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解讀弟子規(十五)信之四(3 / 3)

在古人當中,很多人把見賢思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時刻要求自己,如果見賢思齊,能夠在孩子們的腦海當中紮住根,讓孩子懂得應該不停地按一個比較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用一個比較長遠的學習規劃去實現自己這種誌向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將來我們知道在他的人生旅途當中會少很多坎坷,會取得比較大的成就。

畫外音:

別人身上的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別人身上的缺點是不是就對我們沒有用處呢?《弟子規》告訴我們,從他們的身上也能有所學,那麼在比自己能力差的人身上能學到什麼呢?

錢文忠:

《弟子規》接著又寫了四句話“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要求孩子做到,你如果發現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如果看見別人的缺點,你要馬上反省自己,你有沒有?有在改,如果有的話馬上改掉;無加警,如果沒有的話,你要提醒自己時刻警惕,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唐太宗就是這方麵的好例子,唐太宗是很善於吸取別人成功的經驗,但是我們往往容易忽略他更善於汲取別人失敗的教訓,他為了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煬帝驕奢淫逸的覆轍,他斷然放火焚燒了一座非常著名的樓閣叫迷樓。這個故事是非常發人深省的,現在咱們如果到揚州去旅遊,我們會看到在揚州北郊綠樹成蔭,現在還是很漂亮,有個地方叫蜀岡,蜀岡的東邊現在還有一群非常漂亮的,因為那邊綠化非常好,綠色,掩映著一群朱紅色的建築叫觀音寺,這個寺裏麵有這麼一座樓叫鑒樓,你看這個樓的名字就很有意思,鑒樓,鑒在過去這一個青銅器,平平的一個盤子,盛著水是照臉,過去沒有鏡子,是照照自己,要參照一下自己、提醒一下自己的。這個據說就是隋煬帝迷樓的舊址,隋煬帝喜歡這個迷樓,所以他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迷樓記》,裏麵講“使真仙遊其中,亦當自迷也,可目之日迷樓。”迷樓的名字是這麼來的,隋煬帝說就算是真的神仙來,來到這裏麵旅遊也會迷掉的,所以我命名它為迷樓。

史書記載,隋煬帝當年建造的迷樓極盡人間的奢華,樓中千戶萬戶,非常多的房間,複道連綿,幽房雅室,曲屋自通。你隻要到了迷樓裏麵,人會意奪神飛,不知所在。什麼叫意奪神飛?你的意誌也被搶走了,神也被拿走了,你不知道怎麼辦,迷樓就是這麼一個作用。而唐太宗到揚州的時候,他一看到如此奢華就下決心要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放一把火把它燒了。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在這方麵是高度警惕的,對於失敗者、對於在他們前麵的,應該被曆史所淘汰的人物,他們是非常注重去觀察他們留給自己的教訓。

賢者身上我們要見賢思齊,他當然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來了,我們應該學習他什麼?《弟子規》的回答很清楚,“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別的你別管,用了兩個“唯”字,最重要的是德學,道德學問,還有才藝,你的才學,藝是指各種各樣的技能,最要緊的是這兩方麵,德學才藝,如果不如別人的話,你要當自立,要自己奮發,自己要下決心去學習。

清代中國有一個名醫叫葉天士,有一位上京應考的舉人經過蘇州,覺得不舒服,就請葉天士去看。葉天士一看就問他你怎麼了?那個舉人說:“我身上都挺好,沒有哪裏不舒服,但是我每天都口渴,我不停地想喝水,很長時間了。”葉天士說啊:“得了,再給他一檢查,我勸你別去赴考,你內熱太重,得了糖尿病了。”因為我們知道在古代糖叫“消渴症”,糖尿病的特點是不停地要喝水,你得了糖尿病了,不出百天必不可救。你百天就完了,我也治不好你,你也別去考試了,沒必要。”這位舉人一聽,那麼有名的大夫跟我說我的命才100天,他的想法給擰過來了,怎麼擰過來了?我既然沒有幾天好活了,那我真就應該考試去,搏一個功名,也算給自己有個交代,給自己家裏有個交代,所以他堅持去赴考,走到鎮江,這個舉子碰到了一位老僧人,一個老和尚一看他的樣子不行,那個老和尚也懂醫術,也知道他得了糖尿病,就勸他說:“你有這病,沒什麼辦法,但是你願不願意相信我?”這個舉子一聽也沒有什麼信不信,葉天士都說我命不過百天,那我聽你的。老和尚跟他說:“每天你就吃梨,口渴了你吃梨,餓了你也吃梨,堅持吃100天,你的病就好了。”

這個舉子堅持吃了100天的梨,果然一路平安無事,而且一考還考中了進士,等他回來的時候衣錦還鄉碰到了葉天士,葉天士暈掉了,因為他是一個名醫,他從來說你活不了多久就活不了多久,怎麼看你得意洋洋、容光煥發地回來了,很驚訝。這個舉子就把自己的奇遇告訴了他,就我在鎮江碰見了這麼一個老和尚,他告訴我吃梨,葉天士一下覺得在鎮江有這麼一個和尚,一個老和尚,一定有過人之處,所以葉天士就把自己打扮成一個乞丐,打扮成一個窮人,跑到廟裏拜這個老和尚為師,改名為張小三,這都是很有名的事情。每天早晨起早摸黑,他已經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大夫了,為這個老和尚挑水砍柴。老和尚一看這個小夥子可以,很不錯,看到他也很勤奮,很喜歡他,所以每當有人來到這個老和尚看病的時候,他都帶著這個葉天士,讓他旁邊看這,在那兒待了三年,那麼苦的日子過了三年,把這個老和尚的醫學,德學才藝都學到手,這個老和尚一看,張小三可以了,你跟了我三年了,你現在可以回去了,憑你現在的醫術你已經超過江南的葉天士了,老和尚不知道,葉天士一聽下跪拜師說:“先生,我就是葉天士。”所以這個老和尚深受感動。

現在,我們的很多孩子,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往往沒有辦法,最難的一件事情是讓孩子虛心。現在的孩子的成長環境缺乏參照性,他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麵,從小生活在長輩的寵愛、誇獎、稱讚、獎勵當中,所以往往會比較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但是一方麵比較不容易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麵更難虛心地承認別人比他強的地方。所以,我們的現實的這種對孩子的教育當中,我們就會發現首先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你隻有意識到自己有所欠缺,你才能虛心去學習。而學習什麼,這是今天的教育當中特別麻煩的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社會上的有一些導向,什麼是成功?我們的定義往往比較模糊,在很多家長的心目當中,比如教孩子學一樣東西,你將來可以找到一個很好的工作,將來你會工資很高,將來你可以買很好的車子,將來你可以買很大的房子,把成功等同於德、學、才、藝以外的東西,這一點是非常要命的。

按照《弟子規》的說法,樹立一個榜樣,而在這個榜樣的身上主要就要學習他德、學、才、藝這幾個方麵的長處,而別的相比德學才藝而言都是次要的,都是可以先放在一邊的。《弟子規》在強調了榜樣的重要性以後,在明確地論述了如何向榜樣學習以後,《弟子規》對孩子的教育還提出了哪些應該重視的方麵,請大家聽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