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三:父母要讓男孩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
要想使孩子不貪玩,愛上學習,父母不能強迫孩子去學習或是去做什麼,而要讓他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激發他做好這件事的願望。因此,在活動之前,家長應當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在活動過程中,家長應當及時提醒孩子,使其注意力始終指向某個方向。例如,家長和孩子種一顆豆放在窗台上。最初幾天,孩子可能出於好奇而經常來看一看。但時間久了,興趣趨於淡化,自然不會來光顧了。如果家長能在種豆之前對孩子說:“這顆豆不久會長出綠色的長長的葉子,你要是看到它發芽了,就趕緊來告訴媽媽。”這樣就交給孩子一個任務,為了完成媽媽交給的任務,他就必須經常注意它。
總之,優秀的家長會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給孩子尋找一個得力的學習幫手,自始至終從培養孩子的興趣出發,給孩子以鼓勵,鼓勵孩子堅持到底,鍥而不舍,這樣,孩子才會改變貪玩的習慣,從而喜歡上學習。
91
乖巧聰明,讓男孩不再驕縱任性
常常聽到一些父母這樣抱怨:
“我們兒子非常任性,啥事不依著他,就撒潑打滾,連哭帶鬧,真沒轍!”
“我家寶貝兒子快把我逼瘋了,犯起性子來怎麼說也不聽,有時不由著他,他會哭得背過氣去,末了還得由著他。真沒辦法。孩子這麼任性,以後走上社會可怎麼辦?”
現在的孩子多半是獨生子女,長輩們都把孩子當做掌上明珠,對孩子是疼愛加照顧,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從孩子小時候起,起床之後爺爺奶奶幫穿衣、穿鞋、疊被子;吃飯,爸爸媽媽輪流一勺一勺地喂;要玩玩具,不管多貴,父母都舍得為孩子花錢。總之,事事都替他著想,事事都順著他,對孩子的要求更是有求必應。久而久之,便使孩子養成了任性的性格。
任性,是獨生子女的通病,主要表現為固執、抗拒、不服從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麵上答應,內心不服,遇到想做的事情或者想要的東西,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任性的時候,家長又會因為心太軟,答應孩子的請求,天長日久更助長了孩子的任性行為。
怎樣防治孩子任性的毛病?
方法一:對男孩的任性行為采取冷處理的辦法
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會提出很多過分的請求,稍微長大一些之後,當自己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就會表現得很不滿、很蠻橫。這個時候,家長應該狠下心,不要理會孩子,而是裝作生氣的樣子走開,讓孩子自己去反省和體會。
這樣,過一段時間,孩子發現自己的哭鬧無法引起父母的注意,自然會停止哭鬧。否則,你去哄他,隻會使他鬧得更凶,最後不得不滿足他的要求。這樣,一次又一次,隻會使孩子更任性。
有一次,家裏正準備吃飯,俊俊非要讓爸爸陪他出去玩籃球,爸爸說吃完飯再去,他不同意,非要立刻就去玩。爸爸不僅沒有同意,而且沒有哄他,把他的飯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屋裏隻剩下俊俊自己。他哭喊了一陣後,不見回音,自覺沒趣就跑過去吃飯了。以後每次俊俊任性哭鬧時,爸爸媽媽不遷就他,也不給他當“觀眾”,而是事後再給他講道理。就這樣,很快就治好了俊俊任性哭鬧的毛病。
父母這樣對孩子,也沒有孩子任性的煩惱。所以,要求父母對待男孩的無理要求時,最好狠狠心,不遷就孩子,像俊俊的父母那樣防患於未然。
作為一種性格特征,任性有很大的後天因素。很多父母一看到男孩哭鬧,就心軟了,就百依百順,等到孩子掌握了任性哭鬧這個要挾大人的“法寶”,而無休止地惡性發展下去時,再想解決就很難了。孩子會很敏銳地抓住時機,學會影響父母,甚至要挾父母。所以,必須從很早就注意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式,不給孩子學會用任性要挾父母的機會。
方法二:男孩任性時,父母要及時轉移男孩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到其他方麵去,父母要抓住時機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避免孩子的任性。比如,孩子任性哭鬧,父母突然拿出個新奇的東西,自言自語道:“哎呀!這東西真奇怪。”或者故作驚訝地說:“瞧!街上那大汽車裝的是什麼?”要不就說:“走,到外麵去。”時過境遷,孩子會忘記了剛才的事。
男孩的心態是由注意決定的,注意轉移了,心態也就變化了。因此,轉移注意力是矯正孩子任性毛病的可行辦法。想方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不著哄勸,不知不覺間就會淡化孩子的擰勁,消除他任性的毛病。
方法三:如果有條件,為孩子創造艱苦教育的機會
張先生的兒子揚揚從小由於父母的溺愛,養成了任性驕橫的習慣,為了改正他的這些毛病,張先生狠下心決定把他送到遠在四川山村的爺爺奶奶那裏去。
雖然張先生的父母遠在山村,但家庭條件還是不錯的,張先生特地和父母說好,不要太過於溺愛他。同時,張先生的幾個兄弟的孩子都在山村,可以讓揚揚體會一下集體生活。
一個暑假過去了,當揚揚從山村回來的時候,學會了很多的本領,不僅變得有愛心,還適應了集體的生活。重要的是,身上任性驕橫的性格已經基本上消失了,張先生的良苦用心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為了更好地根治孩子任性的毛病,父母可以借鑒張先生的做法,找機會帶孩子到比較落後、貧苦的農村地區,讓孩子了解一下農村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有條件的話讓孩子在那兒與那裏的小夥伴們生活一段時間。這會使孩子無形中得到深刻的教育。假如家長再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教育,建議他幫助農村孩子。那麼,不但會使孩子改變任性的性格,還會使孩子變得淳樸、有愛心。
92
不聽話,家長用耐心來“征服”叛逆兒
在家庭中,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孩子心理上的叛逆特征都會逐漸體現出來,像愛抵觸家長,耍脾氣,故意做壞事、纏著家長要求這要求那,情緒波動大,愛玩不歸家,專橫,常以自我為中心,難以溝通等,這些特征就是讓父母普遍頭疼的問題。
事例一:
已經上幼兒園大班的兒子在幼兒園是“領導人”,能說會道。在家裏同樣如此,我說一句,他頂十句,且振振有詞。比如,不吃飯就去看電視,我說:“不吃飯不能看電視。”他就說:“我有權決定什麼時候吃飯。”我氣得關掉電視不讓他看,他就叫起來:“你不能幹涉我的自由。”
事例二:
兒子喜歡跟我去超市購物。有一次排隊付賬的時候,兒子看到架子上的巧克力,鬧著要吃,我告訴他家裏有,回家再吃,他就大聲哭叫“我要吃”,這個時候,我感到十分尷尬。
事例三:
每次帶兒子去遊樂場,他都哭著賴著不肯回家,弄得我們筋疲力盡。
以上種種表現,都是男孩不聽話、叛逆的表現,讓父母感覺到很失敗,尤其是自己對男孩付出了那麼多,男孩卻還讓自己那麼頭疼。其實,家長萬不可以如此就失望了,對付不聽話的男孩,是有很多辦法的。
比如,對事例一中的男孩,孩子的話顯然來自家庭的印象。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對孩子的教育也應該是民主的。此例中孩子說的話,可以說“句句是真理”,且能夠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的行為本質沒有錯。他隻是對父母欠缺尊重,但前提是父母也沒有尊重他。在孩子回答“我有權決定什麼時候吃飯”後,父母可以不再言語。事後與孩子討論:父母希望他立即關掉電視吃飯,他是否應該接受。他希望什麼時候看電視,父母是否也可以接受,然後告訴男孩不按時吃飯的壞處,相信男孩就能夠改掉。
事例二中,巧克力對孩子具有特殊的誘惑力,抗拒誘惑不是容易的事,但自控能力可以培養。若孩子因哭鬧而得到滿足,他將學會以哭鬧要挾你,控製你。對付孩子的辦法,是傾聽孩子並適當滿足他。超市不是天天去的場所,帶孩子去一趟,給他買塊巧克力也不算過分。若肯定不能滿足他,就不要帶他去超市。麵對超市琳琅滿目的誘惑,孩子若什麼都不要,也不正常。
事例三中,表明男孩精力特別旺盛,玩性特別強或是平時玩得太少,因而玩起來就不肯收場,這是人的天性。玩性正濃時讓孩子離開,無疑需要巨大的意誌力。平時讓孩子盡興地玩,給孩子更多的戶外運動機會,使其充沛的精力得到釋放,或者可以提前告訴他離開的時間(如再過15分鍾回家),給孩子一個心理準備,會取得較好的合作。
方法一:正確看待男孩不聽話的行為
我們經常能聽到父母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也常聽到家長們談論自己的孩子:“我那孩子強得很,特別不聽話。”那麼,怎樣看待孩子的“不聽話”呢?
每個父母都喜歡自己的孩子聽話,但並非是從孩子的自身發展需要出發,而大多是為了自己教育的便利和維護自己的麵子,可當您因自己的孩子順從聽話而自鳴得意時,不要忘了這有可能扼殺孩子的開拓精神和創造力。
其實,聽話的孩子未必有出息,家長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未必是件好事;同樣,孩子“不聽話”也未必是件壞事。而是否不聽話就是孩子的錯誤呢?誰是誰非要看具體情況。
方法二: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當男孩表現出不聽話的行為時,父母要尊重男孩的人格,切勿順著自己的脾氣一個勁地指責、怒罵,比如,訓斥男孩“笨蛋”“像豬一樣”等。在這種情況下,不聽話的孩子隻知道,家長厭惡他,不支持他,拒絕他的想法,這樣隻能讓不聽話的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距離越來越遠,使親情在爭鬧中越來越淡化。這不但會影響家長的情緒,而且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極為不利的。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最好要先冷靜下來,盡量讓心態平和,對男孩表現出足夠的尊重,然來再進行討論,但不要抱著自己去說服孩子,打消孩子不正確的想法的念頭,而是要讓不聽話的孩子通過平等的對話和溝通,自覺放棄他們不合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