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解讀弟子規(十四)信之三(2 / 3)

這一部分的《弟子規》講的一個關鍵詞或者一個核心概念是一個“信”字,講信用的“信”字。那麼既然要講“信”,就不可能不講承諾,不可能不講諾言。

畫外音:

人們常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所以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對於別人提出的要求不好拒絕,勉強答應後又無法做到,那麼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又該怎麼辦呢?《弟子規》又是如何告訴我們的呢?

錢文忠: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天底下的事情沒有一件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去做的啊,所以你不要輕易地答應別人。如果你輕易地答應了別人,而實際上這件事情又做不到,那麼就會把自己放到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和局麵,就會進退失據,進也不是、你去辦也不是,退也不是、你不辦也不是。那麼這樣的話,就會狼狽不堪。意思很清楚,《弟子規》裏麵的意思都非常清楚,道理也很簡單,沒有什麼複雜的,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真正要做到確實千難萬難。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難道這個的例子看得還少嗎?一位男士跟他太太說自己是釣魚的高手,結果又釣不著,結果他幹嗎?他去買,買了好多魚給搬回來,跟太太說你看今天我厲害吧?他答應太太的,我今天一定給你釣點魚回來,晚上準備好熬魚湯吧,結果他去買了一堆魚,結果被太太發現了,說人家釣的魚都是有大有小的,怎麼你釣的魚都是一個品種的,還都一樣大小的。所以,我們在承諾某件事情以前一定要仔細思考、充分衡量、鄭重其事,不適合自己幹的、自己沒有能力幹的就不承諾,而假如承諾了那就一定要做到。

在這裏呢,我給大家介紹一個守信用的一個典範人物。誰呢?叫魏文侯,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魏文侯守信在中國古代是傳為美談的,而且是記載在我們法家的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韓非子》裏麵。一次魏文侯國君他和管理這個禁院,我們知道國君一般都有自己的打獵的場地,比如過去清朝的皇帝都在哪裏啊?在承德那一邊打獵,木蘭秋獮,這個大家都知道,那邊有木蘭圍場。所以它有管理這個官,他就跟這個官員約好,什麼時候我要來打獵。第二天,到了打獵的時候,天突然刮起大風,風非常大,那麼身邊的侍從當然就勸魏文侯,那麼大的風你就不要去了,不要去打獵了,而這個魏文侯不聽,那個時候也沒有手機、也沒有電子郵件,他沒有辦法通知那邊的官員。所以,魏文侯就說不可以因為風大的緣故而不通知他們,你事先沒有通知他們現在就單方麵取消,這樣的事情我不能做。所以這個魏文侯自己駕著馬車、頂著大風趕過去,通知管理獵場的人員取消了這次打獵活動。約定相會的日期,如果不能如約前往,應該在事先通知對方,免得別人苦等,這是守信,也是對別人最起碼的尊重。

現在我們很多人把這個當小事,在現代生活當中,比如上級跟一個下級約好了,明天晚上五點半在哪裏聚會,談一件事情。上級突然有事,上級往往不通知了,你是我部下你等等怎麼了,這個是千萬不可以的。因為在講諾言、講信譽、講守信方麵沒有上下級這種區分的,也沒有尊卑的區分,也沒有長幼的區分。我們這個人類社會要健康地運行,一定是要守信的,如果不守信,這個社會怎麼能健康地運行呢?一切都沒有規則,所以我們要想想魏文侯的例子,魏文侯在戰國這段時期,他在位的時候受到當時各國的普遍敬重,其實當時魏國也談不上有多麼強大,而主要就是魏文侯這樣一種人格的感召力,讓大家特別地敬重他。

畫外音:

《弟子規》告誡孩子們無論是說話做事都要遵循一個“信”字,誠實守信才是立人之本,凡是都要量力而行,無法兌現的事一定不要承諾。可是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你承諾別人的時候往往預料不到這件事情有多麼難。那麼當你無法兌現諾言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在《世說新語》中就記載了一個叫華歆的人,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他是怎麼做的呢?

錢文忠:

當時國家大亂,各地戰火紛飛,所以華歆正好是逃難,華歆要逃難。逃難的時候他有個同伴也是很有名的,叫王朗,兩個人一起坐船避難,船不大,船很小,又裝了很多東西,後麵有追兵,這個是有一位陌生人,他們兩個人誰都不認得,突然過來說救救我,捎我一把,帶我一把,你們有個船,也讓我跟你們船跑吧。華歆很為難,為什麼?船太小了,而且呢他們自己還想快點地逃,不願意因為這個人耽誤時間,所以華歆就拒絕了這個事情,就沒答應,說我帶不了你,你自己保佑自己吧,我們得走。但是旁邊不還有王朗嘛,王朗在旁邊說:“華歆啊,船雖然小了點,不還可以擠一個人嘛,也不會沉沒,你這樣,不要拒絕了,還是讓他上來吧,咱們積點德、行點善,能帶一個人、能幫一個人也算做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