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身。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人言為信,言必信行必果,因此《弟子規》信篇就是通過規範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使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語言表述習慣。不僅如此,《弟子規》還對孩子說話時咬字、吐字的細節以及語言的輕重緩急都做了明確的規定。那麼《弟子規》在這方麵是怎麼的呢?儒家文化特別強調榜樣的力量,《弟子規》作為一本儒家啟蒙教育讀本又會樹立孩子們一個什麼樣的學習態度呢?敬請收看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第十五集“信之四”。
錢文忠:
《弟子規》對一個孩子從小如何養成恰當的語言表達習慣,換句話說,一個孩子從小應該怎麼說話,《弟子規》關注到非常非常精細的地步。《弟子規》接著講“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你看這已經關注到孩子們的咬字,隻要你說話的時候應該口齒清楚、聲音洪亮、發音舒緩,不要著急,也不要含糊其詞,這已經是非常細節的地方。這一點往往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非常容易忽視的,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比較重視的是這個孩子是不是口齒伶俐、是不是語言快捷、是不是反應急速,但是忘了所有的快捷也好、辯解也好、口舌伶俐也好,都有一個度。在很多場合,其實按照《弟子規》的要求,應該是“重且舒”。
在曆史上有一個美男子,大家特別讚賞他,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說話是“重且舒”的典型。這是誰呢?他的名字叫裴楷,字叔則,是河東聞喜人。河東咱們知道,相當大一部分等於今天的山西,所以他山西人。西晉時期非常重要的朝臣,也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名士,裴楷他在當時有一個稱號叫玉人,長得像玉一樣,你隻要跟他一見麵,就好像麵前是一個玉雕的人一樣,好像人行走在玉做成的山上,光彩照人。所以,他的名是有名的,但是他之所以特別著名,卻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外表,而是因為他的說話。這個人由於家教好,從小就知道應該非常凝重、非常重且舒的說話。他學問當然很好了,非常精通於《老子》、非常精通於《易經》,所以他從小就是學識淵博、談吐儒雅、咬字清楚,因為那麼有名,所以被召到皇帝麵前去幹嗎大家知道嗎?執讀,就是皇帝如果有有一些聖旨、有一些比較重要的文件,皇帝的氣派比較大,一般自己不看嘛,讀來我聽聽,他就在旁邊讀。
史書上記載,由於他口齒極其清楚,發音凝重,從來沒有這種聲音,所以史書上有八個字,隻要一到他講話,就是叫“左右屬目、聽者忘倦”,大家都盯著他看,一到他說話大家都很注意,大家都忘記了疲勞,所以我們可以想像這是一個什麼人,這個人在當時是非常著名的,講話重且舒,在裴楷身上救過人命的。他就憑借著他講話重且舒,刀下救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在《世說新語》裏麵記載著,當時晉武帝登基了,當皇帝,中國古代的帝王有很多是很相信這種術數的,今天看來是迷信,當時人不這麼看。所以,晉武帝一登基就找了一個算卦的,來給我算卦,這個人就來了,一算,算出來一個字,哪一個字?“一”,人家剛剛當皇帝,你算出來一個“萬”來多好,你能當一萬年,你沒事算個一,那晉武帝一想,這個老小子,這不是說我隻能當一年皇帝啊?這很不吉利,就開始翻臉。那麼準備把這個算卦的拖出去給砍了,這個時候裴楷在旁邊一看,群臣相顧失色,都不知道怎麼辦了,怎麼弄出來這麼一個結果,而裴楷就引用了何晏的《老子注》,學問也很好,非常凝重而舒緩地講了三句話,哪三句話?“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天如果隻有一個天,當然天是清的了,對不對?你如果天上出現兩個天了,這邊烏雲遮日,這不要發生氣流對撞嗎?地得一則寧,如果地震了那這塊抬起來,這塊陷下去。侯王得到了一,那是天下最大的根本,根本就是一,一是最吉利的。
裴楷由於重且舒的咬字,整個朝廷都聽到了,皆大歡喜。晉武帝一看算了,重賞那個算卦的,本來要成刀下之鬼,現在還得了一筆賞金。
畫外音: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如果一個人吐字含混、咬字不清,在生活中就會鬧出各種各樣的笑話來。
錢文忠:
反過來,如果說話不是重且舒的會鬧出什麼事來?這曆史上也有,隻不過我們大家不太注意。曆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人,鑒於《太平廣記》的記載也是在書上有的,這個人叫侯思正,這個是什麼人呢?本來是個衙役,也就是衙門裏的一個比較低級的一個辦事人員。這個人的特點是說話不講究,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咬字不清、吐字不正,他是因為告發別人、告密當了官,得到了誰的重視?得到了武則天的重視,武則天有一段是鼓勵大家告密的。這個人就當官了,當官了以後,他不是原來是當衙役出身嘛,武則天就命令他去審理案子,這個侯思正小人得誌,所以一天比一天的歹毒,他有一天去審訊原來的一位忠臣,很高的一個官,叫魏元忠,審訊他,審訊審訊他又不著調了,怎麼不著調?因為他不是咬字不清嘛,說話也不懂得重且舒,說話很快、很急,就跟他說,就是侯思正跟魏元忠講了一句話,這句話沒人聽得懂啊,什麼意思?魏元忠明白,他這個就是說話太快,實際上他說你這個人,因為他在審訊他,當然這個魏元忠不認罪了,人家沒罪,他擰,拒不認罪,他說你牛什麼?當然侯思正也沒有什麼教養了,你牛什麼?你有本事啊?你跟我嘴硬?你真要有本事嘴硬,你去把白司馬坡給背起來。
在洛陽旁邊有個大山坡,這個坡叫白司馬坡,但他說的就是輕且急,他沒有重且舒,所以變成你去把白司馬坡背起來。白司馬?背哪個白司馬去?也聽不懂。下麵一句呢,說要麼你有本事,不然你去把孟青給吃了。孟青是什麼呢?誰也不知道,實際上在唐朝有一個人,孟青元,是一位將軍,這位將軍很厲害,曾經拿著一個大棒子把人給打死過。
所以,他的意思是說你嘴硬什麼?你有本事把這個山坡給我背起來,你要再有本事把那個將軍去吃了。就這樣,那麼魏元忠也聽不明白,你莫名其妙跟說什麼呢?一下子就愣在那裏,一愣態度就更惡劣了,就瞪著他,瞪著他以後,這個侯思正,這個人野蠻得很,就把這位忠臣大人拖著他兩隻腳大頭朝下在地上拖來拖去,拖到最後把這個魏元忠給拖火了,人被拖急了,你說話說得不清楚,我聽不懂啊,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你,你還來拖我。就說:“你也別拖我,算我倒黴,運氣不好。好比我騎了一頭惡驢被摔下來,可是我這個腳還掛在驢鐙上麵,所以被你拖。”
這個魏元忠說話倒是重且舒了,所以把這個侯思正聽得一清二楚,侯思正更火了說:“你這叫什麼話?你敢辱罵我是惡驢啊?我立馬把你殺了,抵抗皇上派來的人。”這個魏元忠大概爬起來,他不拖了嘛,不拖了頭腦一晃,突然想明白,原來你叫我背的是白司馬坡,叫我去把孟青元給吃了。原來是這個意思,搞的這個魏元忠哭笑不得。他就說:“侯思正,你現在好歹是個國家官員,你應該知道禮儀、知道輕重啊,你如果那麼想要我魏元忠的頭顱,你就把它砍掉拿走嘛,或者你拿鋸子來鋸,用不著逼我反抗,用不著故意來惹惱我,用不著給我栽贓。你話也說不清楚,什麼白司馬,什麼孟青啊?你到底想幹嗎?”就說這麼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