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自我激勵,男孩成長的自驅力
事例一:
我有一種困惑,對於孩子,我們當家長的已經蠻會賞識他們了!隻要我們一賞識他們,他們就幹勁十足,也能好好表現給你看!可是隻要一停止賞識,就發現他們動力不足了。原來他們不會自己賞識自己,不會自己激勵自己,他們好像在為父母活著,為老師活著,為聽別人的賞識而活著……從而喪失了自我。他們還沒有學會自我教育。怎麼才能很好地讓他們自己學會賞識自己呢?讓他們明白學習是為了他們自己,而不是為了父母呢?
事例二:
六歲的鑫鑫在全神貫注地打遊戲,幾經周折,終於過關。此時,媽媽正好看到,於是誇獎:“真棒!我兒子從小到大就這麼出色,你真是個遊戲的天才!”沒想到,鑫鑫聽後,憤然起身離去。事實上,這個遊戲在別的同學那裏,早就過關了,而鑫鑫現在才成功,因此“遊戲天才”在鑫鑫的耳中,更像是一種譏諷,盡管媽媽根本沒有那層意思。
看到這裏,父母可能會很奇怪,我們一直在盡力賞識孩子,給孩子鼓勵,可是為什麼有的時候會適得其反呢?
回頭看鑫鑫的事例,我們發現:在幼年時期,良好的外部評價會給男孩帶來不錯的感覺,但是隨著生活經曆日趨複雜和真實,他們在內心越來越覺得,父母的誇獎很多時候隻是一種手段,事實上在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這個時候,男孩也搞不懂自己的實力到底如何了。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安德森博士曾精辟地說:“鼓勵的關鍵,不在於我們對孩子說了什麼,而在於孩子聽了我們的話以後,在心裏會對自己說什麼。”
這就不難理解事例二中那位母親的困惑了。
生活中,我們鼓勵男孩的目的,不是由我們給男孩“真棒”的評價,而是讓孩子在心裏對自己評價:“我真棒!我能行!”。因此,少評價、多描述,讓男孩在內心中真正地肯定自己,形成自我激勵,才是鼓勵的重要原則。
在鑫鑫玩遊戲的案例中,其實,媽媽隻要略帶興奮地說“過關嘍”,相信效果要好得多。
在下麵的情景中,父母的哪種反應會讓孩子在心裏對自己產生自我激勵的效果呢?
4歲的逗逗把自己在幼兒園得意的傑作拿給媽媽看。媽媽說:“哇,畫得真棒,逗逗是個天才小畫家!”這句鼓勵的話可能會給逗逗帶來短暫的優越感;“火紅色的太陽,綠色的樹,好多好看的花,看,太陽也在咧嘴笑呢。”媽媽的這些話可能成為逗逗作畫的持續動力。
當然,父母並不是要絕對禁止“真棒”式的誇獎,而是要從現在開始,建立對鼓勵的正確認識,減少外部評價,增加機會讓孩子在心裏對自己說“我真棒”,讓孩子產生自我激勵。
怎樣才能讓孩子掌握自我激勵的方法呢?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引導。
方法一:要引導孩子自信,不要讓孩子對外在的賞識產生依賴
喬誌的媽媽從小就注意培養喬誌的自信心,不管喬誌做了什麼,媽媽都會對他大加鼓勵,誇獎喬誌是最棒的孩子,可是慢慢地,喬誌長大了,很多事情都需要在媽媽的鼓勵下才會做。
有一次,他主動起床穿衣服,來到了客廳,故意看了看媽媽,顯出很驕傲的樣子,媽媽隻對他微笑了一下,就繼續在廚房裏忙開了,那一天媽媽都發現喬誌悶悶不樂。晚上睡覺的時候,在媽媽的再三追問之下,喬誌才說出了不快樂的原因,居然是媽媽早晨沒有鼓勵他。
聽起來可能有點想笑,但是現在的家庭中確實存在,孩子過分依賴外在的賞識,沒有了自我激勵的措施,這是非常不利於男孩成長的。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可以通過創造條件,讓男孩取得成功,引導男孩樹立自信心,讓男孩在內心肯定自己,而不是讓父母肯定自己。
方法二:創造條件,幫助孩子製定激勵目標
要讓孩子明白如果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一句空泛的“我要成功”是毫無意義的。比如,孩子英語發音有問題,就可以讓他為自己設置一個目標——把每個音標都讀準。孩子能自覺地為讀準每個音標而努力,那麼他就邁出了自我激勵的第一步。不過,製定這個目標,要注意目標的可執行性。如果給孩子製定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目標不但會成為“空想”,還容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如,讓這次考試不及格的孩子,下次考試考100分,顯而易見,這個目標脫離了孩子的實際,即使他再努力也不一定能馬上達到,久而久之,他就可能自暴自棄。所以,在製定目標時,應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不可過大過高,最好先製定那些容易達到的目標,然後再逐漸增加目標的難度。
方法三:強化孩子的自我激勵意識
自我激勵的目的是讓孩子不依賴外部的賞識,讓孩子對自己進行肯定、鼓勵和表揚,這就要求爸爸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激勵。在對孩子進行表揚時,可有意識地將主語“我”改成“你”,如,“你又有了進步,我為你感到驕傲”可改為“你為今天的進步一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你會為自己感到驕傲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內心承認自己,並且會領悟到努力後獲得的成功,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獎勵。
84
自我反省,讓男孩學會總結經驗教訓
在如何對待男孩犯錯,讓男孩自我反省方麵,看看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念。
中國男孩過生日的時候,父親的戰友送給男孩一對非常昂貴的金魚,男孩非常喜歡,把魚兒放在玻璃缸裏,看它們在水中自由地暢遊。有一天,男孩突發奇想,把金魚從水中撈出來,丟在地板上。他非常費力地用魚勺將金魚撈出來,放在地板上,看到金魚不停地甩動尾巴,男孩覺得很好玩。不一會兒,金魚死掉了。晚上,爸爸下班回來,大聲地嗬斥男孩,媽媽趕緊出來保護男孩,“不就是兩條金魚嗎?值得這麼大驚小怪的嗎?兒子別害怕,改天媽媽再給你買幾條金魚回來。”
男孩躲在媽媽的身後,向生氣的爸爸吐了吐舌頭,露出不屑一顧的笑容,絲毫沒有為自己做錯事而感到臉紅。
同樣,在美國的家庭,男孩因為調皮,弄死了兩條金魚。
被父母知道之後,媽媽走過來說:“兒子,如果你口渴時不給你水喝,你會怎樣呢?”
“我會很難受。”男孩有過口渴難耐的經曆,便不假思索地說。
“是啊,沒水喝很難受,可你把魚從水裏抓出來丟到地上,讓它們沒水喝,你說它們難不難受啊?而且,魚是水生動物,比人類更需要水。它們拚命甩動尾巴,是因為它們太難受了。”媽媽開導男孩,“可是你卻將他們害死了。”
男孩低下頭,不做聲了。沉思了片刻,男孩對媽媽說:“我錯了,我以後再不把金魚丟到地上玩了。”
當男孩犯錯時,父母應讓他懂得羞愧和內疚。家長應直接平靜地指出錯誤所在,促使男孩自我反省,激發起他的羞愧感和內疚感,使他以後不再犯此類錯誤。然而,有一些父母像事例中的中國父母一樣,包庇男孩的錯誤,讓做錯了事情的男孩,不能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這樣對男孩以後的成長非常不利。