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解讀弟子規(十四)信之三(3 / 3)

華歆這麼一聽,當然就沒有反對了。所以這個陌生人就上了這個船,這個船很擠,船速當然就慢了,這個當口,後麵的亂兵追上來了,王朗慌亂了,王朗一看亂兵追上來了,我船又跑不快,就跟這個陌生人說:“哥們兒,不行,我們管不了您了,您要麼跳河裏,撲通自己遊走,要麼我們靠靠岸,您上岸,我們過去我們走。”準備把這個陌生人給拋下去,這個時候華歆說不要,我當初之所以不敢答應他、不敢承諾他帶他走,就是因為我怕後來追兵追上來,而我們的船載重太大、船速慢,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因為我已經答應他了、我已經承諾他了,我已經給了他我的諾言,不能因為危難而把他拋下,我們到現在必須帶著他一起走。

這個故事在當時也傳為美談,所以記載在《世說新語》裏麵。如果不照《弟子規》這麼做,就是說我隨口答應別人,我隨口承諾別人,後麵會是個什麼結果?這樣的故事更多,這個故事很有名,叫做“棘刺刻猴”,這個故事一聽就聽得蠻讓人驚訝的,荊棘啊,就荊棘這種灌木,這種帶刺的,荊棘的尖上刻一隻猴子。

畫外音:

在荊棘的尖上刻一隻猴子,這聽起來是一個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誰又會做出這樣的承諾呢?這樣的承諾又怎麼來兌現呢?

錢文忠:

春秋戰國時候的燕王有一個嗜好,什麼嗜好呢?收集各種各樣的玩物,非常精巧的,要別人沒有的珍奇寶貝,他喜歡收藏。有時候為了追求一樣天下獨一無二的寶貝,他不惜千金,所以燕王好珍玩。有一天,有一個衛國人,從衛國來的一個人,來到燕國的國都拜見燕王說:“燕王,你不是喜歡寶貝嗎?我有絕活,我能給你做一個寶貝,全世界沒有第二個,就您有。”那麼燕王當然感興趣了,就問他你能為我做什麼人間寶貝啊?我這宮裏麵有的是寶貝。這個衛國人說:“我那個您沒有的,燕王,我手藝高超,有獨門的絕活。我能給你刻一隻猴子,雕刻一隻猴子。”燕王說:“活猴子我那兒還一堆呢,我還用你給我雕刻猴子?”這個人說:“大王您別急,我能夠在一根荊棘的刺上,在這個刺的尖上給你雕刻一隻猴子。”這個就是今天講的微雕了,頂級的微雕了。燕王說這個聽都沒有聽說過,居然在那麼小的地方可以雕一隻猴子,非常高興。宮裏麵金銀寶貝有的是、各種珠寶有的是,但是沒有這麼小的猴子啊。所以趕緊讓人給他準備好生活條件,並且給了他方圓三十裏地,作為這個衛國人的封地和俸祿。那麼封好了以後,這個國王就問這個衛國人,你真能辦到啊?衛國人說沒問題,那麼簡單的事情隨便弄,我一定給大王你刻好。燕王一想,你不給了我承諾了嗎?何況你是給我做大王的承諾,好,你去刻吧。

過了幾天,燕王心裏癢癢,就把這個人叫來。我想馬上看一看你在這個荊棘刺上給我雕刻的那隻猴。這個衛國人承諾是承諾了,可怎麼刻得出來啊?這明擺著不可能的嘛,但是這衛國人這一下就“進退錯”,進也不是,你要說你刻出來,你給國王不就完了嘛,他刻不出來,但是你答應了國王又說今天我刻不了,你這不找死嗎?所以衛國人就開始編故事,說:“大王,在荊棘刺上刻這一隻猴子,那不是一件凡物,一個人要有誠心才能看見。您要向我保證半年之內不進後宮,就是你半年之內不能去找你的王後,妃子你不能找,半年之內不得飲酒吃肉。”國王一下暈掉了,我為了一隻猴子讓我半年不進後宮、半年不喝酒吃肉,國王就很猶豫。這個時候衛國人說還沒那麼簡單啊,這個還是基本條件,你還得趕上一個雨過日出的好天氣,還要搶在陰晴轉換的那個瞬間,你才可以看到這隻猴子,隻有這樣你才能如願以償。

你看,進退失據,已經開始編謊話了,編話了,沒辦法。這個國王一下子當然很鬱悶,你也沒話說,很鬱悶。是大家別忘了,一件事情的真相它是真的就是真的,它是假的就是假的,你騙得了一時,你騙不了一世。這個時候鄭國有個人,這個刻猴子的是衛國人,鄭國有個人,這個人是幹嘛的?是一個鐵匠,當時有一個人答應燕王刻一隻那麼小的猴子,這個故事傳遍了天下,很多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個能工巧匠承諾了燕王。但是這個鄭國的鐵匠覺得不對,這裏麵有詐,這個鐵匠就去找燕王,說:“大王,您看到猴子了嗎?”大王很鬱悶說看不著。為什麼看不著呢?說這個人說他能刻,但是他要求我半年不進後宮、半年不飲酒吃肉,還得等一個雨過日出的天氣,還得等著陰晴轉換的那一刻,我才能看到,看樣子我沒有福分。

這個鐵匠說:“大王,能看到,能看到。”大王說:“你怎麼說能看到?他說您這個先問問他到底真的還是假的。大王說:“我問了,我問不出來。”這個鐵匠說:“好問啊,我是打刀的,如果要在那麼小的一個尖上刻東西,那麼他首先要有一把刀鋒比那個尖還要小的刻刀,不然怎麼刻,你拿把菜刀去刻?我是一個鐵匠,我知道如果大王您要叫我打這麼一把刀的話,我是不敢承諾您大王的,因為是打不出來的,我做不到。既然這個 衛國人說有辦法在這個荊棘刺上雕一隻猴,您可以這麼問他,說我知道這隻猴雕起來很費功夫,一時辦會兒看不到,這是對的,但是你既然能雕這麼一隻猴,你總得有這麼一把刀吧?您先把這把刻刀給我看看,讓我過過癮,那麼我看到了這把刀,我就下決心半年不進後宮、半年不去吃酒肉,我等著這隻猴子。”

這國王一想好主意,就叫人把這個衛國人叫來,就如此般跟他說了。這個衛國人說:“有啊,這個刀我有,可是我來見大王隨身不敢帶啊,哪有見大王隨身帶把小刀的,我回去拿,回去了。”左等不來、右等不來,等燕王再派人去找他的時候,發現這個衛國人早就跑了,人去室空。

這就是在我們傳說當中很多這樣的故事,告訴大家不要輕易地承諾,承諾了以後如果做不到會讓自己非常地被動。當然了,這個故事裏麵的衛國人已經有點招搖撞騙的嫌疑了,這是另外一個層麵的故事。所以,我們要牢牢記住《弟子規》這一句話,承諾是無比沉重的,在承諾之前你要考慮好你所要承諾的事情,還有你個人的能力,一旦承諾發出,一旦承諾給出,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履行這個承諾,就是把這個承諾變成一個事實。《弟子規》在講述了哪些話不能講、哪些語言要避諱、哪些不好的表述習慣從小要戒除之後,又給我們講述了對諾言、對承諾的一種良好習慣的養成。《弟子規》所關注的還遠遠不止這點,《弟子規》甚至要求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對孩子的咬字、吐字的方式和它的輕重緩急,都應該有所注意,希望孩子從最小的細節開始、從小培養起最好的語言習慣。《弟子規》在這方麵有哪些規定,請大家聽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