士,漸相親。那麼非常好的朋友,非常正直的朋友就慢慢慢慢地會和你親近起來,也就是說你周圍的圈子慢慢慢慢都會是一些比較正直的君子,大家看《弟子規》說得多好。
畫外音:
聞過怒,聞譽喜,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錢文忠:
人的一生誰能夠保證不做錯事不犯過失呢?問題是第一你做了錯事,犯了過失以後能否改過,這是第一點《弟子規》關心的。
第二點錯和國事要有個度,過了這個度就不是錯和過失了,恐怕就是罪,就是惡了。那麼《弟子規》怎麼說的呢?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意思很清楚了,你無心做了一件不不對的事情,無意之間這個叫錯。有心非,你有意去做一件不對的事情,有意做的,你策劃好的,這個就是惡。這是《弟子規》的規定,有心文化看你的信心,看你你動機,看你原來的本意。當然這一點放在今天我們也強調,比如今天過失殺人依然是犯罪,過失殺人我沒有想殺他,但是一失手,一個疏忽把別人殺了,這個在今天社會裏是犯罪,不能說你是因為過失不追究你的。這個是《弟子規》是在傳統社會裏,它要有區分。不是到這種極端的情況,你得注意要無心非,有心非高清楚。這個意思很清楚的,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