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解讀弟子規(十三)信之二(1 / 3)

畫外音:

“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一個談吐得體的人,一定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弟子規》作為一本儒家啟蒙教育讀本,不僅要求孩子誠實守信,還要求海孩子們從小就要謹言慎行,並且明確告誡孩子們有三種言語是絕對不能說的。那麼生活中,我們有沒有說過類似不得體的話,在與人交談中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又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說?

接下來錢文忠老師將運用他風趣幽默的語言,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讓我們在快樂中學會如何正確使用規範的言語。敬請收看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第十三集“信之二”。

錢文忠:

在上一講裏麵,我們講到《弟子規》在開始的“信”這個部分的時候,就是人要講信用,要講信譽這個部分,首先就是從言語、語詞開始的,言語高雅、風趣幽默的人到哪裏都是很受歡迎的人。相反,言語鄙俗、油滑、閃爍的人到哪裏都會遭到別人的白眼、遭到反感。那麼如何能夠讓自己在社會上、在和朋友的交往當中受歡迎呢?所以《弟子規》首先要求大家或者孩子們做到如何別讓大家反感、如何別讓大家討厭,所以《弟子規》新告訴你哪些話絕對不能說、哪些語氣絕對不能用,要避免。

《弟子規》接下來講“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要切切注意,一定要警惕、一定要戒除三種情況。哪三種情況?“奸巧語”非常奸佞的、存心不良的、花言巧語,這個東西你先得戒除,從小養成這個習慣,不能說奸巧的話,這是一。“穢汙詞”很肮髒的、很下流的、很鄙俗的這些詞不要從嘴裏蹦出來,不要說髒話。“市井氣”非常庸俗的、張家長、李家短的,這種我們講搬來搬去這種話,零零碎碎的你也別說,這三樣是要戒除的。

“奸”怎麼都不是一個好字眼,在我們漢語當中有好多字眼,你是可以正麵理解、反麵理解。“奸”這個詞你怎麼都隻能從反麵理解,如果奸這個詞再加上花巧,那就是放大了的奸,那是更壞的一個詞。語言是內心的反映,就算你再掩飾,你總有露出來的一天,一個說話非常奸巧的人,非常奸猾,但是又非常會耍花巧的人,在中國傳統當中,特別是儒家文化傳統當中,絕對認為你不是個好人。

《詩經 小雅》裏麵有這麼一首,題目就叫做《巧言》,非常善於說話,說話非常花巧,下麵什麼話大家知道吧?巧言如簧,大家記住了這個成語,沒記住後麵還有幾個字,《詩經》叫顏之厚矣,臉皮夠厚的。就是如果你把一個事花言巧語說得像美妙的音樂一般動聽,這個人臉皮夠厚的、貶義的,所以巧言如簧不是一個褒義詞。

我們講到這裏要特別注意“奸巧語”,我們這一講開始講的,上麵那講接著“奸巧語”的是什麼?是“勿佞巧”。兩個“巧”字連在一起,這個絕對不是巧合,像《弟子規》這樣的,能夠有那麼大影響的書,它的編排結構都是有道理的,兩個巧連在一起,對我們是一種加倍的提醒。中國傳統是講究語言技巧的,對語言怎麼說是有講究的,我們中國人很講究語言要得體,對長輩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對小輩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言,關起門來夫妻之間在家裏說什麼語言,打開門到廣場上對大眾說什麼語言,這個是有講究的,但是有一個度,這個度不能過,如果過了這個度你就變成奸巧,這就變成一個很壞的事情。

所以,在中國傳統教育孩子的時候,一般要求孩子什麼?寧拙勿巧,寧願慢一點、笨拙一點,不要搞得很輕巧、很花哨,這個是不可以的。奸巧也好、佞巧也好,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但是古往今來,奸巧和佞巧就是兩種大類型,表現形式很多,但是是兩種大類型,我總結了一下,我分別用兩個成語來命名這兩大類型。

第一個成語“溜須拍馬”,溜須拍馬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在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麵前有一種內心的自卑感,順著別人說話、去討好別人,而最終是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的目的,這叫溜須拍馬,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懂得這個成語,我們就不知道溜須拍馬到底有多佞巧、有多奸巧。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知不知道溜須拍馬這個成語的出處,這個成語分成兩件事,一件事叫溜須,一件事叫拍馬。

溜須是怎麼回事呢?宋朝的時候有個宰相,非常有名,叫做寇準,大文豪、非常有學問,他有個學生叫丁謂。有一次這個寇準貴為宰相,就請自己這個學生一起吃飯,同桌進餐,我們知道古人嘛,成年的男子往往胡子都很長,有很漂亮的胡子,吃著吃著不小心這個胡子須上站上了一顆飯粒,有一顆飯粒沾在胡子上,是這個寇準也不,旁邊他的門生丁謂一看,他看見了,他坐對過,老師的胡子上有可顆飯粒,趕緊跑過去給老師把這飯粒拿下來,然後把老師的胡須一根根給捋一遍,捋得特別整齊,這個就叫溜須。過了,你跟老師說,老師,您看看您這沾了一個東西,這是一個;第二個、上去替老師拿下去,你拿下來還跟老師溜須幹嘛啊?這叫溜須,這是很佞巧的,我們古人是不讚成的。

什麼叫拍馬呢?這個拍馬這個典故從元朝開始,大家知道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當時我們知道蒙古民族是草原民族,非常喜歡駿馬,所以元朝的當官的一般都騎一匹好馬,不像別的時候,別的時候中國好多當官的坐轎子,他不會騎馬、很文弱,或者騎頭驢、騎頭騾。那不行,元朝都是騎馬,那個時候按照蒙古族的風俗,你去誇這個主人,你一定要順手誇誇他的馬,你這匹馬真漂亮,馬長得好,英俊、駿馬,那麼拍馬的時候一般不能拍馬頭的,你隻能拍馬屁股。所以在元朝的時候,馬路上見麵就看見啪一聲拍這馬,您這馬真好,您這馬怎麼那麼好,像天上的龍子一樣,這個就叫拍馬。

溜須拍馬湊在一起就是阿諛奉承,就是一種奸巧的代名詞。像這種溜須拍馬的人,在我們的曆史上基本都傳為笑柄,離我們近的,從清朝裏麵找兩個人,有名的說話奸巧、說話佞巧、花言巧語的高手,一個是和珅,和珅貴為國家大員,當然官位已經很高了,但是隻要乾隆一咳嗽,貴為大員的和珅馬上捧著一個痰盂就給他接著,這就是佞巧。但是他說話也佞巧,但是終有別人揭露的一天,引起別人反感的一天,所以當乾隆爺一駕崩,嘉慶皇帝一上台,和珅不就完了嘛,這是一個例子。

還有一個清朝溜須拍馬的高手,他的水準一點都不亞於和珅,但是我們大家不太熟悉,叫高士奇,高士奇原來是家境貧寒,流落到北京城,靠賣字為生,但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碰到了明珠,大學士明珠,一個權臣,所以就開始被推薦到宮內去工作。這個人很有心機,他進宮的時候這邊揣一個小口袋,我們講一個荷包,掛一個荷包,荷包裏放什麼?放一把豆子,這個豆子金豆子,一顆顆都是黃金做的,一小顆一小顆,他見了太監就給一顆,就問皇上看什麼書啊?皇上在考慮什麼問題啊?好,他馬上回去補課。第二天皇上一問,他都有準備的。皇上就覺得這個人學問太大了,所以這個人就越混越好,這個人就是出名的奸巧油滑。

有一次皇帝出去打獵,帶著很多人騎著馬出去打獵,因為這個高士奇皇上已經很賞識他了,離不開,所以叫他也騎著馬跟著大隊人馬一起去打獵。那一天皇帝騎著一匹新馬,比較烈,這匹馬尥蹶子,啪啪啪尥,尥完了以後就把泥漿水全部濺到了皇帝身上,皇帝臉上一塊泥、龍袍上一塊泥,弄得皇帝很狼狽、心裏很不爽,皇帝的臉色當時就很難看,大家都很尷尬啊,不知道怎麼辦,皇帝很不高興。因為我們知道清朝的皇帝是要求騎射水平很高的,清朝的皇帝都是馬騎得很好的,射箭射得很好的,這個皇帝不很狼狽嘛。大家知道高士奇弄了一個什麼招嗎?他騎那匹馬沒事、挺好,渾身很光鮮,一點泥都沒有。高士奇跑到一個泥塘裏麵就地打了一身滾,把衣服弄得全是泥巴,顛顛顛顛跑到皇帝麵前。皇帝就說:“愛卿,你怎麼弄成這樣?”他說:“皇上,您真是龍馬精神,騎術高超啊,你看我,微臣騎得被馬給摔到地上,摔我泥坑裏,弄我一身泥,您看皇上,您還穩穩地騎在馬上啊。”皇帝想,我這匹馬那麼不聽話我還騎著,我龍袍上才兩點泥,哪像你弄一身泥。就這麼一個人,說話極其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