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二:積極引導男孩的興趣,在興趣的基礎上進行探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說興趣是激發孩子探索力的發動機,當孩子對某件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時,就會主動去看、去聽,去動口說、動腦想、動手操作,積極探索,孩子的興趣越濃,就越能充分調動其探索性思維的活動。孩子天性活潑好動,玩水、玩沙、捉螞蟻、捉蝴蝶、做遊戲等,這些自發的興趣是孩子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的基礎,家長們應該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多看看,多聽聽,滿足孩子的興趣,為孩子的探索力開發奠定基礎。同時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因為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探索知識奧秘的動力。孩子對許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個明白。好奇心愈強想象力愈豐富,探索性就愈高。牛頓由於好奇蘋果落地的原理而反複探索,後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少年時曾為壺蓋被水蒸氣頂起而驚奇,最終發明了蒸汽機。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大膽去想,允許他們探索性地嚐試。
總之,探索力是一個孩子智力和能力的標誌,是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它取決於後天的培養。每位家長都應該做一個有心之人,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學會欣賞孩子,給孩子一個自由廣闊的空間,除了努力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外,同時關注和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即興趣、意誌、性格、動作和情感等方麵,使孩子的探索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將來成為一個具有高探索力的有用之才。
86
熱愛勞動,讓男孩做個勤奮少年
現在,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太懶,可能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看下麵兩個事例:
事例一:我兒子已經5歲多了,在家裏吃飯都是要人喂的,不喂就不吃,就算餓上一頓,肚子餓得咕咕叫,也不會自己拿起碗筷來吃飯,真是讓我發愁。我曾經一度懷疑過他是不是“笨”小孩,問幼兒園老師,她們紛紛表示我的孩子在幼兒園非常勤快,與在家裏相比,完全是兩個人。
事例二:我的兒子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衣服都是我來幫他穿,在家裏儼然是個小皇帝,我讓他做什麼他都不做。天冷了就躲在家裏不願意出去,天熱了就躲在屋裏吹空調,這樣的男孩長大以後可怎麼辦?
孩子懶惰,不愛勞動固然是不好的習慣,但是孩子的這些習慣是誰教出來的呢?
懶孩子的出現不應該歸罪於他們自己生性懶惰,而要去責備他們的父母。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凡事都替孩子一手包辦,這是造成孩子懶惰的原因之一。
另外,孩子小時候,對任何新鮮事都很好奇,總是躍躍欲試,例如,掃地、洗碗,等等。可是在他們表現出對勞動或者說新奇的事的積極性時,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會弄壞東西、弄髒衣服,就加以製止。這樣就使孩子們失去了勞動的機會。或者說,當他們想勤快一下時,父母們硬是給阻止了。由此他們也就不再有這個積極性,而是心安理得地等待父母的侍候。而父母卻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在扼殺孩子勞動的積極性。等孩子長大後,越來越懶了,父母們才像剛剛發現一樣地驚呼:“這孩子怎麼這麼懶?”那時,孩子早已經養成懶惰的習慣了,麵對這個事實,父母們應該怎麼辦呢?
父母應該改變凡事包辦的習慣,當孩子主動地做了一點事,不管那事做得值不值得稱讚,都要稱讚他、鼓勵他、表揚他。這樣會使他大大提高做事的興趣。會促使他第二次、第三次做事。那麼善於捕捉機會的父母,就更要鼓勵、讚揚、表揚孩子,以鞏固他的成績。當然懶孩子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寒,懶孩子的轉變也非一時一事之功。所以父母要注意,態度不宜生硬,不宜拿出父母常有的嘮叨,因為這些常常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導致結果事與願違。
當和孩子一起幹某件事時,要盡可能使勞動變得快活些,不要那麼枯燥、那麼無趣。勞動更不應成為一種懲罰去讓孩子承受,那樣,孩子隻會增加對勞動的厭惡感,變得更加不愛勞動。
也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裏積極肯幹,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而回到家裏,卻偷懶不幹活兒,處處等大人來伺候。這樣的孩子,就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密切配合,讓孩子在家裏也能像在幼兒園裏一樣,成為一個勤勞、惹人喜愛的孩子。
如何培養男孩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呢?
方法一:父母要清楚孩子懶惰的原因
家長要找找孩子懶惰的原因,是家長包辦代替養成的習慣,還是孩子根本就不會去做?如果是家長包辦代替養成的習慣,那家長就應該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如果是孩子不會做,那是不是家長教孩子的方式不正確?如果家長教了,孩子還是不會,那就要去醫院做一些相關的檢查了。
方法二:淡化勞動概念,在興趣中滲透勞動意識
父母讓孩子做家務活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能夠接受,但就是平時缺乏主動精神。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把勞動的大道理講給他聽,不一定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很喜歡聊他喜歡的事情,可以在讓他做家務勞動時,與孩子一起討論他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在讓孩子洗碗、掃地等家務時,父母故意提起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孩子會高興地一邊和父母聊那些趣事,一邊不知不覺地勞動,這樣既不覺得累,也不覺得厭煩。時間一天天過去,孩子也會慢慢習慣幹掃地、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方法三:耐心輔導,鼓勵為主,從基本程序入手
有一個男孩,從小就沒有勞動概念,這都是因為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是爺爺奶奶替他做的。上小學後,他遇到了問題:在班裏不會做值日,在家裏不會做家務。後來,父母改正了對男孩的態度,父母從幫助孩子收拾碗碟入手,每次吃飯後,指導孩子先把碗端到廚房,放到洗碗池裏去,然後再教他把筷子拿走,最後讓他用幹淨的抹布擦飯桌;然後再指導孩子打開水龍頭,用百潔布擦洗碗筷。打掃房間衛生時,父母也是耐心地指導,告訴孩子應該從哪裏開始做。孩子開始很不習慣,總是東一下,西一下。為了鼓勵孩子勞動的積極性,當孩子問父母他做得好不好的時候,父母不失時機地進行誇獎,有時候還做幾盤孩子愛吃的飯菜進行獎勵。同時家長還及時和老師交流,得到了老師的支持,老師也表揚孩子是個愛勞動、能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的勞動小能手。得到表揚的孩子對勞動不再陌生,現在,這個男孩已經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了。
男孩的懶惰問題需要父母認真地給予糾正,不要小看懶惰的問題,一個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男孩將很難在社會上立足,要從小改變男孩懶惰的習慣,讓男孩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