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這個就是一個例子,你賈寶玉如果說,我是寶二爺,誰會不給你開門?你說我,誰知道你是誰?
畫外音:
《弟子規》還特別強調,如果使用別人的東西,一定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否則就是偷竊。那麼《弟子規》的話是不是太過嚴厲了呢?如果我們借用父母的一樣東西而沒來得及和父母打招呼,這難道也算是偷嗎?
錢文忠:
《弟子規》關注的都是一些日常的小事,它關注的都是孩子,在一些小事方麵可能會忽略的東西的,這些是特別值得我們警惕。下麵的八句話“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你如果想用別人的東西須明求,你必須當人的麵說明,請求他借給你。如果你問都不問就拿來用的話,三個字“即為偷”就是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你借東西好借好換還、好還好借,這是我們平常講的話。
這一些在現在的孩子當中確實是比較容易模糊和忽略的,孩子在家裏都是寶貝疙瘩,他拿你爸爸一東西用用,還給你麵子呢,我不然我還不要你東西,我問爺爺奶奶要好了,爺爺奶奶如果不給我,我跟外公外婆要好了,我大家家長都是爭先恐後地給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他一種不良的習慣,他不知道物品的歸屬,不知道尊重這樣東西的主人。
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叫“義不摘梨”,這個故事不是民間傳說,見於《元史》,發生在元朝的一個故事。元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者叫許衡,很有名的一個儒家的大學者,再一個酷暑的天氣裏,大熱天和很多人一起逃難,逃難經過哪裏呢?經過河陽,也就是今天河南這一帶,逃過這裏,大熱天急急忙忙,口渴得不得了,口渴難耐、嗓子冒煙。這個時候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上麵結滿了梨子,讓人垂涎欲滴,水靈靈的,跟他一起的人爭先恐後上去摘梨樹吃,能夠消一消渴,隻有許衡端坐在樹下無動於衷,絕不摘梨,看著夥伴去摘梨,他不動,他就坐下樹蔭底下稍微歇一下,旁邊的人看不懂了,你這一路趕來急急忙忙口渴成這個樣子,這棵梨樹沒有主人,都逃難了,你為什麼不去摘一個吃呢?有什麼要緊?又沒有人會找你的。
大家知道許衡怎麼回答的?許衡說:“梨樹沒有主人,但是難道我們自己的心裏就沒有一點點主見嗎?”梨樹是沒有主人的,但是你難道不認為這個東西不是你的嗎?你心裏難道沒有主見嗎?知道這個行為類似於偷嗎?這就是非常有名的叫“義不摘梨”的故事。
畫外音:
“義不摘梨”的故事說明,哪怕是沒有主人的東西也應該須明求,否則即為偷。那麼關於把別人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區分到涇渭分明的程度,還有一個更為極端的例子。
錢文忠:
這個故事發生在宋朝,當時有一個人叫查道,檢查的查,在姓念查,叫查道。有一天,他帶著仆人去拜訪一個遠方的親戚,當然你上門去拜訪要準備禮物,所以他就給這個親戚準備了很多禮物,仆人挑著擔子,去走親戚。走著走著也不知道是迷路了還是怎麼,或者這個路有點改變,他走岔了,走到中午還沒到,兩個人感覺非常餓,饑腸轆轆,而在這個路邊也找不到一個吃飯的地方,他和仆人又沒有準備午飯。這個時候怎麼辦?仆人就建議了:“老爺,你看這一擔子禮物,裏麵好多吃的,要不您就從這個禮物裏麵先拿些東西充充饑,先吃一點。”而這個查道說:“這怎麼可以,這些東西是禮物,禮物就是送給別人的,你當初把它作為禮物了,那你應該節認識到這已經不是你的東西了,而是你送出去給別人的東西,我怎麼能夠偷吃呢?”這樣一種觀念,結果這兩個人就餓著肚子趕路,一直到了親戚家才接受親戚的款待,吃了一頓晚飯充饑。
這個故事極端吧?這個故事放在今天,我們很多人不能理解了,這個禮物是我買的,我要給別人的,何況我還沒送到別人手上,這難道可以算別人的嗎?古人就是算,而且古人認為這是人心裏的主見,我心裏要有主見,這是誰的,雖然現在不分明,心裏要有主見,我要知道它不是我的。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社會上也有很多這種拾金不昧的故事,有的撿到東西一定給人家送回去。也有一些不良的情況,比如把人家的東西眯下來,看到沒有主人,我趕快先拿掉。實際上後麵這種行為已經接近,在古人看來是接近於偷。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遺物不苟取這樣的良好的品行,這樣孩子長大以後進入社會一定會受益匪淺,將來他會得益的、會受益的。如果我們家長認為這些都是小事,孩子拿塊糖,從奶奶餅幹桶裏拿塊餅幹吃了,也不跟奶奶說。怎麼了?什麼東西都是他的?有什麼區別?如果我們忽視的話,那麼孩子就會形成一種隨隨便便、比較隨性的一種不好的習慣,長大以後進入社會往往會被別人誤解,或者會給別人留下一個很不好的印象,到了那個時候後悔都來不及。
《弟子規》到這裏結束了它的第四部分“謹”,在我們古漢語當中,它的本意是說話小心,要注意說話,後來泛指謹慎、小心、慎重,也有敬重、恭敬的意思。《說文解字》裏麵講“謹”,慎也,所以我們今天講謹慎,是放在一起的。與謹相關的詞還有“畏、敬、恭、儉、讓、勤”等,這些概念都是從謹生發出去的,“謹”要求每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時候要小心謹慎,要接受社會規則的約束,要遵循一定的道德準則,千萬不能無所畏懼,千萬不能放縱自己,這是儒家對個人修養的一基本的要求。“謹”特別重要的是,要求一個人有所不為,要求一個人言行慎重,勤勉修身,要經常自我反省,對別人要禮讓、恭謙。
在中國傳統當中,讓一個孩子從小養成謹的習慣,是希望他將來能夠平平安安地度過自己的人生。《弟子規》還非常強調一個概念,什麼概念?信,要誠信,而《弟子規》的誠信在它整個的篇章結構裏麵是嶄新的一章,是一個獨立部分。《弟子規》是怎麼來概述誠信的?請大家聽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