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解讀弟子規(十四)信之三(1 / 3)

畫外音: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現代社會信息爆炸,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事情充斥著人們的耳目,混淆著人們的視聽。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當他們麵對種種誘惑的時候,更容易失去判斷、不知所措。因此,讓孩子們從小形成誠信的道德觀、養成良好的語言表述習慣至關重要,讓他們從小就明白什麼情況下不能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什麼樣的事情不可以任意傳播,什麼樣的要求可以答應別人,什麼樣的要求是不能夠答應的。如果承諾了對方卻沒能兌現,就該怎麼辦?那麼關於這些問題,《弟子規》又會給我們什麼樣的建議呢?敬請收看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第十四集“信之三”。

錢文忠:

當今的社會生活實在是太豐富多彩了,所以《弟子規》希望孩子從小能夠養成“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的習慣,這四句話的意思非常清楚,不是你親眼所見的,或者就算是你親眼所見,但是你看得並不真切的,或許你離得遠,或許你受到什麼阻礙,你看得並不真切的,你就不要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事情的真相,沒有有把握的了解、沒有確切地了解,就不要輕易地去傳播,就這四句話。

這四句話背後是一種慎重的、踏實的、負責任的習慣,應該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是為人處世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反之,最大的學問家、最有才華的人也會鬧出笑話來的。不管我們自己有多牛,大致上還沒有人敢牛到這個地步,說自己比蘇東坡聰明,或者說比蘇東坡有才氣,一般很少碰到這樣的狂人。蘇東坡在中國曆史上那是鼎鼎大名的、真有學問的大才子,他就犯過這方麵的錯。有一天,蘇東坡到當時丞相的王安石的府上去拜訪,王安石正好忙著在接待別的客人,那麼家裏的隨從、仆人就引導蘇東坡到書房裏麵先坐一下,等王安石忙完了再過來相見。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房裏坐得無聊啊,一個人待著也挺無聊,就跑到了書桌前去東張西望去看看。這一看,看見了王安石在桌上有一張紙,這紙上寫著一首沒有寫完的詩,王安石先忙別的去了,這詩裏麵有兩句話“昨夜西風入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昨天西風吹到了我的園林裏來,把這個菊花全部吹落了,撒滿了地上,一片金色。這個詩沒寫完,蘇東坡讀了以後很瞧不上王安石這半首詩,哈哈亂笑,說你這叫什麼詩?你堂堂的一個丞相,王安石也是大文豪,你連季節沒搞明白,秋天是菊花盛開的時節,怎麼會有菊花落下來呢?秋千別的花是落了,菊花沒落。

所以,蘇東坡就拿起筆寫了兩句“黃花不比秋花落,說於詩人仔細吟。”菊花跟別的花不一樣,秋天不掉的,你這位詩人想明白了你再吟詩吧。寫完了,筆一扔走了,蘇東坡走了,那麼他寫的這兩句話就留在王安石的書桌上。過了不久,蘇東坡犯事了,蘇東坡大才子,稀裏馬虎的,經常惹事,就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了這個地方一年的秋天,他推門一看,突然發現自己花園裏麵的菊花吹落滿地,一片金色,蘇東坡說菊花秋天會落的嘛。你看到的隻是一部分花,或者一部分菊花,你了解的也是一部分花,或者一部分菊花,天底下的菊花真是有秋天會落的。

這就是一個例子,再有學問的人如果不注意、不慎重,也會犯錯誤。蘇東坡下錯誤判斷,還是因為大部分的花是秋天要凋零的,還有影子的。還有好多事情連影子都沒有,假如我們輕易相信,往往就會產生錯誤的判斷,甚至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造謠生事的人達到目的。

西漢時期,南陽有一個人叫直不疑,這個名字很有意思。他為人好學、不圖名利,是一位非常忠厚的人,後來朝廷發現了這個人才,就讓他去當了一個官,旁邊就有人嫉妒他,就誹謗這個直不疑。怎麼說呢?說直不疑相貌堂堂、也有水平,書讀得也不少,但是這哥們兒品行不端啊,怎麼品行不端呢?這話說得很嚴重,說直不疑和他的嫂子有不正當男女關係。這一下,天底下的人都來懷疑這個直不疑,認為這個人很不堪。直不疑一看沒辦法了,開始還不想去爭辯,到最後直不疑站起來說,說沒事扯什麼扯,我根本連哥哥都沒有,我哪裏來的嫂子啊?朝廷一查直不疑還真沒哥哥,這就是非常有名的一個成語的典故,叫做“無兄盜嫂”。

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遇到什麼事情,加入沒有確實的證據就不要輕易地亂講也不要輕易地相信。有這樣的諺語講“謠言止於智者”,這個話是有道理的,謠言碰到了真正有腦子的人,能夠理性思維的人,謠言是沒有用武之地的。過去有這麼一首詩,這個詩是有點打油詩的,在民間流傳,但是真有道理“諂言慎勿聽,聽之禍殃劫。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就說什麼意思啊?諂言你不要去聽它,聽了以後要有災禍,要有劫難的。堂堂七尺軀,過去一般講男子漢身高 七尺,當然過去的尺比較短了,如果按照今天七尺的話,三尺一米。那麼現在這個人要兩米三三,比姚明都高,但是古人的尺比較矮,堂堂七尺男子漢,不是今天這種尺,不要相信這三寸舌頭,你人高七尺、舌頭才三寸,為什麼不相信它?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龍泉是寶劍,龍泉在今天的浙江,出寶劍的地方,舌頭像龍泉劍一樣的,有的時候殺人不見血啊,這很厲害,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是古人的一種話。假如自己相信,那還是你自己倒黴,如果你不僅自己相信,你還努力地去傳播,那就非常不恰當,很有可能使社會產生一種不安、產生一種動蕩。

畫外音:

《弟子規》用這十二個字告誡孩子們,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不了解時,不可以任意傳播,正所謂人言可畏、眾口鑠金、積毀消骨,在曆史上就發生過三人成虎的故事。

錢文忠:

三人成虎這個成語也是一個故事,說明的無非就是這個道理,它的出典在《戰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什麼意思?在一個都市裏麵,在一個城市裏麵,怎麼可能有老虎?是沒有老虎的嘛,這個道理不用說的,大家都明白。但是,三個人都說老虎,老虎就有了,出來了,三個人的話造就了一隻老虎,這就叫三人成虎。

戰國的時候,各國之間彼此互相攻伐,但是也經常妥協、簽訂一些和約、盟約,簽完了盟約為了讓雙方信守,那麼是有個規矩的,彼此交換兒子,把國君的兒子交換一下,作為人質壓在這裏。那個時候正好魏國跟別的一個國家簽了一個類似於停戰協議、和平協議。魏國就要派自己國君的兒子,去到別國當人質。

當時有一個大臣姓龐,就奉命要護送這個太子到敵國,或者到別國的都城去。臨行前,這個大臣就對魏王講,因為他心裏知道自己陪著國君之子到別的國家去,難保旁邊沒有小人進讒言,自己又不在國君身邊,連一個申辯解釋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事先跟國君敲敲警鍾,敲敲木魚,但是話不能直說,古人是很講究說話的方式,你是臣子啊,不能跟國王直截了當地說,所以要用比喻。這個姓龐的大臣就問這個人,說大王啊,假如現在有一個人來跟大王您說街市上,就是都市裏出現了老虎,大王您相信嗎?這個大王說這不胡扯嘛,怎麼都市裏那麼多人會有老虎呢?我不相信。這個姓龐的人說好,如果又來了一個人,第二個人跟大王說街市上有一隻老虎,我看見了,大王你相信嗎?這個時候魏王說,又來一個人說?這我就有點將信將疑了。這個姓龐的大臣又盯著魏王說,大王,如果現在第三個人跑過來跟你說,大王街市上來了一隻大老虎,我看見了,你相信嗎?魏王說,那我肯定要相信了,三個人都說有老虎啊。那麼這個大臣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大王,這是明明白白的事情啊,現在經過三個人一說就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現在趙國的國都邯鄲遠離魏國的國都大梁,比我現在離開街市遠了很多,議論我的人、說我壞話的人一定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您明察。魏國說好的,一切我都知道你放心去吧。但是,當這位姓龐的大臣陪著魏望的兒子完成使命,後來回到魏國的國都大梁的時候,魏王再也沒有召見過他。什麼意思?還是聽進了讒言了,也就是說這個謠言傳播傳播傳播,重複重複重複,它的欺騙性會增加。如果我們輕易去傳播謠言,我們在無意之間就成了一個幫凶了,就成了傳播謠言的人的工具。這個是我們要再三要警惕的,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細心觀察,不能道聽途說。假如我們忘記了三人成虎這個古老的典故的話,那麼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謠言傳來傳去,擾得我們生活不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