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儒家倫理的重要內容。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因此《弟子規》作為一本儒家啟蒙教育讀本,更是將信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來進行編排,從信字的字形來看人言為信,也就是說人說話要誠實守信,在現代社會誠信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現代人之間的懷疑越來越多,信任卻越來越少。麵對誠信的缺失光靠呼籲道德感是不夠的。還應該從生活的點滴中去規範行為,尤其是對未成年的孩子們更應該讓他們從小就養成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那麼《弟子規·信篇》都講了哪些內容呢?這本幾百年前的啟蒙小冊子對我們現代人又有那些參考和幫助呢?敬請收看複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解讀《弟子規》第十二集“信之一”。
錢文忠:
《弟子規》到了這裏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篇章,進入了一個新的部分。這個部分它的核心詞,或者說它的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信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是高度重視這個信字的,為什麼我們今天講誠信,因為在古人眼裏誠和信,信和誠是一回事情。在我們非常重要的古代的一本字書,《說文解字》裏邊它怎麼解釋它的?
信,誠也。而講到誠的時候怎麼講的?誠,信也。所以在古人的心目當中誠信是一回事。《弟子規》在講這個信的一個部分的時候,首先要求是說話你怎麼說。《弟子規》講“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的就是誠信,巧言欺騙和胡言亂語,誇張誇大怎麼可以呢?《弟子規》在誠信部分剛開始就是要教大家注意,特別是孩子怎麼說話,你應該實事求是地說話。
畫外音: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錢文忠:
中國傳統社會裏最有名的把這個話和誠信結合起來的,最有名的典故叫一諾千金。它出自於《史記·季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與其得到一百斤黃金,那是個巨大的財富。還不如得到季布,這是一個人名,他的一句諾言。或者叫一聲答應。楚漢相爭的時候季布是項羽的部下,項羽是楚國的將門之後他是項羽的部下,曾經好幾次出主意,出謀劃策讓劉邦大吃苦頭。這是個很高明的人,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想到這件事情就火得不得了,他老記得項羽手下有一個叫季布的人,讓我倒黴。所以劉邦就下令通緝季布,而季布因為非常講誠信,有信用這個人。所以大家都非常認同他,劉邦一直抓不到他。為什麼抓不到他?因為很多人在暗中幫助這個講誠信的季布,季布經常把自己化好的妝躲到一些人家裏。而這些人的家裏實際上知道他是季布,但是大家都非常了解季布的為人,所以盡管劉邦在通緝他,大家還是把他隱藏起來,把他藏好。而有一個人姓朱,季布就偽裝成他們家的傭人躲到他們家,後來被朱家的主人發現了,哦你原來是季布,我們皇上正在通緝你,而這家人家是很有勢力的,就找到了自己的一個老朋友,當時的汝陰侯叫夏侯嬰的說情,這個夏侯嬰又跟劉邦說的上話,所以才把通緝令取消了。
季布不是通緝令被取消了,總算恢複自由了,這個時候有一個季布的老鄉叫曹丘生,這個人非常喜歡結交有權有勢的官員,所以他聽說,原來瞧不起我的季布現在好像通緝令被取消了,看樣子皇上又要起用他做大官。他就去拜訪季布,季布聽到這麼個人要來,季布對他本來就沒有好影響,煩的要死。準備數落他幾句,你看我落難的時候你到哪裏去了?我被通緝的時候你怎麼不來幫我忙?現在我的通緝令被取消了你來看我。哪知道這個曹丘生是真厲害一進門就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難看,也不管季布的話多麼難聽,他就對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拚命跟季布套近乎,但是什麼用都沒有,季布就是不吃這一套。
曹丘生用什麼辦法擺平季布的大家知道嗎?就是這個典故了。曹丘生一看怎麼拍馬屁對季布都沒有用,但是這個曹丘生是堅信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最好的馬屁給拍上去了。他說我聽說一件事情,他說現在全國都在傳一句民謠,老百姓之間都在傳一句話跟你有關,季布說是嗎?什麼話跟我有關啊?臉色也不好看。曹丘生說大家都在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啊。這個話看樣子是曹丘生編出來的都不一定。季布一聽很爽,原來我這個講誠信價值黃金百斤了,很爽。一下子心裏對他很高興,把他非常討厭的曹丘生還留在家裏住了幾個月作為貴賓隆重招待。當曹丘生走的時候季布還送了大一大筆錢,這個故事的來曆是在這裏,但是後來在我們的傳統當中一諾千金就作為講信譽的,一個最好的象征。或者最好的一個典故,最常見的我們一直沿用到現在。
畫外音: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弟子規》強調開口說話誠信為先,也就是說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必信,行必果。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謙謙君子。雖然人與人之間相互承諾,可是有些人他所說的話卻總是無法兌現。
錢文忠:
我認為在現代社會,特別要注意一點。哪一點?不守時。我個人最討厭不守時的,但是我經常預見不守時的朋友。當然現在大家都有借口,堵車。那你也沒辦法,但是有的時候比如說我約你晚上十一點見麵,你也堵車,堵車我不信。所以這個時候我覺得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強調要誠信最好是首先做到,我們說好幾點見麵,希望大家都守時。這一點我們現代做得遠遠不如古人,我們現代人都講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應該很守時,但是要跟古人比差遠了。東漢時期有這麼一個故事叫同窗踐約,一聽就是兩個同學來按照約定實踐自己的諾言。在洛陽讀書的兩個人,一個叫張劭,一個叫範式,是一對好朋友。都在當時的都城讀書,兩個人學成離別的一天,張劭流著眼淚就對範式說,說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在古人來講,旅行麻煩極了,那像今天左飛機就去了,古人要旅行走兩百裏路都是一件大事。而且兩個人要分開很遠,所以大家很難過。而範式安慰他說,說張劭你要難過,兩年後的中秋節的中午我到你家來與兄台見麵,並且拜見令尊大人。說完這句話兩個同學各子散開,各自回家。兩年以後的中秋節你看看古人從一早上開始,這個張劭就開始殺雞,洗菜做飯準備好酒,那麼他爸爸一看,說兒子你這是幹嗎呢?平時沒有那麼好的菜啊?張劭說老太爺我在洛陽學習時候的同學,今天要來看你。他說過兩年前中秋節的中午要來看你,我準備來招待他。老人家說他的家遠在江南,相隔幾千裏啊,兩年前的一句話今天還回來赴約啊。張劭說範兄是個講信用的人,講誠信的人必定會來。正好在說這個話的時候,就看見村外的道路上塵土飛揚一匹快馬馱著範式來到了它的家門口,時間正好是中秋節的中午。這個故事在曆史說傳為美談,很多年以後張劭生病了,臨死前對他的妻子說把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家事托付給範兄,範兄是一個可以托付之人。後來範式果然精心地為張劭辦理了喪事,並且終其一生細致入微地照顧他的孩子,這是古人的一個故事。
另外還有一個故事也很有意思,叫陳實守時。我們原來認為中國傳統當中好像不像西方我們講一定要分分秒秒不差的,我們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誤解。中國古人是高度看重守時的,還是東漢有個人叫陳實,有一次和朋友約好了時間,大家什麼時候出發什麼時候見麵,約好了時間。而過了約定的時間,陳實一看朋友還沒有來。陳實就出去自己旅行,比如我們說好中午12點出發,你還沒來他走了。陳實的兒子叫陳元方,當時隻有七歲,當然不會跟著爸爸去旅遊,所以他就站在門口也沒事幹,這時候陳實的朋友來了,他就問這個小孩,說小孩令尊大人在不在?這個小孩回答說家父等候尊駕很久,已經獨自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