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解讀弟子規(十二)信之一(2 / 3)

那個朋友很生氣,說這麼重要的事是不是令尊大人有什麼不妥,和人家約好的又把別人丟下。這個七歲的小孩子陳元方講尊駕和家父約定是在正午的時候,到了正午還不來這是沒有“信”,你不講信用了。而對著別人的孩子罵他的父親這是不講“禮”,這個七歲的孩子教訓他,你一無信譽而不講禮,你這樣的人是不是你有些不妥,這也是在曆史當中非常有名的故事。

畫外音: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是《弟子規》信部分的開篇十二個字,從字麵意思看不僅告訴孩子們說話要講信用,而且還不能巧言欺騙或者是胡言亂語,更不能誇大其詞。也就是說要講實話不撒謊,做個實誠人,接下來錢文忠老師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實誠人。

錢文忠:

北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詞人,晏殊。在他14歲的時候晏殊就已經被人作為神童舉薦給了皇帝。皇帝召見了他讓他和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怎麼辦的。晏殊去參加考試了,他14歲。突然發現考題是他十天前自己練習過的,恰好他做到了這道考題,一般人會怎麼辦?高興壞了。這可讓我逮著了,撞題這個多好。晏殊沒有,晏殊直接向皇帝稟告說皇上今天的考題不巧十天前我做過了,請皇上更改考題重新考過。那麼當然他的這種誠信的品質讓皇上非常讚賞,在朝廷裏麵我們也非常讚賞這位神童,覺得太難得了。才學又好又講誠信,那麼好他當然也考進了進士當了官,當上官以後當時天下太平,所以京城的大小官員都沒有什麼事幹,平時都是吃喝玩樂,到周圍的地方去遊玩。皇帝非常惱火,一看這個國家大事都沒有人管了。太平盛世大家上班的也不上,早早溜出去喝茶,皇帝就派人了解,結果了解的人回來跟皇帝說,他說皇上有一個人是例外。皇上問誰呢?晏殊。晏殊怎麼呢?說晏殊從來不出去泡茶館的,也不到那些不好的場合去,他隻要一下朝就在家裏和兄弟們讀讀書,寫寫文章,填填詞。皇帝一聽這太難得了,我果然沒有看錯這個人,這個人當年考試的時候就非常誠信,今天我要召見他,要表揚他。

皇帝就把所有的大臣們都召集起來,裏麵就有晏殊。皇帝就問晏殊說近來群臣遊玩赴宴熱鬧得不得了,隻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如此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換句話說把太子的教育托付給晏殊,這當然是國家頭等大事了。一般人會怎麼樣,一般人肯定會講感謝皇上,我的確對自己要求比較高,嚴於律己,我是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時間,我認真學習刻苦用功。我絕不辜負皇上對我的期望,晏殊沒有。晏殊的回答是皇上我得說明我得誠信,我其實是一個非常喜歡遊玩和吃喝的人,隻不過實在是沒錢,如果我但凡有錢了,我早就去參加遊宴了。他在這個場合也不說假話,這樣一來反而讓皇帝更信任他,而在大臣當中樹立了很高的信譽。

畫外音: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錢文忠:

古人認為就誠信而言天底下的人,應該是人同此行,心同此理的。偉大的德行會感動一切,如果以誠待人,以信待人也會感動一切。大家看媒體有一些報道,比如現在有些人犯了法了,判了刑了在監獄裏麵,那麼這個社會為了挽回他們,為了感召他們,教育他們我們現在的監獄管理采取一個非常人性化的措施大家發現了嗎?如果他犯的罪不是重罪,對社會危害不大本人又有切實改過的表現,春節可以讓他回去的大家知道嗎?假釋。讓你回家去看看自己的父母,感受一下親情,看看家人為你付出的東西是有助於他的改變的。現在我們在實行這樣一個新的辦法,這個方法並不是新方法,而是古已有之。

有一個故事叫曹攄約囚,有一個人叫曹攄是禁晉朝時候的人,這個人是個縣令。當時在他的縣裏麵的牢房裏麵關了很多判了死刑的犯人,那麼在我們今天判了死刑的犯人是不能假釋出去的。這個是不行的,這個是晉朝,裏麵有好多重刑犯。那曹攄在年底的時候到監獄去巡視,因為他是縣令。看到這些死刑犯心裏很可憐他們,就說過新年是全家團聚的時候,你們現在判了死刑帶等候處決你們想不想暫時回家去見一見親人。這些囚犯都哭了,哪裏知道一個縣令會這麼對他們說話,說如果能夠回家看他們,就算死了我們也沒有什麼遺憾的。曹攄就說,我以誠待你們,希望你們以誠回報,我要求你們講信用,我擔這個責任我認為你們到現在還想跟親人見麵,還痛哭流涕身上還有一點良心未泯,還有一點人性,我作主放你們回家過年,但是我也派不了那麼多人跟著你們,不能說每兩個人押回去不行,規定一個時間你們都回來報到。

曹攄這麼一做他手下很多人都反對說這還了得,這些都是中重犯,你把他放回去跑了怎麼辦?這責任不都你擔著嗎?曹攄說這些人都是小人,但是如果我們誠心以恩義待之我相信他們不會負約的。這樣我替諸位擔責任簽字畫押,如果有犯人逃掉或者在外麵接著犯罪跟諸位無關,從曆史的記載上到了規定的時期所有的犯人全部回來報到,這是中國曆史上一種用誠信感人的例子,這樣的故事也是數不勝數的。

畫外音:

一個人隻有做到以誠待人,言而有信你才能真正打動別人,才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那麼《弟子規》除了告訴我們說話要誠信之外,還會提醒我們注意說話時容易忽視的哪些問題呢?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錢文忠:

《弟子規》在講了第一個原則說話要誠信,第二個原則是什麼?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也就是說話多不如話少,應該實事求是,不要巧言蒙騙。在《論語·學而》裏麵講巧言令色,鮮矣仁。這什麼意思呢?說話很花俏,很能夠迷惑人。另色,臉上配合著說話,有各種各樣動人的表情這個不行。

《論語·裏仁》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應該話盡量少說,但是在行動的時候,在實踐的時候要敏捷。墨子是比孔子稍微晚一點的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有一次跟大的弟子要子琴,兩個人有一段對話,因為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經常利用對話的機會來實行教育。來教育學生,子琴就問墨子說話多有好處嗎?墨子說這個蛤蟆,青蛙還有蒼蠅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叫得口幹舌燥。但是你覺得有很多人去聽他們嗎?那個學生說沒有,很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