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接著講,但是你看看那雄雞,每天隻在黎明的時候按時啼叫。雄雞一叫天下人就要起床,所以多說話有什麼用呢?重要的是說話要有作用,要切合實際。這樣大家才會聽你的,大家才會重視你的。這是一段墨子和弟子非常有名的對話,古人強調說話不要多,說話要少。還有一個考慮這句話也是我們平時經常講的,叫病口入,禍從口出。古人認為話如果多的話就很有可能泄露不應該讓別人知道的機密,從而惹出麻煩。這種情況如果嚴重的話是會誤國誤民的。因為我們知道在中國傳統當中都是讀書人,讀書人將來要去當官的,當官的是要對天下黎明百姓負責的,所以古代的教育跟今天的教育有一點點區別,要從小培養接受教育者將來能夠擔負起社會責任的一種意識。
有一個故事叫玉器和瓦罐,韓昭侯,韓國的個人,不是今天的韓國,是中國古代的韓國。這個人說話不大注意,往往無意之間就把一些重大的機密事情泄露出去。他是一個國君,他這樣一幹就讓身邊的好多大臣沒有辦法為他謀劃,不能實施,大家很傷腦筋。但是他有是一個國君,你說他輕不得重不得,大家對他無計可施。這時候有個人叫堂溪公,他就自告奮勇說我去勸我們的國君,大家說米有把握啊?我試試看,我去勸勸他。
他見到了韓昭侯以後開始就是一個問題說國君假如現在有一個玉杯,美玉做的酒杯價值千金,但是呢?這個玉杯沒有底,請問國君它能夠裝水嗎?國君說你這個堂溪公都說你聰明,我怎麼看你像白癡一樣的,一個玉杯沒有底怎麼能裝水呢?堂溪公也不回答,接著有問說國君有一隻瓦罐,瓦做的不很不值錢,但是它有底,而且不露請問它可以裝酒嗎?國君說當然可以了。於是堂溪公就因勢利導,對韓昭侯說這就對了,一個瓦罐雖然值不了幾個錢,非常粗的一種器具非常下賤根本不值錢的東西。但是它不露,可以用來裝酒。一隻玉杯價值千金非常高貴,但是它沒有底,所以連水都裝不了。人也是一樣,作為一個地位很高的人,作為一個一舉一動都非常重要的國君如果你說話不注意,隨時亂講話那麼你就會泄露國家的機密,您就好比是一隻沒有底的玉杯,你再值錢也沒用。隻會闖禍,還不如做一隻事實實在在的,但是確是有用的瓦罐。
這一番話把韓昭侯說的是恍然大悟,從此以後但凡采取重要的措施,和大臣在一起謀劃的時候韓昭侯都非常小心對待。也不再亂講話,慢慢地韓昭侯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當然到最後這個韓昭侯也是有點過分,過分到什麼地步呢?他晚上睡覺也是一個人,也不跟夫人睡覺,也不跟妃子睡覺。因為怕自己講夢話,一不小心把夢話講出去也泄露秘密了,這也就過分了。說話確實不應該太隨便,特別是有些話絕對應該避免不能隨便說出口。
畫外音: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因此說話不能太隨便,那麼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怎麼才能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呢?
錢文忠:
在這個方麵我倒是特別建議大家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你比如我們現在的社會禮儀,你看見一位女士馬上上走過來,說你怎麼今天這麼難看,也許這位女士早晨起來忘了化妝了,或者急匆匆的,或者身體不適的確比較疲憊。這是真話,也確實也許她不如昨天那麼漂亮,但是這個真話不能說的,你不要說。但是你也沒必要說假話,說你比昨天漂亮一百倍,這個也沒必要。這是一種語言要有節製,在什麼樣一個場合采取一些什麼樣的話語方式這是有講究的。這是語言的技巧問題,表述的技巧問題,但是它上麵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惟其是,勿佞巧。
你講的話要跟實際的情況符合,不要花言巧語。你可以把一些真實的判斷,比如你覺得在這個場合不好說的話你不說也不要去說假話,還是真放在第一位。我們現在在這個領域裏麵,在現代社會裏麵碰到的一個最大的矛盾和一個最大的衝突就是在特殊場合我們叫善意的謊言怎麼辦?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病人,你直截了當地說你這個病很重沒有兩個星期了。這個話不能說,這是真話但是切記真話不全說,當然你也沒必要這樣說你身體健壯如牛,躺在病床上幹什麼,出去跟我跑步。這個也不對,這個也沒必要,這是一種度的控製。
畫外音:
說話真的是一門藝術,講究分寸。但是對於這種度的把握大人們都不見得能夠做到,對於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來說又該怎麼辦呢?善意的謊言孩子們到底要不要說?
錢文忠: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實際上不必過早地去教他學一些善意的謊言,沒有必要的。現在我們好多家長對孩子說,或者對一些小孩子,或者是對馬上要工作的,比較大的孩子說你當著老師麵應該這麼說,你當著領導的麵應該這麼說,這麼說的話領導喜歡聽,老師喜歡聽。老師喜歡聽的話你就能當隊長,領導喜歡聽的話你沒準就能當一個科長。這種教育是千萬要不得的,按照《弟子規》的要求是唯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對他的教育應該堅持是惟其是,你要實事求是地講話,隻有當孩子成長起來以後你才可以告訴他一些講話的方式和方法,講話的場合意識,因為我們知道儒家也是非常講究說話的技巧的。
為什麼在儒家傳統當中很多人要學《詩經》呢?要背《詩經》呢?不是要求每個人都成為詩人,而是希望每個人能夠懂的辭令,能夠懂得在合適的場合講合適的話,而《詩經》就是對人一種表達技巧的訓練。所以更多的是因為這個,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提倡每個人都要讀《詩經》,但是你如果把《詩經》當中這種非常美麗的辭藻,非常華麗的辭藻過早地用到對孩子說話的這種最基本層麵的一種培養上的話,不是一個最妥當的辦法。孩子從小還是應該有一說一,有二說二。
畫外音: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錢文忠:
我們現在比如好多的孩子有的時候家長問他你考了幾分,大家會發現有些孩子怎麼回答。我觀察過的,有些孩子爸爸媽媽問他考試考完了嗎?你考了幾分,說我在班級裏中不溜,這就是佞巧,你到底考了幾分。他說我中不溜,中不溜是一個排序的問題不是分數的問題,現在孩子都會這樣來回答,你有的時候問孩子說這次考試你班級裏50個同學你排在第幾名,當然我們不應該過多問孩子的。孩子告訴你,爸爸,我考了85分,沒準85分他是倒數第二名,這就叫佞巧,從小應該在這種細節方麵去培養孩子一種表述的習慣。
畫外音: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錢文忠:
這樣的話是誠信的第一部分,按照儒家的要求講你如何表達,如何表述,如何講話是誠信的第一部分和最基礎的部分。當然《弟子規》對於誠信的要求遠遠不隻如此簡單,它還有哪些方麵的具體要求,請大家聽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